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复习重点(任宗伟)副本
第一章1、EPC的中文含义:产品电子代码。2、物联网管理根本任务:通过管理使物联网作用充分显现出来,在保证物联网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联网效率的最大化。3、物联网的五层划分(物联网的组成):(1)末梢节点(信息采集)(2)接入层(末梢网络、应用网关、采集数据接入)(3)承载网络层(核心承载网络)(4)应用控制层(5)用户层(浏览器用户、用户)4、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4个环节。5、现代物联网管理的基础:互联网6、现代物联网管理的特征:(1)“用户满意”是现代物联网管理的出发点(1、物联网网络平台的优化2、物联网信息系统的高度化3、物联网作业效率话)(2)注重各层次信息流通的有效整合(3)现代物联网管理从“双效”为基础。7、现代物联网管理的原则:(1)政府在物联网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法定职责,依法维护公共权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2)行政管理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物联网管理既需要行政手段,更需要依法进行管理,在当前物联网迅猛发展的新态势下,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物联网发展的环境(3)信息传递快速、及时,准确原则(4)规范化原则,以物联网规模作为物联网管理的原则,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8、物联网的发展瓶颈:(1)标准体系健全难(2)核心技术有待突破(3)缺乏规模效应导致成本过高(4)产业链之间的壁垒(5)盈利模式无经验可供借鉴(6)信息安全问题(7)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缺乏。第二章1、系统概念: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单元结合而成,形成实现特定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每个单元又可称为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可分为更小的子系统,系统又处于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的系统被理解为该系统所处的环境。2、物联网最为关键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3、系统的分类:一、按系统输出结果:确定型系统、随机型系统;二、按系统状态的变化与仿真时间的关系:连续型系统、离散型系统、连续-离散复合型系统。4、神经中枢和大脑: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5、系统的一般特性:(1)系统的整体性;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不是简单地集合在一起的,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2)系统的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是有自己的目标(3)系统的相关性;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4)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每个元素本身又可看作一个系统,人们称其为系统的“子系统”(5)系统的环境适应性。6、物联网的设计步骤:(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动/静态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施探测(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分布式/集中式)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7、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8、物联网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1)分析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性质、质量等要求,分析应用领域下的技术特征(2)分析物联网信息流向构成、业务规模、功能要求、服务价格等因素,并掌握相关数据(3)分析物联网系统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水平,以及实现物联网系统目标的程度(4)审查物联网系统中的作业方式、运作效率,物联网系统各环节、工艺间的衔接方式与方法,以及掌握有关方面的数据资料(5)核查物联网系统中已有的资源要素与尚缺的资源要素,掌握可能的资源要素以及未来能源数据资料(6)收集整理与物联网系统设计有关的其他数据资料。9、STP和SP含义:STP是指智能传输协议;SP是指智能协议。10、WSN的含义:无线传感网。由分布在自由空间里的一组“自治的”无线传感器组成,共同协作完成对特定周围环境状况的监控,包括温度、湿度、化学成分、压力、声音、位移、振动等,一般由一个无线收发器、一个微控制器和一个广电源组成,一般是自治重构网络。11、物联网的特征:(1)接入对象更为广泛,获取信息更加丰富(2)网络可获得性更高,互联互通更为广泛(3)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大,人类与周围世界的相处更为智慧。12、物联网系统分析的原则:(1)物联网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环境相结合(2)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13、物联网系统分析的内容:(1)对现有系统的分析,使现有系统尽可能实现最优运转(2)对新系统的分析:新系统的投资方向,工程规模,物联网中各环节的布局、物联网系统的功能、设备设施的配置、物联网系统的管理模式等。第三章1、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起到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作用。2、EPC标签:通常是被动式射频标签。3、RFID的工作范围:标准制定、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芯片封装、读写设备开发与生产、系统集成和数据管理软件平台以及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4、未来物联网架构设计的重点考虑问题:可伸缩性、可扩展性、模块化和操作性。5、智能网体系演进到未来物联网体系架构需要研究的内容:(1)研究端对端服务、异构系统融合、中性访问、分层明确,并对物理网络突然中断具有弹性回复的开放性、分布式架构模型。(2)研究基于对等节点的自主分散式架构模型(3)研究云计算、事件驱动架构、断开连接操作和同步性机理(4)研究物联网体系架构中引进市场机制的可能。6、实现物联网的通信,还应解决的问题:(1)高能效通信方式的实现(2)多频率射频前端和协议模式研究(3)基于软件无线电(SDRs)和认知无线电(CRs)的物联网通信体系架构(4)物流网扩频通信和频谱分配的研究。7、3网融合: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8、ISO/IEC数据结构标准:主要规定了数据从电子标签、读写器到主机(也即中间件或应用程序)各个环节的表示形式。9、低频段的范围:30~300kHz10、Ucode识别码:是泛在计算模式中识别对象的唯一手段。11、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信息传输:物联网的网络层建立在现有的通信网络、互联网和广电基础上,将感知层采集的信息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网络相连,实现物体信息的传输。12、无线通信技术定位:13、EPC网络:(1)实体和内部层次,该层由EPC、RFID标签、RFID阅读器、EPC中间件组成(2)商业伙伴之间的数据传输层,这层最重要的是EPC2IS(3)其他应用服务层,这层最重要的事ONS,它用于发现所需的EPC2IS的地址。14、RFID电子标签的组成:由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构成。15、RFID安全机制:(1)物理安全机制a.kill命令机制b.静电屏蔽机制c.主动干扰设备d.阻塞标签法。(2)基于密码技术的软件安全机制。16、物联网安全特点:(1)安全事件导致的危害具有新的特点(2)复杂性带来新的安全挑战(3)平台、固件、应用软件的多样化带来新的安全挑战(4)成本和效率的挑战,量变到质变的挑战(5)可伸缩性、灵活性要求带来的新挑战(6)安全管理的新挑战。17、EPC系统的组成:由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3部分组成。18、无线传感网络和RFID系统:无线传感网络: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感知温度、湿度、压力等信息,并能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多条自组织网络传输数据,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依赖于感知、通信和计算三大领域技术的发展,与硬件、软件、网络通信紧密相连。光纤传感技术、声表面波传感技术、微机电传感技术等先进传感技术,以及AdHoc网络技术的发展,保证了无线传感网络感知的高精度性、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网络容错性能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可靠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军事应用是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具有密集、可随机分布的特点。该技术还被广泛的应用于环境科学、交通管理、灾害预测、医疗卫生、制造业、城市信息化建设等领域。RFID系统:典型的RFID系统包括硬件组件和软件组件两部分,其中,硬件组件由电子标签(是RFID系统真正的数据载体,由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组成)和阅读器(主要完成与电子标签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组成,软件组件由中间件(不仅屏蔽了RFID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支持各种标准的协议和接口,将不同操作系统或不同应用系统的应用软件集成起来)和应用软件(是直接面向RFID应用的最终用户的人、机交互界面)组成。19、物联网实现前提:唯一的地址。20、物联网组成结构:总共由三层组成,从下至上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1)感知层: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2)网络层: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等。(3)应用层: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行业智能化。21、物联网标准的关键和核心:是基于软件和中间件的数据交换及处理标准。22、传感器的作用:可以实现对物体状态的把握、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能够实现对物体完整信息的采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RFID成本高,抗干扰性较差,有效距离一般小于10米,需依赖阅读器才能收集数据等问题。23、最简单RFID系统:是由电子标签和阅读器组成。24、IPv6所提供的地址个数:6.65×1023个/m225、层次化国家物联网:(1)国家物联网管理中心是国内一级管理中心,制定和发布总体标准,负责与国际物联网互联,并对二级物联网管理中心进行管理(2)二级物联网管理中心分为各行业的物联网管理中心(如公路运输、航运等)和专用物联网(如军用、海关等)管理中心,它们制定各行业、各领域的标准和规范(3)第三级为本地物联网管理中心,负责管理本地物联网(4)第四级为各企业、各单位内部或个人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负责前端的标识、感知、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等工作,将感知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或直接通过网络传送给上级物联网管理中心。26、用户体系框架:电子标签、读写器、读写器管理、中间件、EPCIS信息服务、ONS根、编码分配管理、标签数据转换、用户认证。27、网络层构建:建立在现有的通信网络、互联网和广电网基础上,将感知层收集的信息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网络相连,实现物体信息的传输。28、ISO/IECRFID标准体系:技术标准、数据结构标准、性能标准、应用标准。29、日本泛在识别UID标准体系:是射频识别三大标准之一,该标准主要包括泛在编码体系、泛在通信、泛在解析服务器和信息系统服务器四部分。30、我国物联网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1)管理和技术标准的统一问题(2)技术瓶颈(3)公众的普及问题(4)国际间合作(协调)31、国家物联网的建设必要性:一方面,建设国家物联网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建设国家物联网能够带动国内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32、EPCGlobal的体系框架:包括标准体系框架和用户体系框架。第四章1、医疗废物RFID监控系统运作流程:(1)医疗废物电子联单生成(2)派车任务单生成(4)出车(5)收取医疗废物(视频开始监控收取过程)(6)医疗废物周转桶称重(称重重量实时上传到系统,同时分配RFID标签信息)(7)废物装车(收运车开锁记录开锁信息并实时上传系统)(8)运输(GPS定位系统定时传输车辆所在位置)(9)中转中心(中转中心上传收运车辆到达时间,已收取废物分配时间)(10)运输(GPS定位系统定时传输车辆所在位置)(11)焚烧中心(长传车辆到达时间)(12)接收需焚烧废物(开始视频监控操作)(13)进入焚烧流水线(14)进入医疗废物周转桶重量比对环节(信息上传焚烧中心监控室,处理结束信息上传系统)(15)流程结束。2、医疗物联网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物”,就是对象,指医生、病人、器械等;二是“网”,就是流程;三是“联”就是信息交互。3、、物联网技术在一般患者中的应用:(1)患者登记和信息管理:详细信息存储在一张射频IC卡中(2)患者标识、跟踪和监护。4、物联网技术在药品制造中的应用:(1)制造信息管理(2)制造执行、质量控制管理。好处:一是物流优化,减少资金占用,实现精益生产的依据。二是为新产品开发,精确配方,精细控制
本文标题:复习重点(任宗伟)副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1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