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前三章:马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简答):38+39-马克思主义的定义39: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以上三部分,不可分割。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学说。广义:马,恩,列(继承和发展)+毛,邓,江,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简答):40+4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自然科学的进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论述):43+44+4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列宁提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率先取得胜利的思想。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简答):46+4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简答):47-4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单选)3.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单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论述):56-58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①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一元论vs二元论。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单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64.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d.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a.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性实在性。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③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1)生产实践。(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4、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和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简答):70-71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①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辩证的联系: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区别。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发性。2、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普遍的,是一个过程。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矛盾分析法:根本的认识方法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1、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过程也有新的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的质在量上的扩张。2、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2、必然性和偶然性3、可能性和现实性4、现象和本质5、内容和形式⑤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规律及其客观性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②意识的能动作用1、一是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务的现象,而且还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左右4、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关系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第一,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人以外的其他事物。一切认识现象都是属于人的,离开了人和人的实践根本就谈不上认识。第二,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再次,认识主体具有历史性。(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最后,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第三,认识主体的结构。人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2.认识客体第一,认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为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活动才能获得成功。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一,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是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第二,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第三,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旧唯物主义论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辩证唯物论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在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简言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1.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简答)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2.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的内涵(简答)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前三章:马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16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