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总的性质方面有所区别:现代文学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倾向的文学,当代文学是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巨大。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延续发展。“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并不一定科学与合理。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二十七年文学(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时期文学(1976—)文革文学(1966—1976)80年代文学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三、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第一、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第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第三、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第四、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四、当代文学的作家队伍构成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如赵树理、周立波、丁玲、老舍、曹禺、艾青、郭沫若、贺敬之、汪曾祺等。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如梁斌、吴强、杨沫、杜鹏程、茹志鹃、李准、王蒙、刘绍棠、高晓声、谌容、张洁、张贤亮等。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如王安忆、梁晓声、阿城、铁凝、张抗抗、史铁生、舒婷等。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苏童、余华、格非、韩东、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棉棉、卫慧等。第二讲1949-1976文学思潮一、文学的“转折”(一)40年代的文学界: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延安(1)《讲话》的主要内容:为群众问题如何为群众问题(2)《讲话》的历史意义〇规范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新气象。〇促进了解放区文艺的大众化、民族化,带来了解放区文艺的新形式。〇加强了文艺思想的统一和创作方法的统一,使文艺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战争的需要。〇解放后成为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法典,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二)左翼文学界的“选择”40年代后期的文学界,左翼文学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派别,并且社会政治的转折和文学方向的选择形成了同步状态。1、确立“文艺新方向”在文学界的的主导地位2、作家和文学派别进行了类型划分二、三次文代会(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3、中心议题: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间大众意识★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北京)1、背景: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②文学艺术内部的变革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召,适应、追赶形势;现代作家至此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省行为;◇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b.庸俗化、机械化地理解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概念化的创作倾向2、中心议题①总结经验教训,以创作问题为中心议题,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提出进一步学习掌握社会义现实主义的方法;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③把塑造新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三)第三次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8月13日)1、背景:从国际看,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战备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反修”斗争;从国内看,“反右倾机会主义”之风突然从天而降。2、大会主要报告——周扬副主席《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①认为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文学艺术取得辉煌成就;②重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③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但同时提出“放百花”、“锄毒草”的问题;④肯定了解放以来几次所谓的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思想运动。——第三次文代会召开后不久,中国进入调整的时期,所以这次大会的局限性和逆向作用,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三、建国初27年对外国文学遗产的接受1.在50年代,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苏联文学被置于“榜样”的地位。1952年周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一文中指出:“摆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积极地使苏联文学、艺术、电影更广泛地普及到中国人民中去,而文艺工作者则应当更努力地学习苏联作家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特别是深刻地去研究作为他们创作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是有一定范围的。思想艺术上的“典型化”程度,对劳动者的同情程度,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揭发程度,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对待外国文学经常使用的标准。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被作为反动的或腐朽的思想艺术倾向而加以否定,他们的作品几乎没有得到翻译和介绍。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中心作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历以“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后,成为了五、六十年代文坛的“中心作家”。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文化性格的新特征:1.就作家的出身、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的区域性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中原的转移,文学出现了从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变化。2.“中心作家”大多把文学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作品表现出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3.“中心作家”普遍学历不高,写作准备不足,生活经验集中于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创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4.“中心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比普遍较高。五、三次文艺批判运动(一)195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二)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三)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六、“双百”方针“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形成了“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的创作潮流。到了1957年下半年,文艺界开始反右斗争,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一)干预生活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戏剧:海默《洞箫横吹》(二)人道主义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宗璞《红豆》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七、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八、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认为“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九、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原指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推出的一批优秀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将之窃为己有,指定一个写作班子按照“三突出”模式加工改造,最后定型为八个“样板戏”: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主要人物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艺术上打磨精致,唱段优美动听,但对生活高度净化和美化,显得苍白贫血。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演化为题材决定论。(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三突出”。(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第三讲十七年的小说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以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和农村变革题材为主。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缅怀战友。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杜鹏程《保卫延安》、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峻青《黎明的河边》、孙犁《山地回忆》、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王愿坚《党费》。2.农村题材A.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B.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长篇小说: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C.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李双双小传》、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3.突破“禁区”的小说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
本文标题: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2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