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辩证法”联联系系观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相互区别:①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A.数量(1Vs多)B.地位(主导Vs被支配/统率Vs服从、服务于)C.功能(整体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Vs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二者相互依赖: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开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不能成其为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A.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3)相互转化:整体部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整体很重要: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部分很重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5.系统优化原理原理:(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方法论:①实践层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认识层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观+联系观发发展展观观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原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2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原理:(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原理:(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事物的发展状态原理(量质变关系原理)(考试大部分都以二者联系为主)(注:量质变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原理:(1)区别: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像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3(2)联系:①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1)我们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量变重要)(2)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质变重要)(3)坚持适度原则。(不好的量质变)5.发展的原因原理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矛矛盾盾观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原理:(1)矛盾即对立统一,其中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为同一性,二者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2)区别:①含义: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3)联系: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即对立统一的两个答题思路4思路1.探讨矛盾双方的关系:①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②二者斗争性(对立)③二者同一性(统一)④应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对二者关系的全面把握思路2.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同时需要回答“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②该事物的优点(积极意义)③该事物的缺点(消极影响)④应坚持全面看待—对优点、缺点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过程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1)区别: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5(2)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原理:(1)区别:①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②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7共用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有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3)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在两点基础上的重点。(4)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8.=6+79.=发展的原因原理创创新新观观注:创新的哲学原理依据:发展的实质+1.+2.1.辩证否定观原理原理:(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发展的根本途径。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3)实质: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否定自己,勇于创新。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原理:(1)原因: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产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②但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理由了。③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2)内涵: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产生的合理性),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灭亡的必然性)。②辩证法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从本质上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②要求我们:6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原理:(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本文标题:哲学原理-辩证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2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