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路基的定义及基本要求:是贯穿公路全线的主体,与桥涵、隧道等相连接。是按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筑物。基本要求:⑴具有合理的断面形式和尺寸⑵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⑷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2.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⑴地形、气侯、植被:平原、丘陵、山岭各区地势不同,气侯条件不同,植被情况的差异等都影响到路基的水温状况;⑵水文与水文地质:地面、地下水状况会影响路基的潮湿情况;⑶地质条件:如岩性、岩层结构面情况、有无软弱夹层等,都会对路基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⑷土壤地质:路堤填方用土及路堑挖方边坡岩土的工程地质都对路基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2.人为因素:荷载作用的大小及重复的次数;路基的设计、施工及养护都对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3.潮湿系数K:为年降雨量R与年蒸发量Z之比。稠度的定义Wc:为土的含水率w与土的液限WL之差与土的塑限Wp和液限WL之差的比值。4.公路自然规划的原则:(1).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2).地表气候差异性的原则,(3).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则。5.路基土的分类:我国公路用土依据土的颗粒组成特征,土的塑性指标和土中有机质存在的情况,分为巨粒土(漂石土,卵石土)、粗粒土(砾类土,沙类土)、细粒土(粉质土,黏质土,有机质土)、特殊土(黄土,膨胀土,红黏土,盐渍质土,冻土)。工程性质:强度、稳定性、施工难易性6.特殊土的分类:黄土,膨胀土,红黏土,盐渍质土,冻土7.路床:是路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特点是承受路面传递下来的较大应力。(上30cm为上路床,下50cm为下路床)路堤:是指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常用于平原区.填土高度小于1.0~1.5m者,属于矮路堤,填土高度大于18m(土质)或20m(石质)的路堤属于高路堤,填土高度在1.5~18m范围内的路堤为一般路堤。8.a冻胀的定义:冻季开始,土基由上向下冻结,在聚冰层下部的水分,在结晶力和渗透压力差的综合作用下,以薄膜水和毛细作用的移动方式,不断向上积聚,使聚冰层增厚,土体体积增大。b翻浆的定义:春融解冻,水分滞留在上部,土基过湿软化,产生唧泥,造成翻浆病害。是土质路基在有负温差条件下受重复荷载作用时产生的一种水份积聚和冻融现象。9.路基湿度的水源分为几类:1)大气降水。通过路面、路肩和边坡渗入路基。2)地面水。边沟水及地表径流,因排水不良而渗入路基3)靠近地面的地下水。借助毛细作用上升而到路基内部。4)在土粒空隙中流动的水蒸气凝结的水5)薄膜移动水。在土体中水以薄膜的形式进行水分转移10.路基的干湿类型:干燥、中湿、潮湿、过湿四类。这四种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所处的干湿状态。分类原因: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同路基的干湿状态有密切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路面的结构设计。11.路基的干湿类型确定的方法:①平均稠度法:在不利季节路床范围内每10cm取土样测定其天然含水量、液(塑)限含水量,按下式求算80cm深度的路床范围算术平均稠度ωc。ωci=(ωL–ωmi)/(ωL-ωp)②临界高度法:新建公路,无法测定平均绸度,故采用测定地下水或地表长期积水水位至路床表面的距离,与路基临界高度进行比较的方法来判别路基干湿类型。12.路基工作区的定义:路基内由轮重引起的垂直应力随深度而减少与深度平方成反比呈曲线状,由自重引起的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呈直线状,在一定深度当n(n=σZ/σB)=0.1~0.2,车载应力已很小时的深度,称工作区深度Za。13.土基的承载能力指标:a回弹模量:以弹性模量表征土基的承载能力,可以反映土基的瞬时荷载作用下的可恢复表形性质,因而可以应用弹性理论为基本体系的各种设计方法得到应用。B、地基反应模量:用温克勒地基模型描述土基工作状态时,以地基反应模量表示征土基的承载力,压力与弯沉之比称为地基反应模量。C、加州承载比:承载能力以材料抵抗局部荷载压入变形的能力表征,并采用高质量标准碎石为标准,以他们的相对比值表示CBR值。14.路基常见病害的种类可归纳为:路基的“三沉”和路堑的“三落”、边坡的“三坍”及路基翻浆三大类。1.路堤的“三沉”(路堤沉缩、路堤沉移、路基沉陷)2.路堑的“三落”:是指剥落(溜方)、碎落、坠落(其中坠落是碎落的一种形态,岩块粒径较大,可达40cm以上)3.边坡的“三坍”(是指石质路堑边坡的崩坍、路基边坡的滑坍以及路基的坍塌)4.翻浆:是土质路基在有负温差条件下受重复荷载作用时产生的一种水份积聚和冻融现象。防治:1)正确设计路基横断面。2).选择良好的路基用土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土作稳定处理。3).采取正确的填筑方法,充分压实路基,保证达到规定的压实度。4).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从侧面渗入或从地下水位上升进入路基工作区。5).正确进行排水设计(包括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面结构排水以及地基的特殊排水)。6).必要时设计隔离层隔绝毛细水上升,设置隔温层减少路基冰冻深度和水分累积,设置砂垫层以疏干土基。7)采取边坡加固、修筑挡土结构物、土体加筋等技术防护措施。15.一般路基设计的基本内容:1.选择路基断面型式,确定路基宽度与高度。2.确定边坡形状与坡率。3.选择路堤填料与压实标准。4.路基防护与加固设计。5.路基排水系统总体布置和地面、地下排水结构设计。6.附属设施设计。包括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和碎落台等的布置与设计。16.路堤:是指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常用于平原区.路堑:路基顶面低于原地面,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称为路堑,常用于山岭区。半填半挖路基是路堤和路堑的混合形式,常用于丘陵区地面横坡较陡的场合.17.矮路堤:填土高度小于1.0~1.5m者。高路堤:填土高度大于18m(土质)或20m(石质)的路堤。一般路堤:填土高度在1.5~18m范围内的路堤为。18.路基宽度:路面及两侧路肩宽度之和。路基高度:是指路基填筑高度或路基的开挖深度,为路基设计标高与原地面标高之差。(中心高度、边坡高度)19.最佳含水率:最佳含水率是指填土在一定的压实条件下,获得达到一定的压实度时的最合适的含水率。。最佳含水率是一相对值,随压实功能的大小和土的类型而变化20.压实度:是指工地上压实达到的干容重γ与用室内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该路881icic基土最大干容重γ0之比,用K表示。21.路基附属设施的各自定义和作用?取土坑与弃土坑:路基取土、弃土。护坡道与碎落台:保护路基边坡的稳定。堆料坪:堆置筑路材料备用。错车道、爬坡道:确保行车安全22.土坡按失稳土体的滑动面特征分为哪几类;直线滑动面边坡,曲线滑动面边坡23.最小填土高度;为保证路基稳定,根据土质、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说规定的路肩边缘至原地面的最小高度24.最佳水力片:即最经济断面。指在给定设计流量条件下,与容许最大流速相对应的面积最小的水流横断面。其特点是在断面下沟渠的湿周最小。25.P80.8326.软土地基的临界高度Hc是指天然地基状态下,不采取任何加固措施,所容许的路基最大填土高度。27.软土路基上路堤稳定性计算按参数选择分为哪几类:(1)总应力法(2)有效固结应力法3)有效应力法28.剩余下滑力法的定义:剩余下滑力法(又称传递系数法):所谓剩余下滑力E是指土坡滑动力T与计入稳定系数K值后的抗滑力R之差值。29.浸水路堤稳定性分析常用方法:假想摩擦角法,悬浮法和条分法30.31.路基防护和加固措施包括:坡面防护,支挡防护(挡土墙(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加筋土、锚杆、锚定板),锚固[预应力锚杆(索)、非预应力锚杆(系统锚杆)],抗滑桩(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土钉)),冲刷防护32.坡面防护设施有那些,常见类型33.冲刷防护:直接防护(包括植物防护、石砌护面、砼预制块、抛石、石笼、驳岸挡墙防护等措施),间接防护(包括丁坝、顺坝、防水林、改河工程等)34.软土路基处理的目的:1)沉降处理。包括加速固结沉降和减小总沉降量两方面。前者可采用加载预压、竖向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排水)害人挤实砂桩等方法。后者则可采用挤实砂桩、石灰(或水泥)桩、换填好土等方法。2)稳定处理。各种加速固结沉降措施都有助于促进软土层强度的增长,慢速或分期填筑路堤可以达到阻止地基强度降低的目的。35.软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1)地基的土质及土层构成(厚度、排水层等)条件,2)道路的性质、路堤高度和宽度,是否为与构造物连接的地段等条件,3)工期、材料供应、施工机械作业条件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条件。36.软土路基处理的方法:1.换填土层法。2.挤密石灰桩法。3.砂石粒料桩法。4.水泥土搅拌桩法。5.排水固结法。6.强夯法。7.软基加固的其它方法:⑴反压护道,⑵加筋路堤,⑶轻质路堤,⑷综合加固措施(①反压护道与换土并用,②反压护道与砂垫层并用,③反压护道与片石齿墙并用,④砂井(或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与反压护道并用。⑤砂井(或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与土工织物及反压护道并用。37.挡土墙构造的组成:墙面,墙顶,倾角,墙背,墙踵,墙趾和墙底38.墙背倾斜方式的不同,墙身可分为:仰斜,垂直,俯斜,凸形折线式和衡重式等几种。39.挡土墙的概念和使用场合,概念:是用来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填土边坡以保持路基土体稳定的建筑物。使用场合:(1)陡坡地段;(2)岩石风化的路堑边坡地段;(3)为避免大量挖方及降低边坡高度的路堑地段;(4)可能产生坍方、滑坡的不良地质地段;(5)高填方地段;(6)水流冲刷严重或长期受水浸泡的沿河路基地段;(7)为节约用地、减少拆迁或少占农田的地段;(8)为保护重要建筑物、生态环境或其它特殊需要的地段。40.41.挡土墙基础类型:砌石基座,钢筋砼基座,换填基座,台阶形基座,拱形基座和倾斜基底42.挡土墙纵、向横向布置有那些主要内容:⑴横向:对于路肩或路堤墙,当地面陡竣时宜用俯斜式或衡重式,平坦地形采用仰斜式。路堑墙宜用仰斜式或折线式。内容:*断面位置(墙高最大处、墙身断面、基础形式变异处);*断面形式、基础形式、埋置深度、横向排水;*绘制横断面图。(2)纵向:内容:*挡土墙起讫点及墙长;*分段,确定伸缩缝与沉降缝;*挡土墙基础;*泄水孔位置(数量、间隔和尺寸);*标明各特征点的桩号以及墙顶、常水位等标高;*绘制正面图。43.挡土墙设排水措施的主要目的及作用。目的:疏干墙后土体。避免由于墙后积水形成的静水、冻胀及膨胀压力。作用:⑴做好地表排水,防止地面水下渗。⑵做好墙身排水,主要是设置泄水孔等排水构造。44.挡土墙排水措施的主要项目:⑴做好地表排水⑵做好墙身排水3.反滤层、隔水层构造45.挡土墙泄水孔设置:干砌挡土墙可不设。对于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等整体式墙身的挡土墙,应沿墙高墙长设置泄水孔46.挡土墙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目的及设置位置:为防止因地基不均匀沉陷而引起墙身开裂,应根据地基地质条件及墙高、墙身断面的变化情况,设置沉降缝。为减少圬工砌体因硬化收缩和温度变化作用而产生的裂缝,须设置伸缩缝。根据地基条件、墙高、墙身断面变化的需要设置,且通常每10~15米设一道。缝要用沥青麻筋、沥青涂木板沿内、外、顶三方填塞,填深≮15cm,墙背填石无冻害时可不填缝。缝宽2~3cm。47.48.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力系,按力的作用性质分为:1.永久荷载(主要力系),2.可变荷载(附加力系),3.偶然荷载(特殊力:如地震力)49.第二破裂面:对于墙背倾角α很大的情况,如衡重式(或折线式)的上墙墙背,当墙后土体达到主动极限平衡状态时,沿着土体的另一破裂面CD滑动,CD即称第二破裂面。出现第二破裂面的条件:①当上墙墙背(或假想墙背)的倾角α(或α′)>第二破裂面倾角αi②在墙背(假想墙背)上产生的抗滑力NR大于下滑力NG,使破裂棱体不会沿墙背(假想墙背)下滑。50.主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向外移动时,土压力随之减少,直到墙后土体沿着破裂面下滑而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作用域墙背的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当墙向土体挤压移动,土压力随之增大,土体被推移向上滑动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此时的土体对墙的抗力称为被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墙处于原来的位置不动,介
本文标题:复习题1-64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