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复习题第五部分明清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DBBA6-10.BDBAC11-15.BDACD16-20.ADDDB21-25.BABCD26-30.DDDAD31-35.BDABA36-40.CDBBA41-45.BCCBA46-50.BDBAB51-55.ADCAA56-60.DBDCD61-65.DABAB66-70.ACDAD71-75.ABCBD76-80.BCCAB81-85.DBBDC86-90.CCDDA91-95.ADDBD96-100.ADDDD101-105.DCACA106-110.BADBA111-115.DBADB二、名词解释1.三司:三司是明朝地方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合称。1376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或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的部门。2.内阁:官署名。明初为加强中央统治,废丞相,依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殿阁臣僚人职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之后,内阁的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但实际掌握宰相2权力。清代相沿,内阁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的官署。但因国家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参与重要政务的人由皇帝委任,内阁的职权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军机处成立之后,内阁逐步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3.给事中制度:给事中制度是明朝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制度。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后谏院虽罢,六科给事中仍独立存在,负责稽查各部。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如有违误,则予驳正。4.锦衣卫:官署名,明太祖时设立的特务机构,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依仗。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监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力。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之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明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5.卫所制度:明初创立的一套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大抵每5600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五千户所。每千户所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十百户所。每户所112人,长官为百户,下面分为二总旗,每总旗又分五小旗。卫的上级机构为都指挥使司(都司)。都司以都指挥使为长官,其中十三都司与十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同名同治,并为一省中之“三司”。另外三都司设于北部边境,兼治军民,分别为辽东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原则上都司统卫,卫统千户所,但也有一部分千户所直隶于都司,称守御千户所。卫所军士皆立户籍,称军户。卫所军平时进行军事训练,每逢战事,就任命将军统卫所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归还卫所。卫所制度以军屯为经济支柱。6.内卫:内卫是明朝京师卫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五军府分统的48卫军组成。明成祖时,增到72卫,定名“五军营”,并增设“三千营”和“神机营”(专用火器),合称“京军三大营”。三大营是全国卫军的精锐。7.跺集军:明朝士兵的来源之一。所谓跺集,即从每三个民户中跺取丁多户为军户,余两户为贴户。军户应出一丁为军丁,称正军,余下的丁壮称余丁。8.《大诰》:是洪武中后期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共236条。其书并非抽象性的法律规定,而是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等3案例和凌迟、枭首等重刑案例,辅以明太祖本人的训导之辞,成为一部集重刑恫吓与宣传说教于一体的特种法典。《大诰》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明太祖用重典治乱世的施政思想。9.三途并用:是明代选官的几个途径。明太祖在兴办学校、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科举停废期间,举荐尤为兴盛。其方法为订立人才名目,由各级官吏推举,具体名目有耄儒、秀才、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等十余种。被荐者人数众多,往往得到破格超擢(zhuó)。明初三途用人,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的地位不算重要。以后,则科举独尊,荐举渐成虚文,学校在选官方面的地位也日益下降,主要成为为科举储人之所。10.南北榜案: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的科举作弊案件,因是年会试录取者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期间有弊,杀主考官,重试结果全取北方人。后来明朝科举会试遂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11.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这种僵化的文体也是明代科举的局限之一。12.空印案:空印指预先盖好官印的空白帐册。空印案是一起明太祖严惩地方财政人员持空印帐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发生在洪武八年(1382)至九年。明朝规定,每年,地方的省、府要派计吏到京师户部核算钱粮数目,他们担心数目不合,还要回去加盖印章,来往耽搁太多时间,于是将空白的钱粮文册预先钤(qián)印携来,若部驳即改,重新填写。这种做法经年相承,由来已久,无有异议。太祖朱元璋发觉后,猜疑其中有诈,便滥施淫威,下令将地方衙门主印长官一律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戍边。与此案有关者多不被免,被杀者达数百人,史称“空印案”。13.靖难之役: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地方藩王叛乱成功的案例。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各地。1398年,明太祖死,长孙朱允坟继位,即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采取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开始实行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援引“皇明祖训”,以“清君侧,诛除朝中奸臣齐、黄等人为名,誓师北平,起名“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双方4军队相互征伐长达4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役”。通过“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了帝位,定次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14.《鱼鳞图册》即明朝的田亩清册。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状况,按“随粮定区”的原则,以税粮一万石编制单位,称一区。挑选纳粮多的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区税粮,督运到京。每区的土地经绘制成图册,册上载明各户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田主姓名。因图状似鱼鳞,故称鱼政府按册向田主征收赋税。《鱼鳞图册》出现于南宋,洪武前期,曾在江南部分地区推行。洪武20年(1387年)前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与《赋役黄册》相印证,两者互为补充,是明初调整赋役和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有力措施,对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15.《赋役黄册》:即明朝的户口册,每10年更造一次。明初,朱元璋命令全国各府县建制黄册,方法是以110产为一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多者10人为里长;其余100户分编为10甲,每甲之中推一人为甲首。10甲编定次序轮流服役。在建立里甲组织的同时,政府编造了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和资产数。鳏寡孤独者附于册后,不派徭役。里长把全里清册呈报给县,县、府、布政使司亦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由于黄册是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因此又称赋役黄册。16.东厂、西厂:东厂和西厂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体现。明成祖即位之后,委任宦官以军政大权,开宦官干政之端。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为清除建文帝余党,设立了东厂,由亲信太监掌管,专门“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东厂只对皇帝负责,毋需经司法机关批准即可随意缉拿官民。西厂设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是皇帝的私人侦缉机构,设立之初由太监汪直提督厂事。西厂特务横行各地,陷害忠良。明中叶后与锦衣卫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17.三法司:三法司是明清两代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统称。遇有重大案件时,由法司会审。18.匠班银匠班银是明代匠户以银代役的产物。匠班银实行之前,不论是轮班匠还是住坐匠,都必须向政府服劳役。他们因不满政府的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反抗。在明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市场商品种类的繁多,政府改变了对工匠的直接剥削方式。成化年间,工部奏准,轮班匠不愿当班者,听5其出银代役。南将每月出银九钱,北匠六钱。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政府又下令,班匠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年纳银四钱五分,称为“匠班银”。匠班银制度的实行,是政府对人身隶属关系的削弱,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9.张居正:明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隆庆元年入内阁,隆庆六年升任内阁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当时,军政败坏,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危机严重。于是,他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包括:丈量土地,政治改革,军事改革,水利整治,实施一条鞭法等。他的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因触动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其死后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废除。著有《张文忠公集》传世。20.考成法:考成法是张居正改革中整顿吏治方面实行的主要措施,正式推行于万历元年(1573)。考成法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具体办法是,对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而立定“程限”,并置立“文簿”存照,做到“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使每件公文都落实到实处。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的职权,建立起以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督察六部,再以六部都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抚案官,再以两司督察府、州、县官,这样层层督察,以提高上下各级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的考核考绩制度。考成法的实施整顿了吏治,提高了办事效率。21.潘季驯:明朝水利专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举进士。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自嘉靖末至万历间,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他治黄的办法是: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改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他治河的办法对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影响。但他极力反对以改进航运为目的的开泇河、开胶莱河、通海运等建,反映出了他的保守态度。张居正改革中曾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此次治黄有效地抑制了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多年的弃地变为良田。他的著作有《两河管见》、《宸(chén)断大工录》,(《四库全书》著录改名《两河经略》、《河防一览》)等。22.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也简称条编、条法、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中实施的赋役征收的办法,全国推广的时间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具体说分为以下四点:(1)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2)把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6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有的地方将户丁银全部摊人田赋征收,有的地方则是以大部分、小部分或平均分配的形式摊入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统统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由政府用钱雇人应役。明朝一条鞭法的实施减少了赋税征收的环节,简化了手续,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3.土木之变:是蒙古瓦刺部大败明朝的一次战役,因发生于土木堡,故称“土木之变”。瓦刺与明朝有朝贡贸易关系,但是经常假借朝贡的名义大肆讹诈明朝物品。1449年,也先遣使2000人到北京贡马,而诈称3000人,要求按虚报名额给予赏品。王振一定要按实际人数给赏,而且大减马价。也先大怒,于该年七月分兵四路大举南下,进攻大同。王振不顾群臣反对,未做充分准备,就挟英宗领兵50万
本文标题:复习题第五部分明清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3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