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四川南江百里长廊茶叶产业带
1四川南江百里茶叶长廊产业带规划建设方案(初稿)为强力推进我县“百里茶叶长廊产业带”建设,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的现代茶业休闲园区建设步伐。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立足“产业攻坚、产业脱贫”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双百”工程,着力打造“农旅、茶旅、文旅”产村相融的生态茶业园区。把茶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脱贫的支柱产业建设,以带动全县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产业带规划区域项目规划区域以“一环两园”为核心向东南和西北辐射,涉及两镇(下两镇、元潭镇)九个村(五梁、元泉、石寨、治坪、凉水、韩岭、瓦坪、灵活、阳光,其中:五梁、治坪、韩林、瓦坪四个贫困村),35个村民小组,2126户农户,8140人,其中:贫困户289户,贫困人口1116人。幅员面积38.2平方公里,耕地7093亩,林地22979亩,土壤PH值为5.2——8.1。二、产业带规划区现状规划核心区元顶子茶场,始建于1951年,70年代就开始从事南江大叶种植及茶产品加工和品种选育,四十多年来“云顶茶”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标准茶园2800亩,辐射带动周边下两镇、元潭镇、长赤镇、正直镇、黑潭乡、和平乡67个村种植茶叶,面积达到8.6万亩,年产量达187万公斤,产值1.2亿元,规划区茶农年收入增长1000元以上。2015年县委、县府在推动茶叶“双百”工程中,把元潭镇五梁、元泉、石寨纳入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2已初步建起5000亩茶叶产业园。加之元顶子茶场、下两镇、元潭镇规划区风景优美,古树参天,域内景点多达72个,素有“春采清明茶、盛夏避热暑、秋观山红叶、冬看晶冰挂”之美誉。园区内南天门看日出,花岩壳探奇险,葫芦岩看牧羊遗迹,农家尝野菜,是城市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规划区自然风景独特,茶文化历史悠久,农民种植茶园积极性高,是产业脱贫、产业攻坚的支柱产业。三、产业带规划原则以现代生态农业理念为指导,产业攻坚、产业脱贫为抓手,挖掘资源潜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一个以茶业主导,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多业融合,林、茶、牧三业循环的支柱产业带。把多元旅游,自然人文有机融合,实现产村相融,农业农村同步发展的具浓郁川东北风情、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综合性产业带。四、产业带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经过2~3年发展,建成一个“技术先进、生态优美、产村相融、避暑养生”的综合性现代生态茶业产业旅游带,引领秦巴山区茶产业发展。(二)具体目标1、茶业主导(1)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南江大叶茶树品种选育与扩繁、生态茶园、现代加工、产品销售、茶文化休闲体验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2)茶叶产品合理搭配:“元顶子”品牌名茶为引领,优质茶为主体,深加工产品为补充。2、多业融合(1)林、茶、牧三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山地森林、草业资源丰富特点,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茶间作,三业循环;3(2)第一、二产业与休闲观光、文化体验、避暑养生等多元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互动促进,协同发展。3、多元旅游(1)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景观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打造石寨、治坪、韩岭、瓦坪自然风光,发展原生态观光旅游;(2)充分发挥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优势,发展茶文化展示、体验和休闲旅游;(3)融合自然生态资源、茶园景观、地方民俗和人文景观,开展茶乡风情休闲旅游。4、产村相融按“产业支撑、产业脱贫、村落美丽、茶文化休闲”要求对规划产业带的行政村的道路、村落进行改造,打造休闲宜居的风情茶村,实现茶产业富民,茶产业脱贫,茶文化强村的产村融合的自然风情村落。五、园区规划布局(一)总体布局产业带规划范围涉及较大,带内区域沟谷纵横,地形地貌变化明显,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差异较明显,土壤酸碱度不均。因此在考虑产业带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综合园区定位、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特色、产业现状和交通基础等条件,对规划区按“三园区辐射周边”进行总体布局。(二)园区功能定位1.三园“三园”范围,元潭镇元泉园区,涉及五梁、元泉、石寨三个村;元潭镇治坪园区(风雨庙园区),涉及治坪村三、四社;下两镇瓦坪园区(催家湾园区),涉及瓦坪村二社,以及周边海拔850——1100m以上,土壤PH值在5.5——6.5之间接壤区域,为三园茶业示范区。4功能定位为“生态茶园+循环农业+茶文化休闲+自然观光+避暑养生”综合体。2.多业“多业”分别为下两镇灵活村、瓦坪村一、三社,根据土壤PH值7.0——8.1和5.2——5.5之间,海拔800米以下,定位为蔬菜产业区;元潭镇石寨三社至治坪村四社,因其荒山和草地,定位为牲畜业养殖区;韩岭村一、二社因现有花椒产业,可定位为花椒产业园区;治坪村一、二社定位为“七彩林业”观光区。六、分区建设(一)“三园”建设“三园”按生态茶园+茶文化休闲+循环农业+自然景观和避暑养生等五个功能组团构成。1、生态茶园建设原则:“总体维持梯田面貌不变,适度调整地形”。(1)技术要求:水稻田:必须倒田埂,深开排水沟(包括背沟和顺沟,其中沟深60cm),采用挖机对园地进行40cm左右的深翻(打破犁底层,加强园地的排水)。对冷水田和常年易积水沟边田不适宜种茶,可建立荷田(但不能继续种水稻)。田埂保护以生物保护为主,工程建设为辅,以利于茶园排水。旱地:按梯地现状调整,直接按标准开沟、施肥、种植。种植标准:原则上采用双行单株标准种植。大行距离1.5~1.6m(沟心对沟心),每个种植沟种2行(小行距离0.3~0.4m),株距18cm左右。(3)茶苗定植前的控制性要求水稻田必须排水彻底,不能有积水或土壤粘湿;水稻田必须深翻5破底;开种植沟施基肥(施肥量为300kg/亩菜饼或1000~1500kg/亩农家肥或市售有机肥),每亩配施30kg/亩磷肥+15kg/亩钾肥。2、茶文化休闲茶文化休闲由科普、体验、品鉴、休闲等功能区组成。(1)山茶植物科普园:对治坪村三社(风雨庙)老茶园(200亩)进行改造,收集保存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茶树资源及其它山茶植物和南江大叶茶资源,供游客参观了解山茶植物的多样性。(2)茶叶加工体验:依托元顶子现代茶叶加工园开展茶叶加工厂观光,使游客了解现代茶叶生产工艺及流程;依托茶文化展示中心开展游客采茶、手工(小设备)制茶体验。(3)茶文化展示与旅游服务中心:新建,选址可在石寨二社(小学)、治坪村(风雨庙)、瓦坪二社(催家湾)展示茶文化,采用实物、图片、光电等形式对华茶文化、南江茶文化和企业文化等内容进行展示。同时接待旅游服务,主要由游客接待、产品展示销售等。(4)茶叶品鉴中心:新建。主要是提供茶艺展示、游客品茶活动,3、循环农业3、自然景观围绕元顶子茶场区域内自然景观丰富,其中老包、南天门、花岩壳等具有极高的观光价值,涵盖整个产业带。4、避暑养生利用园海拔较高、森林覆盖率高、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远离城市等优点,开展夏季避暑养生,将具有较好前景。(二)“多业”建设1、蔬菜产业园建设。以下两镇灵活村、瓦坪村一、三社,根据土壤PH值7.0——8.1和5.2——5.5之间,海拔800米以下,为蔬菜6产业区;2、牲畜养殖业区建设。以元潭镇石寨三社至治坪村四社,充分利用其荒山和草地资源,在产业带内建立“林下放养(南江黄羊、肉牛)+养殖场(石寨三社至治坪风雨庙)的生态牲畜养殖业循环模式。3、花椒产业园区。以元潭镇韩岭村一、二社现有花椒,扩大种植区域,建设成为花椒产业园区;4、林业园区建设。以元潭镇治坪村一、二社丰富的水利资源,引进“七彩林业”建设林业观光区。(三)交通主干线:建立元潭乡-五梁-元泉—石寨子-治坪-韩岭—下两镇瓦坪—灵活—阳光主干线,按现有路线进行改扩建及硬化,道路标准宽4.5m。支道:按规划区建设,支道与主道相接,并连接聚居区,宽度3.5m。操作道(游步道):由沿山水支道路和纵向道路构成路网。水平道路宽1.5m,适宜小型农用机械(区内农资及园区机具运行),纵向道路宽1.2m,主要是园区人员及园区机具运行。(四)、水利水源建设:分为主水源和次水源。主水源按每100亩建3000~5000m3左右的蓄水池作为主水源,主水源选择地势较高、水源较充足的地点建设,主要功能上水源保蓄。次水源按每50亩建200m3左右的蓄水池作为次水源,用于日常管理用水。排灌渠:分为纵渠和横水渠组成,水渠与水源相通,与道路并行,与茶园内排水沟相连,实现能灌能排。沟渠深度要在40—60cm以上以利于梯级水稻田改茶园的排水。(五)乡村茶文化休闲体验7(1)依托现有农村居住特色打造乡村茶文化休闲体验区:民居改造:按照农村危旧房改造要求,建筑方面“两提升两不变”,一不改变村落居住现状、二不改变传统民居外貌风格;内部装修现代化舒适化提升和庭院环境;特色庭院建设:乡村客栈、风情小院公共配套:公用停车场建设(结合分户建设),村落内部便道建设,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软件建设:村民茶文化(茶艺茶道)普及,卫生质量安全,乡土餐饮开发。2016年1月14日
本文标题:四川南江百里长廊茶叶产业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7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