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妃曲》教案连华山东省潍坊幼教特教师范《明妃曲》新授课备课人:连华一课时:45分钟一、教材及课程内容:《明妃曲》是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北宋诗歌中的一篇,作者王安石,作为主宰北宋诗坛的代表,他的诗歌被尊称为“荆公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经典宋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宋诗所呈现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总体风貌。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大专班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当中,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由题目引导学生掌握古人避讳的知识。(2)能把握诗中巧妙运用的叙述、议论、抒情的写作方法。(3)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及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提炼信息、培养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发挥学生的积极型和主动性。3.情感目标能分析作者塑造的昭君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鉴赏意象、体验情感,把握全诗主题。2.难点:分析王昭君的形象。五、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诵读感悟法和情景教学法,这两种方法具体体现在讲授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体现在小组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六、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内容、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首先是讲述传说中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引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通过图片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学习知识。)(二)讲授新课:(用时22分钟)(本环节运用诵读感悟法和情景教学法,通过配乐朗诵和演示图片,使学生们能融入其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1.用幻灯片呈现王安石简介及写作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4分钟)(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曾上万言书于仁宗,积极要求改革。神宗时,先后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力推行新法。由于受到司马光诸人的反对,几经反复,罢相退居江宁,自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1080)被封为荆国公,卒谥文,世称王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2)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当时王安石39岁为提点江西刑狱。此前曾写有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余言,指出“万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这些建议未被当政采纳,所以作者表面上是同情明妃的失意,实际上也是借此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诗构思脱尽窠臼,议论精辟大胆,集中体现了宋诗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的精神。诗成后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皆有和作。2.播放背景音乐,老师示范朗诵,学生仔细揣摩,把握语速、语调及感情基调。然后学生集体朗读。(4分钟)3.解题:(3分钟)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姊归(今湖北)人。晋朝为避司马昭之讳,而改昭君为明君,后人称明妃。汉元帝时入选后宫,数岁不得见帝王之面。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求和亲,自请嫁于匈奴。元帝目睹昭君容貌后大悔,但又不能留之,所以只好放行。昭君嫁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汉匈奴称其君主的正妻)。让学生思考为何称明妃而不是昭妃呢?同时老师指出古人避讳问题。①避尊者讳避讳②避长者讳第一:避尊者讳。举例一:秦始皇姓嬴名政,讳“正”,在秦朝,凡遇到“正”字全改为“端”字,因此“正月”叫做“端月”。举例二:古代常州每年元宵要大放花灯,以示歌舞升平。有一任太守名田登,其名与“灯”字谐音,为避此讳,只得将元宵前夕的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结果,老百姓讥之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第二:避长者讳。举例一: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她读敏字时皆念作密,书写时少写两点,就是避母亲名讳。举例二: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因进士之进与晋同音,也犯家讳。4.分析全文:(用时11分钟)(1)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泪湿”句:娇容沾泪,鬓发低垂。这句刻画王昭君愁惨的容颜。春风:比喻娇美的容颜。(2)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低徊”两句:由于过度悲伤,昭君徘徊不进,顾影自怜,容颜黯颜失色,还能引得汉元帝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自持”:刻画了元帝好色的形象,也从侧面烘托了明妃的美丽动人。(3)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丹青手”:画师,指毛延寿。“入眼”句:元帝从来不曾见过王昭君这样的绝世美女。(4)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态”两句:人的神态从来就难以描摹,毛延寿的被杀实在冤枉。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画工弃市”一段增加了元帝按画图召幸宫女一节,说昭君因不肯以黄金贿赂画工,得不到元帝的赏识才被遣嫁匈奴的。后来元帝迁怒于众画工,杀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毛延寿在画工中最善描摹人物,于是就成了后人唾骂的对象。《西京杂记》写成距离汉元帝已四百余年,又属小说家言,本不足信。但晋武帝因嫔妃众多而“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却是史有明文(见《晋书·胡贵嫔传》),因此,汉元帝以画图召幸宫女也是可能的。(5)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可怜”句:可惜离别多年,所带汉宫衣服也已穿尽。可见时间之长和对故国的思恋之深。(6)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寄声”:带口信。“塞南”:中原,这指汉代宫廷。“鸿雁”:指信使。(7)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毡城”:本指古代游牧民族所住的毡房,这里指匈奴宫廷。(8)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失宠后被囚禁于长门宫。补充成语“金屋藏娇”:出自汉·班固《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人生失意无南北”借昭君家人之口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君不见”两句:你难道没有看到陈阿娇虽未远行,却被打进了长门冷宫:王昭君固然远嫁,她的失意与留在汉宫遭受冷遇又有什么区别!(三)探究问题:(用时12分钟)(本环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够扎实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1.昭君初出汉宫是怎样的状态?学生自主探究后明确:“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2.昭君泪流满面,头发凌乱,面容憔悴,状态极差,而汉元帝见到昭君后什么反映?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主探究后明确:“君王不自持”说明君主的好色,也从侧面烘托明妃的美丽动人。3.“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汉元帝认为昭君出塞是谁之错?实质应是谁的错?学生自主探究后明确:画师毛延寿实质是汉元帝4.古人常认为毛延寿丑画昭君导致了昭君出塞的悲剧,王安石对此发表了什么看法?“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认为昭君的美不仅在容貌,而更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二句成为千古绝唱。5.“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后明确:可见时间之长和对故国的思恋之深。6.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引出成语“金屋藏娇”,让学生思考陈阿娇与王昭君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明确:从本质上看,两人的悲剧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她们都是受害者。制造陈阿娇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汉武帝,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当然就是汉元帝。7.文中的诗眼是什么?王安石认为什么导致昭君的悲剧?从“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中悟出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并无真实爱情。(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用时7分钟)1.归纳总结:(加强学生提炼信息、培养概括能力。)昭君集容貌、风度之美于一身,容爱国、思乡之情于一体,可爱可敬,感人肺腑。王安石认为昭君的内在美要胜于外在美。“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是诗的主题。昭君个人悲剧不在于“汉匈和亲”,而在于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并无真实爱情。2.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①让学生谈谈对昭君性格和美的认识。②结合《明妃曲》二,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课下完成)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五)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用时2分钟)把握语速、语调和感情基调,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本文标题:明妃曲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9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