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库全书总目》导读•《四库全书总目》导读一、目录与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基础目录: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是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要。目录学:研究目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不断增长的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一门学问。它着重研究如何编制和利用各种目录。目录和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基础历代学者从他们读书治学的经验出发,充分论述了目录学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以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清·王鸣盛)“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清·江藩)“学术如千门万户,书籍更已不只汗牛充栋。将欲因书究学,非有目录学为之向导,则事倍而功半。”(姚名达)“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余嘉锡)目录学的作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章学诚)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以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姚名达)目录学的作用“目录学就好象一个帐本,打开帐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找到了。”(陈垣)《四库全书总目》是了解中国传统典籍的必读书。《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图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二、《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体系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奏议)、传记类(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类(官制、官箴)、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类、小说家类(杂事、异闻、琐语)、释家类、道家类。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增析三级类目。四库全书总目(一)经部1.易类古代的占卜之书。相传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归藏》据说是夏和商的易。《周易》是蓍占之书。与殷商卜占不同,用蓍草作为材料。分为卦辞、爻辞和传三个部分。儒家讲八卦成于伏羲,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卦辞、爻辞成于周公,传成于孔子,即“四圣之言”。《周易》之外,主要是历代注解和发挥《周易》的著作。汉人治易,注重象数,即从算卦的角度;魏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专讲义理;注《周易》形成象数和义理两派。义理派在儒家学统中占据上风,易类主要是收录义理一派之书,象数大多数被放到子部术数类中,与占卜、命书相书等归为一类。《周易》读本: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7年。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2.书类《尚书》和历代注解《尚书》之书。有以下几类:一是汉人旧注,自唐初孔颖达《五经正义》以后,汉人旧注大多亡佚,清代学者做了不少辑佚工作,恢复了一部分。对宋以前人的注本,收得较宽,“历年久远,传本弥稀,凡有遗编,率皆采录”(书类存目案语);二是宋人注本,受理学影响,偏重阐释义理,往往借注释发挥个人的学说主张;三是考证《尚书》真伪之作,清人所作较多;四是对《尚书》某些单篇的注解,如《禹贡》、《洪范》等,以《禹贡》为多。《尚书》读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3.诗类《诗经》及历代注《诗》解《诗》著作。历代学者关于《诗经》的争论,如大小序的作者,齐、鲁、韩三家诗与毛诗的异同等;还有注释《诗经》名物。《诗经》读本:陈奂《诗毛氏传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本。4.礼类分六属。周礼之属《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先秦时的职官之书,相传成于周公。也有人认为是刘歆伪造,为王莽代汉制造舆论。注解《周礼》之书,以宋和清代较多。宋人偏重阐发经义,有的是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作依据,如王安石《周官新义》就是如此;清人侧重训诂,如孙诒让《周礼正义》,博采前人旧说,并吸取清代考据家的成果,对于古制古义,疏说证明,比较详备。仪礼之属《仪礼》也叫《士礼》,今存十七篇。先秦贵族非常重视礼仪,各等级均有相应的礼仪规定。历代讲丧礼之书附在此类,因《仪礼》中有《丧服篇》。《总目》认为,“《仪礼》不专言丧服,而古来丧服之书,依例附于《仪礼》,盖《周官》凶礼无专门,《礼记》又《仪礼》之义疏,言丧服者大抵以《仪礼》为根柢。”《仪礼》读本:胡培翚《仪礼正义》,清人《仪礼》研究集大成之作。礼记之属解《礼记》之书。包括注解礼记单篇的,历代以注《檀弓》《月令》《大学》《中庸》者为多。因为《总目》中专分四书类,所以有关《大学》《中庸》的归入四书类。《大戴礼记》及相关之书附在此类。《礼记》读本: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三礼总义之属凡《周礼》《仪礼》《礼记》进行综合研究而不能拆分归入以上三类的归入此类。《总目》:“郑康成《三礼目录》一卷,此三礼通编之始。其文不可分属,今共为一类,变五经总义之例也。”通礼之属汇辑历代的礼制进行贯通解释。包含上述三礼的部分内容,《总目》:“通礼所陈,亦兼三礼,其不能并于三礼者,注三礼则发明经义,辑通礼则历代之制皆备焉,为例不同,故弗能合为一类也。”杂礼书之属私家所著关于礼的著作入本类。如宋司马光《书仪》(即公私文书格式)、题宋朱熹《家礼》等。国家典礼类书,入史部政书类。5.春秋类《春秋》本身极简,从先秦起,历代有不少《春秋》注本。传是先秦时的一种经书注释名称,《春秋》“三传”均属春秋的注本。最早的一部是《左氏传》,后来又有《公羊传》《穀梁传》。宋胡安国《春秋胡氏传》,明代列入官学,用于科举,《五经大全》中《春秋》即用胡《传》,清代沿用。《春秋》读本: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6.孝经类历代注《孝经》之书。《孝经》宣扬的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汉代以后《孝经》备受重视,历代皇帝不乏注释《孝经》者,《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是唐玄宗的注。清代皇帝顺治和雍正,也注过《孝经》。7.五经总义类注解群经之书。兼注群经,盛于宋明。《总目》所录,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学训诂及文字校勘之书,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题宋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清顾炎武《九经误字》等。附明孙瑴《古微书》,专辑古代的纬书。汉晋时纬学盛行,当时人认为经纬相辅相成,因此与五经有关。8.四书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南宋朱熹合为四种,为《论语》《孟子》作集注,为《大学》《中庸》作章句,以后遂有《四书》之名。元代立为科举用书,以后为《四书》作注者甚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科举考试而作。《总目》所收大都属发明经义之作,也有一部分是关系科举的。有的是专为一书而作,如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正义》,有的是合《论》《孟》,或合《大学》《中庸》,或合《四书》而作。读本: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9.乐类相传乐经亡于秦火。很可能本来就没有。本类所收是关于音乐理论以及古乐的论著,如明宗室朱载堉《乐律全书》。10.小学类汉代即有小学,附属于经学。清代考据学发达,小学取得很大成就。分三属。训诂之属解释字词之义。最早的是《尔雅》,被列为经书之一,是分类词典。受其影响,后代训诂词典,书名中并多带“雅”字,如魏张揖《广雅》。字书之属字形字典,分部首。最早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此类所收是注解《说文》、依《说文》体例编纂的部首字典。宋代以后,重视金石之学,凡讲古代器物文字,也归入此类。韵书之属字音字典及其注释,及历代有关音韵之书。出现较晚,与魏晋以后诗歌发展以及佛经翻译的启发密切相关,现存最早的一部是宋陈彭年《广韵》。属于音韵学,学术性很强。(二)史部1.正史类固定名称,起于《隋志》。历代数目不断变化增加,宋人“十七史”;明代“二十一史”;清代“二十三史”、“二十四史”;民国时“二十五史”;至今已有“二十六史”的说法。正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都是纪传体。纪传体是我国古代一种相当完备的史书体裁,内容全面,自司马迁创立之后,为历代所沿用。二是经过封建国家正式认可,其中许多就是由国家组织人力、提供条件直接进行编修的,即官修。“正史”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有正式、正规之意。三是除少数几部外,大多是断代史。东汉班固《汉书》发端,成为后代修史的定制。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后,修纂前朝正史。每一朝代,在建立之初,就要为后代修史做准备。“二十四史”或“二十五”、“二十六史”首尾衔接,构成一套2000多年不间断的完整纪传体史。作为史料,治史者首先须于“正史”下大功夫。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金史宋史元史明史加上民国初年成书的新元史或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二十四史整理本2.编年类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体裁,先秦时就为各国所采用。经部的《春秋》《左传》就是保留下来的先秦这类体裁的史书。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资治通鉴》整理本编集历代君臣事迹,……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进通鉴表3.纪事本末类形成时间比编年、纪传体晚。南宋人袁枢首创,《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件为中心。优点是事件均首尾完具,好读。但容量有限,仅记大事,保存史料远不如纪传体、编年体。4.别史类《总目》谓“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与正史的区别往往以是否经过官定、官修或私修、完全或残缺等作为标准。所收书体例较杂,有纪传体,如《东观汉记》。5.杂史类《总目》:“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要期遗文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之参稽尔。”与别史比,更零碎,不成系统。6.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诏令是用皇帝名义发布的封建朝廷的政令此类所收均为诏令专书,如《唐大诏令集》,非诏令的全部;有些臣下拟稿的诏令在本类中。奏议之属奏议是臣下向朝廷发表的对各类重大事件的意见及建议。收入本类的有宋赵汝愚《诸臣奏议》、明初官修《历代名臣奏议》等。个人的奏议专集,如宋包拯《包孝肃奏议》。7.传记类除一般的人物传记外,还包括年谱、言行录、题名录、日记等。内容较多,分为五属。圣贤之属关于孔子,《孔子编年》《东家杂记》。名人之属《总目》:“此类所录,大抵名世之英也。”按当时标准的正面人物。知名的文武大臣、隐逸高士、学者文人、孝子烈妇等。总录之属多人传记的汇集。《总目》“合众人之事为一书,亦传类也。其源出《史记》之儒林、游侠、循吏、货殖、刺客诸传。其别自为一书,则成于刘向《列女传》。”如《唐才子传》就收在此类。杂录之属是有关传记资料的书,所收大多为记事之书,如《入蜀记》,是陆游记载自己从山阴到四川夔州一路见闻。别录之属旧时认为
本文标题:四库全书总目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9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