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团结就是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
1《团结就是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背景分析】抗日战争的解读一向是一面多棱镜,立场和视角不同,史料的占有情况及其史料选择的差异,都影响着对抗日战争的解读。基于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抗日战争作为近代反侵略专题里的重点内容,其核心是全民族团结抗战,要在“团结”两个关键字的解析中,彰显民族精神。从史料教学的角度来说,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非常丰富,有众多历史学者的科研成果,有丰富的地方史资料,甚至在学生的身边、家庭中就有口口相传的口述史料等等。人民版教科书本身也提供了多达19处的辅助史料,如何利用好这些史料是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尽管文字、图片、表格等史料丰富,但相互之间孤立存在,例如在说到国共合作抗战时,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和共产党的敌后抗战之间,独自表述,似乎并无关联,而这样的安排是无助于学生理解和体会“团结抗战”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需要对丰富的史料进行适当的处理,并且增加一些史料来使主题显得更加丰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对课标的理解,我们在确保抗战史的基本框架不失真的前提下,以“团结”为主题,展现一个特别的小专题《团结就是力量: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从1935年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1937年最终建立统一战线,展示团结的必要性,体现团结的弥足珍贵;从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到抗战最终取得胜利,展现团结的伟大力量。当历史远去之后,留给我们的已不再是那个腥风血雨的场面,更多的也不是俗套的中日友好之类的话题,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所需要的的精神力量。由此出发,本课设计了“团结的必要”、“团结的力量”和“团结的民族精神”三个环节,并借此展开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实现普遍的大众化的抗日史与独特的主题式抗日史的结合。选择史料时,也尽量选择与“团结”的关联度比较高的史料,史料的形式主要是文献和著述等“古典”而规整的史料。【过程设计】导入:展示两则史料,作为教学材料,用以揭示主题,明了时间框架。展示史料1:……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我们对于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和平,要感谢我们全国抗战以来忠勇牺牲的军民先烈……——蒋中正《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1945展示史料2: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5日第七版)【史料运用解析】在导入阶段,提供两段相隔近半个世纪的史料让学生去找其中共同的部分,进而得出相关结论,给学生一种直观、感性的认识:无论是当时的执政集团,还是现在的中国共产党都认识到66年前的那场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很顺利地揭示出本课“团结抗战”的主题。展示课题:《团结就是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2一、感受团结的必要性(1)国共双方态度的变化展示史料3:自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的蒋介石部队与日本与帝国主义力量决战。展示史料4: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以上史料选自05年江苏高考第27题展示史料5:1935年冬,蒋介石亲自对苏联大使鲍格莫托夫说:“如果苏联政府能够促进达到(国共)团结,我将感到高兴。”次年1月22日,蒋介石又进一步表示:“在如下基础上,同共产党达成协议是可能的:红军承认中央政府及司令部的权威,同时保持自己目前的编制,参加抗日战争。”——袁武振/梁月兰《1935——1937南京国民政府抗日准备述论》(源自CSSCI学术论文网)提问:(1)从史料1到史料2,中共对蒋介石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引起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史料3中,显示出蒋介石对中共采取怎样的态度?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共的态度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主要是日本侵略的步步紧逼,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另一方面,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也着手从政治角度解决与中共的关系,以期全面应对日本侵略,因而其对中共的态度也开始缓和,寻求与中共的合作。双方态度的转变,为其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史料运用解析】国共双方在九一八后对对方态度的变化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和学生讲的比较多的是中国如何从反蒋到联蒋的过程,以应对民族危机。而事实上蒋介石国民党方面,在中共长征到达陕北后,处于各种考虑对中共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双方态度的变化显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本条件。上述三则史料的运用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且了解史料在完整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互补互证的作用。(2)国共合作的实现展示史料4:1935年中国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中共斡旋西方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有分裂到合作31937年8月,中共接受国民党的军事改编1937年9月,中共向国民党当局提交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摘自人民版必修1展示史料5: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这样,国共两党经过近10年的分裂之后,再次坐在一起就合作抗日问题展开讨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序幕由此拉开。——袁武振/梁月兰《1935——1937南京国民政府抗日准备述论》(源自CSSCI学术论文网)“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摘自《蒋介石庐山谈话全文》——人民版必修1提问:基于上述史料概括国共双方走向联合的步骤。史料4学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其实就是教材通常所叙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而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不全面的。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单靠中共的热情是不可能达成,补充史料5能使学生认识到,国民党方面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都在行动上切实地、逐步地寻求靠近和对话的途径,从主动寻求接触到停止内战到决心抗战再到宣布合作抗战。【史料运用解析】以上史料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从国共两个角度全面、深刻的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相对于教材叙述的单一性,本组史料的应用可以说很好地弥补了教材在这个问题上的不足,也有助于向学生讲述还原历史的途径。二、展现团结的力量(1)不对称的战争展示史料6: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项目中国日本国力工业总产值13.6亿美元60亿美元生铁产量95.9万吨(含东北)239.7万吨钢产量55.6万吨(含东北)635万吨石油产量0.02万吨39.3万吨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0%80%军力总兵力202.9万人60余万人有训练的后备兵员50万人409.7万人军舰66艘200艘4军舰总吨位5.9万吨77.1万吨飞机600架2625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转引自人民版必修一。提问:根据表格概述中日双方在战前的实力状况。据此分析对中日战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战争的较量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经济基础的较量。而上述表格中中日双方在国力和军力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在这样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面临巨大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史料运用解析】在讲国共抗战前提供此段史料,是为给学生做一个背景性的铺垫,对其后学生理解正面战场的失利,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另外运用此则教材中提供的史料其实也是充分挖掘资源,开发和利用教材的体现,给学生更多的亲近感。(2)国共的团结抗战展示史料7:史料一: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战略方针是以保守城市和战略要地为主要目标的阵地防御的战略方针。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国民党当局动用大量兵力,连续进行大规模会战,从华北到华东、华中形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防御体系。——李蓉《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河北师大学报2005.7史料二: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1937《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史料三: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蒋纬国《国民革命史》第3部《抗日御辱》(第三卷)第110页)史料四: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发挥的协作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没有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诚鼓励的友军将士。——《毛泽东文集》第2卷,1996年版第140页提问:(1)国民党的抗战策略是什么?采用怎样的军事手段?在几大战场中相应有哪些突出的战例?(2)中共采用怎样的抗战战略?为什么采用这种手段?有哪些突出的战例?(3)据史料,国共双方是如何配合作战的?在抗战初期国民党以正面阵地防御为主,以守卫城市和要地为目的,在华北有太原会战、在华东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在华中有武汉会战。而中共以敌后战场为主,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人民战争路线。1940年上半年的百团大战5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事例。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国共双方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是一直存在的,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进攻,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同样敌后战场的抗战也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抵抗。【史料运用解析】从史料的运用上看,上述四段史料将国共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较好地挖掘出来。同时也以问题的形式将同学们需要了解的抗战史实引了出来,而不去纠结具体战例的内容,这样的处理自然而恰当。同时将两个战场的性质和关系也进行了分析,挖掘到位而不复杂。(3)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展示史料8:史料一:妇女、学生甚至童子军组成了展示服务团开上前线;文艺、戏剧界纷纷组织救亡演剧队或上前线,或赴敌后编演抗日剧目;在沦陷区,工潮、学潮严重困扰着着占领军当局;作家以犀利的笔创作抗日文学作品;隐蔽战线的工作队翦除汉奸,截取情报。——安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启示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史料二:八年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仅认购公债就有十多亿(占发行总额的1/3强)。至1940年10月,华侨向祖国捐献了217架飞机,27辆坦克,1000辆救护车,还有大量棉花、药品等,四万多粤籍华侨归国直接参战。——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史料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提问:据上述史料,中国社会还有哪些阶层参与了这场伟大的抗战?这对我们整个抗战局面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是核心,全民族的抗战才是全部。无论是妇女、学生、知识分子、地下工作者、华侨还是少数民族都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潮流中去。而他们的抗战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加强了全民族的团结,推动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史料运用解析】上述三则史料简明扼要,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史料信息的提取和解析中,并从中获得成功感。上述史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国共之间的团结合
本文标题:团结就是力量--伟大的抗日战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0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