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师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它一如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始终连续相继,完整和统一发展。用相同的尺度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成就是没有结果的,尤其在古代,它们实在是来自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历史不断地证明,无论科学技术或者文化艺术,不同的经验的交流和结合必然会得到更大、更高、更新的发展。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中国比欧洲存在较少的年代久远的建筑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木结构的寿命有限。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客观条件并不是使用和发展木结构的基本原因。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也不是决定房屋建筑上使用木结构的因素。在建筑上,中国很早就懂得使用砖石结构,而且在技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中国建筑长期采用木框架混合结构的主要原因是被确认为最合理的构造方式,是经过选择和考验而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木结构形式的建筑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是最节省的建筑,最经济的技术方案。不只中国木建筑在中国,但凡可以应用在木头桑的技术,几乎都可以发生在建筑上。同样,建筑的种种技术都可以应用杂其他木材工艺上。只是在结构和功能上扮演居住的目的时才叫做房屋,在其他场合,房屋可以是任何东西,桌椅、衣橱、轿,车……用来做椽子得树苗至少要5年才能长成,一般梁柱要10年,较理想的品种甚至要20年方可成才。父辈往往已预先替自己的儿孙种下良木,连同建筑房屋的宝贵经验留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传承生活下去。木中国传统的木框架建筑,从竖起一根木柱,到架设;一条梁枋,一笔一划,一撇一捺地在时空中勾画,中国人生活在笔画的艺术中。“材,木挺也。凡可用之具皆曰材。”小径材可以联结成为大材,大材耗损,即可截为小材应用。切勿小材大用,大材小用。“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树干是栋梁,弯曲的木料成为月梁,截下的枝梢充作椽子铺顶,高低疏密,树木不知不觉的刚好长成屋。《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著作。北宋中叶,皇家大肆铺张建设各种宫廷园囿,宋仁宗时期,照当时税收比例,整个国库的全年收入只勉强抵得上一千根木柱,营私舞弊,贪污腐败严重。王安石为防止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加上唐末战乱连年,林木过度损耗,于是将工程营造严加监管。《营造法式》愿托乔木五行中,“木”的位置安放在旭日东升,紫气东来的东方,是一切生命之源。古人植木为林,截木为材,盖房子,做家具,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据说楠木要在五百年后才回散发出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国现存最巨大的楠木柱有四根,各高14.5米,直径1.17米,怕已不只两千年。连同其他56根10米高的楠木柱,一共60棵大树支撑起明代帝王陵墓群中最大的祾恩殿。建成后,帝王化为泥,唯有此木香如故。树木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最后的归宿。中国人在汉代开始用木造纸,到了宋代用木头刻字制版,印刷在纸张上,书写下整个民族的历史。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红拂女遇李靖:“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至迟在唐代已摸索出梁、柱在用料及结构上垂直和水平的最理想比例,再以整栋建筑重复得最多的构建——斗拱为基数,并用拱高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材”,按比例来计算出整座建筑物每一部分的用料和尺寸。标准建筑模说的优点:标杜绝原料浪费,经济预算得到保障,保证建筑物在一定的质量下完成可以预先制作各种构件运送至工地,或拆运异地重建可以多座房屋同时施工,标准构件亦可随时替换和更新便于计算材料及预制构件,大材耗损即可截为小材,重新应用施工效率大大提高量材而用清代李斗在《工段营造录》里列出木材的重量来分等级,以每一见方为准,越重者,越高级。像紫檀、铁犁等珍贵木材,纤维细密坚硬到媲美金属,重到遇水即沉,虫蚁不侵,价值与黄金不遑多让。木建筑的天敌是火灾和虫蚁侵蚀,然而优质的木材,如果妥善保护,寿命可达到千年之久。宫殿用材:明代的统治阶级奢侈无度,兴建重大工程都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以应宫殿、陵寝和坛庙等高级建筑应用。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木料拼接成柱子和梁,外加铁箍拼合成材,由于缺乏楠木,清朝营建重大工程,转向使用黄松。木材的优点:以重量比例,往往比含钢在内的其他物料更加坚固便于加工,浮水,运输方便优良的隔热材料,冷热气候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冬暖夏凉纹理可塑性高,灵活适应各种造型经济成本低,富于变化,可以再生小径材可以连接成大材以防火剂浸渍处理,则具耐火性小心使用及保护,不会劣化有即时出售的价值建筑的思想和政策——“礼制”和“玄学”中国古代思想产生的“礼制”和“玄学”是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两种很特殊的因素。它们在支配着建筑的计划和内容、形状和图案。大概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周代在建国之始便将夏商以来的各种国家的制度、社会的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标准等等进行了总结,将历史经验加以汇集、厘定和增补,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制度和标准,称之为“礼”。“礼制”《礼》和建筑之间发生关系就是因为当时的都城、宫阙的内容和制式,诸侯、大夫的宅第标准,都是作为一种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而制定出来的。建筑的制度同时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制度,为政治服务的,作为完成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礼”也许曾经对建筑的发展产生过促进的作用,可是后来就成为了发展的束缚和局限。《荀子·修身》:“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玄学”中国建筑和“风水”之间存在着相当长期的关系,这种来自“玄学”的思想产生了高度的技术和艺术上的内容。战国之后,“阴阳五行”之说的各种内容加入到建筑的制式中来,在这两种思想的基础上,古代的建筑设计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一切建筑计划以此而定,技术和艺术随之而具体反映出思想所要求达到的面貌。建筑与思想、文化密切结合起来。在极为复杂的古代哲学影响下,五行之说在建筑上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玄学”的“风水”之说,也就是“堪舆学”。名词和术语的变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标志。语言和文字会因世代和地域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一建筑的名词、术语亦会因南北面古今有别而相异。在结构和构造上,设计标准化,整座建筑物是由大量“构件”装配起来,为了便于施工,每一部件就给予专有的名称。建筑构造由一种形式发展和蜕变为另一种形式后,前后间往往使用不相同的名称,名称本身就具有时代性。中国的单体建筑因为形式、用途、性质的不同而分成很多类型,产生不同的称谓。“宫”、“室”二字是最早使用的对房屋的通称,本来的含义是指用以住人和储物的容器。“堂”、“殿”指的是高大的建筑物,称谓的由来出于对建筑物雄伟壮丽的赞叹。“楼”指多层房屋。“楼,重屋也。”意即“屋”在垂直方向上古重复堆叠。“馆”并不代表一类建筑物的形式,是为来客使用的“公共建筑物”。《说文》:“馆,客舍也。”“馆”由“官”和“食”构成,意即供官员们吃饭的地方,是最早的古代官员的招待所。“阁”“阁”指立于支柱上的构造。阁的底层平面和上层平面在使用功能上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是“支柱层”,支柱层所形成的是一个没有封闭的空间,不能称作“室”。“阁”其实就是最早的“干栏式”房屋的一种方法。房屋建筑在一个木结构的平台上。木结构的平台一般称之为“平座”,平座是用人工在地形上取得平坦的活动层面。类似阁的构造的庑廊或者通道就称为“阁道”,多半用来连通阁与阁间平座所形成的层面。阁有时也指房屋内的再分隔的上层部分。“榭”在建筑形式上,有一类只有屋顶和支柱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物,就是“亭”和“榭”。它们要求遮盖的空间和户外空间“内”和“外”,是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尔雅》:“无室曰榭”,“观四方而高曰台,有木曰榭。”“榭”是很早便存在的建筑形式,“木”、“射”合成“榭”,是用木盖塔起来用作射箭的地方,一种防卫性的军事设施,所以,《左传》:“讲武之屋曰榭”。在随后的使用上,用途逐渐多样化。“庙无室曰榭”,“台有屋曰榭”,建立在水中台上的榭就叫“水榭”。“亭”在秦代的郡县制度下,“亭”是基层的组织单位,十里有亭,亭有长,十亭一乡。“都亭”、“邮亭”是指基层单位办公的地方。《释名》:“亭,停也,人所亭集也。”“今语有亭,留亭盖行旅宿食之所馆也。”“轩”、“斋”、“庐”是类似别墅的一类房屋的名称。“轩”本来是古代马车的一个部分,“车前高曰轩”。屋顶形式之一的“卷棚”和马车的半圆形的棚盖类似,因此这种形式的房屋称为“轩”。《园冶》:“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为佳。”轩的历史大概是明代之后才盛行起来的。“斋”是专心一意工作的地方,并不代表任何一种建筑形式,只是一种幽居的房屋之意。中国的文人和艺术家喜称自己的工作室为“斋”,表示自己专心向学。“庐”是自古已有的房舍的统称。《周礼》:“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的“庐”就是公路上的餐厅。“三顾茅庐”使“庐”有“贤者之居”之意。间架两根柱可以界定出柱与柱之间的空间,四根柱便可以造成一个独立于环境的空间,传统中国建筑就是以这些空间来计算单栋房屋的体积。进深的衡量单位称为“架”,面宽的单位称为“间”,“间架”数量会直接影响整栋建筑的大小结构。传统工匠将木框架工程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两大类,前者指各种主要承重结构,后者为非承重的装修工程。椽梁椽:垂直搁在檩上,直接负荷屋面瓦片的构件,断面有矩形,圆形及荷包形。梁,桥也。梁是搭在柱顶上的水平构件,沿着进深与房屋正面成90度排列,一纵一横地承托着整个屋顶的重量。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结合。栋枋桁栋,屋顶最高的那条主梁。“上栋下宇,五架之屋,正中曰栋,居屋之中。”枋、桁(檩)是与建筑物面阔平衡的水平构件。一般有所谓一檩三件的说法,即为檩、下垫板和枋。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柱柱,又名楹,直立承受建筑上部重量的构件。孤立独处而能胜上任,誉为台柱者,实在不简单。“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柱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外围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金柱(屋内柱),转角处的称角柱。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升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升高。1、单体建筑平面构成要素——间(1)间的概念:A四柱之间的空间B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多数情况是指b的说法中国古建有很多柱子,相邻的四根柱子围起来的区域叫“间”,所以一个独立的古建有n间,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一间房子等于独立的一栋房子或者一个房间的意思。传说北京故宫屋宇9999间半,不是指故宫有9999个半单独的屋子假如我们正对着大殿的正门,头顶的牌匾写xx宫xx殿,就要知道“面阔”和“进深”。这个就是字面意思,就是两个柱子之间的区域的数量。数量越多,这个建筑的等级越高。说皇帝是九五之尊,所以一般皇帝的寝宫和办公地都是面阔九间,进深5间,比如乾隆养老的太极殿(但是太和殿除外,据说太尊贵,面阔十一间)再说梁架,横在面阔部分柱子上的木构叫“枋”,架在进深部分柱子上的木构叫“梁”横着的是枋,纵深的是梁(2)出廊:不出廊;前后廊;前出廊;周围廊出廊有等级划分:周围廊等级最高,不出廊最低。A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B结构上出廊更加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台湾学者称之为中介空间。(3)面阔和进深(4)间的组合:官式建筑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阴数”2,4,6,8,意即阴宅民间住宅、寺庙等则根据实际需要而定。(5)间的名称:明间,次间,梢间,尽间(6)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两大类)正式:长方形屋顶:硬山、悬山、歇山、卷棚歇山、庑殿、重楼庑殿杂式:出廊长方形之外都称杂式屋顶: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圆攒尖、扇面、八角重楼攒尖、套方、万字2、庭院式组群布局(1)建筑群体组合方式:a纵列式b横列式c散点式d庭院式2、庭院式布局的特点(1)突出内向性的布局空间聚合功能:适合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安静、私密性强;气候调节功能:内部开敞、相互照应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伦理礼仪所需
本文标题:园林与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0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