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10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十章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重点提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农业科技进步的概念、特征和类型;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掌握科技进步率的度量有两类基本方法:经济计量学方法(又称为参数方法)、综合指数法(亦称为非参数方法);了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农业科技进步的概念、特征和类型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l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指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后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技术在生产经验的总结中不断得到发展,很多科学理论就来自对技术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使技术成为科学的摇篮。1615年,美国出现了“technology”一词,也有一些学者说,英国经济学家贝克曼于1772年最先在文献中使用了这一术语。经过漫长的时期,技术虽然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要对技术下一个准确定义却显得十分困难和复杂。技术史家、技术专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技术下过各种定义,其数量可达上百种之多,这表明对技术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虽然从一个侧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阐明技术的一些特性,但不能揭示技术的本质。同时,由于技术又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更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从现有的各种理解来看,一般将技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技术,狭义的技术称为物质技术,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界而形成的;广义的技术是人类有目的地改变现实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而形成的知识系统。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进行的,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满足一定需要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农业作为使人类生存成为可能的产业,当然与技术关系日益密切。农业技术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而应用的凝结在农业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农业技术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通过对原有技术的研究、革新,开发出新技术代替旧技术,这就产生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不断把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建立效能更优、效率更高、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技术新体系,提高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水平不断递进和农业有效增长的过程。由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两种观点,自然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解也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差别与分歧。表现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处延上。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包括四层基本含义:一是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出现并投人使用,这是农业技术进步最本质的含义;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重新按比例地合理配置进行生产,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扩展。三是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手段必须能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目标;四是农业技术进步的累积效果,体现为技术水平的宏观递进以及农业的有效增长。农业技术进步的处延包括软技术进步和硬技术进步两个方面。主要内容有①生产要素质量的改进;②劳动技能的提高;③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④规模的经济性;⑤生产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⑥采用新的农业组织形式;⑦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二、农业技术进步的特征通观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与工业及其它产业的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进步具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技术进步自身的特殊性共同决定的,并构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规定着农业技术进步运行及变动的基本特征,考察这些基本特点,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和运行机制。概括起来,农业技术进步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技术进步的社会性农业技术进步不是一个孤立挺进的过程,而是依赖于它所存在的社会、政治、文化、自然资源等,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产物,因此技术进步具有社会性,无论是技术创新、技术采用、还是技术推广都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技术发明、应用又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主要是外生的。伴随着人口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在增加,迫使农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同时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农业的支援和刺激越来越大,诸如良种、化肥、农药、排灌、地膜、机械等技术供给都来自非农业部门,给农业技术进步以很大的推动力。技术的地区间、国际间、部门间的扩散与转移,也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劳动力自身的进步也是社会支援和推动的结果,因为农民的教育和技术素质的提高,没有社会支援和推动是很难奏效的。因此,要想取得农业技术进步,就得首先创造或改造出一个适于技术进步的社会环境。2.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一种技术或技术体系从生长到应用,再到新技术的出现,其淘汰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主要依赖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性而定,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是指从农业科研成果的创意、发明、试推广、推广应用到被淘汰的过程。通常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较长,特别是生物遗传成果,因其须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的作物基因遗传研究和杂交试验,才能培育出抗性强的高产良种,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由创意到发明的时间较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的时间亦较长,因此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周期较工业等其它产业科技成果的周期长。其二,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具有周期性。农业技术或技术体系并不是一次性地替代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相反在初期应用范围很小,经过几个周期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取代原有技术,这就形成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周期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寿命周期越来越短,农业技术的应用周期在不断缩小。3.农业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认识转化为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因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这种提高源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因此,技术进步也必然是在前人的技术基础上的进步,是对原有技术的继承基础上实现的,因而它是连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农业生产中大量的技术是由渐进的形式出现的,即在基本原理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改进,使技术本身不断完善,促进技术的不断进化,这种微小的技术累积变化的效果推动着农业技术不断向前进步,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引起技术革命,而每一次飞跃又为新的渐进的技术进步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仅应当注意技术飞跃而且应当注重渐近的技术进步。4.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益外溢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供给的农产品数量和消费者购买的农产品数量由市场的供求曲线所决定,由于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农产品的成木下降,供给增加,同样地,由于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农产品的成本降低,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市场供需均衡变化的过程中,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因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而获益,即产生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分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部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反映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取决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斜率(或弹性)。如图10-1,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使农产品成本下降,农产品的供给曲线从S1S1移至S2S2,假定农产品的需求曲线是DD(因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故需求曲线为一条较陡的直线),市场均衡从E1变为E2,农产品均衡价格从P1降为P2,农产品的供给从X1扩张至X2,结果,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由图中对应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生产者剩余增加了由图中对应的带“a”部分的面积,总收益等于两部分的面积之和,很显然,对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而言,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受益者是消费者,因此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益具有外溢性。这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理应得到农业以外的力量的支持,政府理应承担起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责任。5.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性由于农业是一门对环境高度依存的产业,不仅受区域内光、热、水、气、肥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很难找到万能的通用技术,每一项技术必须按照当地的区域生态、经济特性进行,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性,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初,从欧美等国大量输入肥料种子资源和农法,并积极为普及欧美的农法而设立了农业制造工厂、育种场、试验场,还创办农业学校,聘请外国教师讲授欧美农法。但是,这种不加选择地输入欧美农法很快就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日本多山少地,多人少田,以节约劳动为目标的欧美农法既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不相适应,也与当时日本很重视农业色彩的社会经济条件相悖,于是,在欧美农法与日本农法之间产生了很大的争论,随后不得不放弃。这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科技体系的一次失败的选择。我国在8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了以政府为技术选择主体,由政府强制实施农业技术选择的集中机制,70年代仿效苏联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和工业化战略,盲目提倡全盘机械化,结果造成了农机事业的仓促大上和无选择的引进。可见,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应以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为背景,需要按照市场诱导性和利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三、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农业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依据不同的标志可以有多种分类,按部门划分,有种植业技术进步,养殖业技术进步,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等,按技术进步作用的方式,有机械技术进步,化学技术进步,生物技术进步,管理技术进步等。在经济学中,一般按技术进步与资源替代程度进行划分。1.中性技术进步所谓中性技术进步,其前提是资本—劳动组合的最佳比例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在技术进步以后,生产一定的经济产品(或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所占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最佳组合,与技术变革前生产同量产品、创造同量收入所占用的资本与劳动的比例相同。所不同的是,技术变革后,资本和劳动都按比例地得到了节约。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S1S2P1P2S1S2P图10-1技术进步产生的经济效益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分享的情况DDE1E2OX1X2X中性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在生产函数图形中的反映是:生产函数曲线出现位移,而其等成本线的斜率不变,如图10-2所示。这说明,在中性技术进步中,技术变革前后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和劳动边际生产率按同样的比例增长。用公式表示即为:1100KYLYKYLY(10.1.1)式中Y为产出,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Y为产出的增量,△L为劳动投入的增量,△K为资本投入的增量。图10-2中,Y0为技术变革前的等产量线,Y1为技术变革后的等产量线,Y0=Y1,但L0/K0=L1/K1,即资本—劳动配合比例不变。2.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在资本—劳动最佳组合中,技术变革相对使资本的份额减少了。这种减少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节约了资本投人,而劳动投人仍保持不变,或者技术进步既节约了资本,也节约了劳动,但资本节约的份额大于劳动节约的份额。此种技术变革称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图10-3表明,技术变革前后,生产函数曲线发生了移位,等成本线的斜率也发生了变化。同是生产Q单位的产出,生产曲线从Y0移到了Y1,Y0=Y1=Q单位产出,但K1K0,L1L0,L1/K1L0/K0(或K1K0,L1L0)。这说明:在资本节约型技术变革中,资本边际生产率和劳动边际生产率是不一致的,资本的节约大于劳动的节约。即:KK0K1OL1L0LY0Y1OOL1L0LKK0K1Y0=QY1=Q图10-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C0C1图10-2中性技术进步1100KYLYKYLY(10.1.2)3.劳动节约型技术变革与资本节约型技术相反,在技术变革后,在资本-劳动的最佳组合中,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份额减少了。这种技术进步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或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如生产中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但资本可能节约很少,甚至增加,或者劳动的节约大于资本的节约。图10-4表明,技术变革前后,生产函数曲线发生了位移,等成本线的斜率也发生了变化。同是生产Q单位的产出,生产曲线从Y0移到了Y1,Y0=Y1=Q单位产出,但K1≥K0,L1L0,(或K1≤K0,L1L0,L1/K1L0/K0)。这说
本文标题:10 第十章 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