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10农业与经济发展XXXX0225
发展经济学刘瀛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经课程讲义102011年北京2019/8/1422.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2.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2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2.3农业发展阶段论2.4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过渡:从自然经济向商业化农业的转型2.5加速发展农业的主要条件和政策2019/8/1432.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问题的现状2.农业相对重要性的下降3.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2019/8/144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问题的现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都畸形、单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生产相对落后,农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生产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一个人一昼夜2300大卡热量的食物消费,一年消耗粮食在225公斤以上人口过多,人均耕地太少(埃及0.91亩、孟加拉国1.6亩、中国1.2亩,而世界平均数为4.2亩),农业技术落后,靠传统方式进行耕作;经济长期落后,农业停滞不前;农业中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发展,或在经济发展中过分轻视农业以致遭到了经济和自然规律的报复世界粮食储备可保障需求的天数处于警戒水平(2个月),很难靠国际社会来供给充足的食物2019/8/145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相对重要性的下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革,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在缓慢下降,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不如过去显赫原因是:1.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低于非农产品的需求弹性;2.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巨大影响;3.随着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就业人数日益减少庞大的经济建立在相对弱小的农业上,更需使基础地位牢固才能承担起推动发展的重任2019/8/146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四种形式: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1)产品贡献:非农部门不仅需要农业部门提供足够的粮食以支撑其发展,还需要提供一些原料,食品贡献和原料贡献合称产品贡献食品贡献:非农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依赖于农业部门生产出超过自己消费的粮食剩余,粮食进口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国民经济对粮食的需求由三个变量决定: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对粮食的收入需求弹性;假设人口增长率为3%,人均收入增长率3%,收入需求弹性为0.7,粮食则必须达到5.1%的增长率才能满足需要2019/8/147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料贡献农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作用可用产业联系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化肥、农药、优良农畜品种、农业机械应用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的后向联系越来越大;前向联系:一定比例的农产品是以中间产品形式出售,特别是经济作物实际情况: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纺织业、食品业等,常常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先行产业,要求农业的相应发展2)市场贡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部门的绝对规模,必然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向非农部门出售农产品也是农业的市场贡献的一部分2019/8/148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要素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业生产,市场贡献来源于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交换,而农业的要素贡献则来自于农业资源向其他部门的转移。农业向其他部门转移的资源是资本与劳动1.资本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实际上是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唯一来源;转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私人投资者的自愿决策实行资本的转移;一种则是利用行政力量,通过财政、价格、税收等各种经济杠杆强制实行资本的转移2.劳动贡献:农业人口实际上是增加工业城市人口的唯一来源,农业提供劳动力取决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速度还要受到工业本身吸收剩余劳动的能力的局限,事实上城市部门并没有制造出充分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的过剩劳动力问题4)外汇贡献农产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可以说是许多国家获得外汇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2019/8/1492.2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一、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停滞与增长60、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主要是制造业与商业、服务业增长,农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对农业的忽视农业的停滞或缓慢增长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对农业采取忽视和歧视政策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这种代价并不是由哪一个部门承担的,是以整个经济发展的迟缓作为代价事实表明,凡是农业增长率低的国家,工业增长率也低;凡是农业增长率高的国家,工业增长速度就快2019/8/1410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二、传统农业的3个特点1.农业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传统农业技术,对收成的保险系数较大,人们并不看重边际生产率,而是格外重视平均生产率,总是千方百计使之高于维持生存的水平,以避免饥饿的降临传统农业中,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生产规模小、农民素质较差,很难找到适宜的替代技术,促进技术进步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相符合:一是缺乏资本、缺少规模效益的条件;二是很难与低素质的劳动力相结合;三是发挥作用的条件(如农业科技站、农技传媒、农业基础设施等)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2019/8/1411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二、传统农业的特点2.制度因素对农业束缚很大首先是土地制度:亚洲国家大都实行土地占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租佃制;拉美国家大都采用庄园制或农场制;非洲国家带有殖民痕迹的种植园依然存在土地的分散化和细小化;农业劳动者最关心维持自己的生存,对生活的理解就是维持生存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性:1)经济福利有重大影响;2)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的团结和稳定;3)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影响土地制度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还影响农民对改善土地设施进行投资的积极性2019/8/1412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二、传统农业的特点2.制度因素对农业束缚很大鼓励农民推广新技术,增加土地投资的土地制度;多数发展中国家,土地改革的结果是土地所有权和耕种的细小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却产生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细小经营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难以建成合理的基础设施;无法使用规模经济的机械和农业技术;使政府实行干预和补贴发生困难;容易在新的基础上发生两极分化;使土地再次转向集中和大土地所有制2019/8/1413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二、传统农业的特点2.制度因素对农业束缚很大2)价格制度。在为完成工业化所需经过的原始积累阶段,多数发展中国家人为地扩大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3)投资信贷倾斜。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倾向工业化、城市化,重视发展工业,轻视农业和农村的情况4)教育和科研的目标、层次与实际需要有较大距离。教育的结果是使农村的人口脱离农业,连科研成果也无法在农村推广5)收入不平等,农民往往是处于收入最少的底层,收入分配有严重的城市化“偏好”,造成农村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而脱离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大多是农业所必需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壮劳动力2019/8/1414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二、传统农业的特点3.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然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农民从事生产的目的在于维持自己的生存,只是很少一些剩余才与外界交换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商品率很低,实际上是一个只能维持生存的部门任何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都要经过从数量上保证人们生存需要的最初阶段,继而通过商品经济的桥梁进入农业结构的转移,最终进入农业的现代化阶段小结:技术停滞,制度束缚,自然经济为主2019/8/14152.3农业发展阶段论蒂默(C.PeterTimmer)的农业发展四阶段论梅勒的三阶段理论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张培刚关于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的思想梅勒的农业资源互补论2019/8/14162.3农业发展阶段论蒂默(C.PeterTimmer)的农业发展四阶段论1.使农业起步(Gettingagriculturemoving)2.农业成为对总增长过程的主要贡献者,农业剩余的吸取方式包括:通过课税和要素流动进行直接吸取,通过政府干预城乡贸易条件进行间接吸取3.农业部门与宏观经济逐渐结合起来的阶段4.工业化经济中如何对待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中的份额降到大约20%以下、食品支出份额在城市家庭预算中降到30%左右,如何使农业收益连同它的社会赢利率合理化)2019/8/14172.3农业发展阶段论梅勒的三阶段理论1.技术停滞的阶段(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农业要素供应的相对增加,传统农业阶段)2.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低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使用型或资本节约型技术的使用,以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为重点)3.资本密集型技术的进步阶段,或高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阶段)2019/8/14182.3农业发展阶段论三种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张培刚关于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的思想梅勒的农业资源互补论舒尔茨的理论是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谈论农业的改造;而张培刚则是从农业与工业化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梅勒的理论则着重于资源的互相替代性和互补性改造传统农业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技术、资本、制度和教育2019/8/14192.4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过渡:从自然经济向商业化农业的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目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这四个大的方向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最原始的阶段,生产力低下,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或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第二,“多种经营”阶段,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供自己直接消费,一部分供市场销售第三,现代化的商品农业阶段,农民专门从事为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生产率的农业2019/8/14202.4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过渡:从自然经济向商业化农业的转型第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农民利用简陋的劳动工具,从事一、二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生产目的是维持自身的生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土地和劳动是主要的生产要素投入,资本投入极少环境的严峻,技术上的局限,制度上的僵化以及农村地区由于交通、通讯的不发达所造成的封闭状态,都在阻碍生产力的提高由于生产力低下,农民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基本上无能为力,生产中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农民不敢冒产量降到维持家庭生存所必需的最低生理需要水平以下的风险,新的技术改革和创新应向农民提供保障,在受挫时,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使农民家庭生活不致落到最低消费水平之下2019/8/14212.4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过渡:从自然经济向商业化农业的转型第二,多种经营阶段小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向专业化农业过渡农民开始经济作物,在保障了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向市场提供一些多余产品,取得收入,提高家庭消费水平或进一步向农业投入混合多种经营的发展减少了经营主要农作物的风险,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对他们向现代化、专业化农业迈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顺利发展取决于:是否存在可供利用的生产技术和农民的生产能力;是否为农民提供有利的社会制度上、经济上的条件;特别是通过可靠途径获得贷款,得到种植和栽培经济作物所需的技术、化肥、农药等2019/8/14222.4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过渡:从自然经济向商业化农业的转型第三,现代的专业化农业农民的全部经营目的逐渐转变为通过对土地的经营使每亩土地利润最大化农民的行为方式本质上已经与在工业中进行经营的厂商完全相同: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成本、价格等经济概念贯穿经营过程;生产要素的使用不仅限于土地和劳动,资本的形成、技术上的改革和创新、研究与开发在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仍处在第二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阶段2019/8/14232.5加速发展农业的主要条件和政策从发展中国家看,农业目前只能追求产量最大化,以解决本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同时,由于国情所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必须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发展的模式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很可能要遵
本文标题:10农业与经济发展XXXX02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