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2对(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哲学探讨摘要:本文从环境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危害特性以及时代性进行了探讨。首先从废物(废弃物)的语境着手,进一步深入认识废物的内涵定义,从哲学上分析废物自身矛盾,并由此出发认识废物环境污染特性,对废物环境危害的主要原因进行了重新思考。最后,指出了正确对待和处理废物的应有态度,提出了解决废物污染的相关建议。关键词:废弃物(废物);固体废物;环境哲学引言:在人类社会的用语环境中,无论何种种族、何种宗教或何种语言,对何贬低人或物的用词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对于人以外之物,我们常说它是“垃圾”,即代表它不再有价值、理应被抛弃。对于人而言,贬低的说法更是多样,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例如西方人常说某人“没有信仰”,而中国人常讲某人“人品败坏”,这两种说法,从根本上说都基于社会所共同认同的道德原则来讲,属于精神层面的贬低;另一类是贬低人的能力方面,英美口语中“shit”(粪便)来直接贬低,而中国人更多用孔子评价宰予昼寝的名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无论何种,同样地,英美口语的shit还是儒教文化圈中的“朽木、粪墙”,都直接地把个人与“废物”划等号,强调的都是个人能力价值方面的贬低。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学的领域中,“废物”一词成了人类评价事物(人或物)无价值、低价值专用词。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中,废物有比较具体范畴定义,表示的是“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物质”。对于环境领域而言,废物从广义上2/12指有三大类,即“废水、废气、固废”;从狭义上来说,人们一般意义上废物专指固体废弃物(固废、固体废物)这一大类。本文谈“废物”仅从其狭义出发,讨论废弃物表示固体类废弃物或固体废物。一、废弃物的定义及其危害特性中国的环境法中,对于废弃物非常详尽的明确的范畴定义,法律上一般用“固体废物”来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定义(固体)废物为: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科学上,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一般将废物划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废弃物质。在液态和气态废物中,若其污染物质混入水和空气中,直接或经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大气,习惯上将它们称为废水和废气,纳入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管理范畴;而对于其中不能排放水气的液态废物和不能排放大气的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因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也归入固体废物管理体系。物质的运动性,决定了任何一类物质都必须或快或慢、或早或晚的发生变化,这是任何事物固有规律。由于水、气的流动性,一方面表现出极高的不稳定性,废水废气一旦排入环境后,污染物质扩散、迁移、转化、降解、去除的运动变化非常迅速;另一方面表现出的扩散特性,使得废水、废气的污染容易被人类发现,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灰霾天气,只要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一张开眼就能够察觉,被污染的江河、湖泊也是一眼就能辨别。再者,水、气的污染特性,直接存在于所其容纳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介质中,污染物与环境介质密不可分。废水、废气进入环境后,多依赖自然外因及自身内因合力相互作风而产生变化,就3/12目前来说人为的可干扰性微乎其微。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同时也表现出静止的相对性。反观废物污染,相对于水气的“动”,废物表现出了相对的“静”。废物存在于环境中,表现出了呆滞性大、扩散性小、降解缓慢、危害难以去除。空间上变化,废物多是依赖人力的移动造成的,人为的因素干扰影响巨大,而环境中自然力的移动(扩散)相对缓慢。废物因“静”而表现出来的污染特性,与废水、废气所表现的污染特性具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也是污染物共性中废物污染“个性”所在。其个性特殊表现导致了污染成分在环境介质是一个缓慢过程,短时间内难以发现,而危害性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环保史上著名的美国腊夫运河(LoveCanal)事件充分体现废物危害的缓慢性、持久性。1942年,一家化学公司买下废弃的腊夫运河用于填埋工业废弃物,11年里共倾倒的各类废弃物800万吨,其中致癌废弃物达4.3万吨。1953年,被有毒废弃物填满的运河覆盖好后转赠给了当地的教育机构,这片土地上陆续开发了房地产,盖起了大量的住宅和一所学校。厄运从此降临,1977年开始当地居民怪病频发,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也屡屡发生。然而直到1987年,这里的地面开始渗出一种黑色液体,才引起了人们的恐慌,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封闭当地住宅、关闭学校,并将居民撤离。从倾倒废物开始到最终发现污染问题、搬迁居民,一共经历了45年时间,可见废物危害的缓慢性;废物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比起水、气要严重得多。事物的矛盾具有两面性,既对立又统一。废物的污染两面特性,集中地表现在它既是“污染终态”又是“污染源”。首先看其“终态”,环境治理中,有害气体或粉尘经过收集变成了飞灰固态,污水经过处理变成了污泥固态,(固体)废物成了污染治理的比较稳定的“终态”物质;废物作为“污染源”的特性又是显而易见4/12的,在自然力(如刮风、雨水冲刷、微生物分解等)以及自身物理化学变化等推动下,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又转入到大气、水体和土壤当中去,再次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2]膜夫河的废物填埋,既是有毒化学物质的处理“终态”,又成了污染环境的有害源头。二、废弃物污染问题及其矛盾废物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其潜在环境污染的特性。一般而言,废物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来源广,常见的来源包括了采矿废渣、工业加工废弃物、农业生产废弃物、居民生活垃圾、服务业垃圾(如医疗垃圾、实验室废品)、环境治理所产生废物,来源广决定了废物的成分复杂性,随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废物成分复杂性越来越突出;2.产量极大,以城市垃圾为例,近三十年来,城市垃圾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北京等少数城市己达到15%一20%,人均日产生量为1.2—1.4千克,当前全国年产生量已超过2.2亿吨,占到全国垃圾总量的80%一90%;3.无主性,垃圾一经丢弃后,属于无主之物,污染危害责任归属不明,这一特点使得废物处理处置转而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项公共责任;4.分散性,废物在城市、农村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产生,废物被丢弃的位置四处分散,增加了收集运输处理难度和处置经济成本;5.危害性,前边已作说明;6.资源性,废物具有一个时空可变特性,一个行业领域的废物可能是另一个行业领域的资源,例如燃煤电厂的炉渣是水泥行业的重要原料,一种废物在当前生产力还无法利用,但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可能变成未来的资源,例如前几年的针对塑料垃圾“白色污染”问题,一方面政府出台限塑令的减少“白色”垃圾产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建议了废塑料回收体系,原来的垃圾得到了重新利用,变废为宝。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多,5/12部分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早已显现,政府、媒体、民众三位一体上上下下早都高度关注。废弃物的产生随城市化发展同样迅速增加,最突出的城市生活垃圾,据《北京日报》2014年10月的报道,北京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串,北京一天的垃圾能够整整填满三环路一圈。由于废弃物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人们对垃圾认识还停留在以前,处理方式陈旧简单,大部分废弃物都以找个地方“埋了”完事。长期填埋的结果是,全国城市垃圾填埋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各大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况开始向农村地区蔓延。大量废弃物的产生,一方面大废弃物处理处置,一般首先被运往农村、偏远地区或城市近郊,占用了大量土地的同时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近年来部分垃圾处理规划地区的当地居民强烈抵制兴建废物处理设施,少数地方还酿成了较严重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废弃物中的长期堆存状态下,有的直接污染地表水或下渗后污染了地下水,有的经日晒、风吹、雨淋、焚化等后挥发了大量废气、粉尘,造成大气污染。三、从环境哲学角度重新认识废弃物1.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环境哲学的认识思考首先得有一个主体,就如定义“环境”,首先要一个参照物或一个中心。当今世界的环境哲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强调人类的利益应成为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生态环境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主要研究的是“人”这个主体在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另一类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即是生态中心主义或生物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持尖锐批判6/12态度,把人类中心主义看成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罪恶之源,认为人类应全面超越人类本身,建立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尺度的伦理价值体系和相应的发展观。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以无政府主义为理论基础,这种哲学思潮,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反对工业社会的主流发展模式,主张反增长、反生产、反技术,崇尚“回到丛林去”的世界观,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和自然统一起来的历史,体现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认识和研究环境问题,必须以人类为中心,离开了人类这个中心,一切的研究道路都是错误。因此,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和研究废弃物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也必须以人类为中心、必须从人的角度出发,时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实际切实利益为要求。2.废弃物环境问题的本质属性。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阶段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废弃物自人类产生之前就一直存在,例如动物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以及动植物的尸体都可以看作一种或一类废弃物。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少,人类的废弃物除部分建设废石料和采矿废料,主要的废弃物多数来自自然产品(如庄稼、木头、猎物等)。这些自然产品由于当时人口数量少丢弃量不大,更来自于自然环境所生产的产品很容易被自然环境消纳降解转化成无害物质。按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些自然生产物属于环境友好型产品。而建筑废石料和采矿废料等虽然属于难降解废弃物,但是由于废料产生量很少,即使随意丢弃也不至于造成明显的环境影响。可以说,从历史的事实来看,社会化大生产以前,人类废弃物的环境影响微乎其微。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化工业化后,生产力极大发展,一方面社会产品迅7/12速增多,产品绝大多数由自然产品转而成为人工合成物,社会产品报废后的废弃物大多数难以自然环境降解,当前处理处置多数为卫生填埋、焚烧等;另一方面,全球人口数量剧增,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数量高度集聚,废弃物的产生量激增的同时在城市周边大量堆存,长期堆存废弃物既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染,又对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垃圾围城”的严峻局面。可以说,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强调的是利益的最大化,降低产品成本是一项重要手段。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物的环保治理,需要花费成本,产品报废后的废弃物环保治理同样花费成本。强调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就是将治理的成本降到最低,结果就是出现不治理或治理不到位,也就造成了环境的大面积污染。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继续发展,陆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著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轰动全世界,也刺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神经。随着产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将制造工业转移至第三世界,同时也污染转嫁到这些发展中国家中去。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环境政策法规不健全,更重要的是所转移工业类型属于高污染行业,污染物质治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占有绝大优势,挤占了大多量产品利润空间,无形中压低了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价格。这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使劲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或根本不进行环境治理,无疑成为首选操作手段。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很大程度在于发达国家的利益挤占和污染转移。3.废弃物的过程属性中国古代的《庄子》书的《齐物论》提出了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著名8/12哲学思想,认为万事万物正在不断地出生成长,
本文标题:固体废物的重新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1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