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大桥小学三年级3班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行为变化调查报告
大桥小学三年级(3)班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行为变化调查报告王蓉一、调查的背景语文教学的两大趋势就是加强语言实践活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基础学能,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认识到系统教学法体系的核心是“给每个学生以均等成功的学习机会,以教法的有序改变,提供有意义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调节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明白了由“关注学生成长、转变教师角色、聚焦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式”组成的系统教学法体系的教育思想、可操作的五个教学变量(学习准备变量、讨论合作变量、小结强化变量、巩固练习变量、双向反馈变量)和反映系统运行机制的五条教学原理(机会与成功、学习准备、多变量动态、众目标协同、双向反馈调整)构成的系统教学法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结合系统教学法体系的学习和运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调查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通过一学期在语文教学中对系统教学法体系的运用,学生在学习准备、上课、作业三方面习惯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掌握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更好地实施系统教学法体系教学变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行为习惯,提升学习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二、研究目标贯彻系统教学法体系操作理论的教育思想,运用系统教学法体系的运行机制,把握“五个教学变量”,达成系统教学法体系总目标,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中以教法的有序变化指导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和相应心理品质,帮助他们逐渐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在系统教学法体系操作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三(3)班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探索“有序的教法变化”以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和相应心理品质,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这是本课题研究目标。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前期时间为2008年9月4日,后期调查时间为2009年1月13日,调查的对象为大桥小学三(3)班全体26位学生,调查主试由班主任培训后担任,时间为20分钟。“学习准备、上课、作业”三类学习习惯问卷由系统教学法体系推广项目组统一制定。调查内容均相同,学习准备习惯方面有9项,上课习惯方面有13项,作业习惯方面有6项。调查内容由系统教学法体系推广项目组制定,调查主试由本人承担,调查时间为15分钟。由于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不理解问卷内容,因此在调查过程中,主试根据规定要求,边读题边解释内容,请学生选择答案。现将调查内容中的三方面各选一项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及时反思和不断改进之目的。四、调查数据分析下面是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表一前、后期调查学习准备习惯x2检验双向表rc学习新课时将看不懂的内容变成问题,口头请教老师或同学。阅读新课文时会主动回忆相关旧知识,并把旧知识回忆清晰。知道怎样算学好了。r总和前期(2008、9.4)6(7.153)14(12.8)12(12.047)nr1=32后期(2009.1.13)13(11.847)20(21.2)20(19.923)nr2=53C总和nc1=19nc2=34nc3=32N=85因为X2=2.3093.84(1)0.05,P>0.05,所以学生在学习准备中学习新课时将看不懂的内容变成问题,口头请教老师或同学。主动回忆相关旧知识,并把旧知识回忆清晰;知道怎样算学好了的能力有正向变化但不显著。x2=0.185+0.103+1.841+0.102+0.072+0.0002=2.309df=(2-1)(3-1)=2查x2值表得知查X2(2)0.05=5.99X(2)2(0.01)=9.21故X2=2.3093.84(1)0.05因为P>0.05,所以,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三(3)班学生在学习准备习惯上变化不显著。进而证明了系统教学法体系对培养学生“学习新课时将看不懂的内容变成问题,口头请教老师或同学。主动回忆相关旧知识,并把旧知识回忆清晰;会知道怎样算学好了”的能力效果有但不显著。(建议分三项作x2检验,估计分项习惯的变化有的可能具有显著性)表二前后期调查有关“上课时会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在听课笔记上”x2检验双向表rc会不会r总和前期(2008.9.4)6(13.5)20(12.5)nr1=26后期(2009.1.13)21(13.5)5(12.5)nr2=26c总和nc2=27n2=25N=52因为X2=26.119>X2(0.01)=6.63,所以学生上课时会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在听课笔记上的学习行为有极其显著变化。x2=9.375+2.815+2.679+11.25=26.119df=(2-1)(2-1)=1查x2值表得知查X2(1)0.05=3.84X2(1)0.01=6.63故X2=26.119>X2(1)0.01=6.63因为p<0.01,所以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三(3)班学生在“上课时会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在听课笔记”上的学习行为有极其显著变化。说明“系统教学法体系”在培养学生上课时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在听课笔记上能力上有极显著效果。表三前后期调查有关“书面回家作业中有错误会及时按要求格式订正,并主动复习相关知识”x2检验双向表rc会不会r总和前期(2008.9.4)24(22)2(4)nr1=26后期(2009.1.13)20(22)6(4)nr2=26c总和nc1=44nc2=8N=52因为X2=3.0343.84(1)0.05,P>0.05,所以学生“书面回家作业中有错误及时按要求格式订正,并主动复习相关知识,便于记忆”的能力没有显著的提高。x2=0.167+0.2+2+0.667=3.034df=(2-1)(2-1)=1查x2值表得知查X2(1)0.05=3.84X2(1)0.01=6.63故X2=3.0343.84(1)0.05因为P>0.05,所以,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三(3)班学生在“书面回家作业中有错误会及时按要求格式订正,并主动复习相关知识”方面有负向变化但不显著。五、结论与分析(一)结论三(3)班学生在学习准备“学习新课时将看不懂的内容变成问题,口头请教老师或同学。主动回忆相关旧知识,并把旧知识回忆清晰;知道怎样算学好了”的习惯上有正向变化但不显著。在“书面回家作业中有错误会及时按要求格式订正,并主动复习相关知识”作业习惯方面有负向变化但不显著。在“上课时会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在听课笔记上”的学习行为有极其显著变化,故在上课习惯方面说明“系统教学法体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笔记能力。说明系统教学法体系在二(3)班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推广是基本成功的。四个月的教育实验,初步形成了有效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的学习准备、上课、作业三类学习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附:小学语文学科常规教育表)(二)原因分析1、养成良好的听课笔记习惯的原因记笔记可以帮助增强注意力,听课不走神,促进信息加工,有助于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并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还可以培养学生如何把字写得又快又好。所以说记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技能之一。开学第一节课,本人要求学生准备好专用笔记本,开始只要求记录教师的板书,并利用笔记帮助自己在复习巩固时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后来指导学生将老师所说的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包括老师在授课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帮助知识系统化的内容记下来。学生把层次纲要记下来,这是一个把厚书读薄的过程。再后来老师补充的材料、举的例子也要求记下来,因为这是教师把重点内容形象化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把不能回答的问题记下来,以便课后求教解决。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地记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要把优秀的听课笔记作为范本展示给大家看,也可打“优”、“良”等及分,记入平时学习成绩。因此在“系统教学法体系”运用中实施“学科常规教育”能促使学生在记课堂笔记习惯的养成,并有极其显著的提高。2、在学习准备教学环节中学生质疑能力养成无显著效果的原因教学中,发现自己在引导学生质疑过程中有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例如在执教《瀑布》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好多问题,比如,“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中“叠叠”是什么意思?“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怎么说是“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对提问,我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问完了我说,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课?等到了“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还有吗?引导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但是,我发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为疑而疑。“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上《瀑布》这课时的发问。学生马上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怎么写瀑布的?”“瀑布是怎样的情景?”其实,这是服务于老师思路的明知故问。试想,日常阅读时,看到题目,如果感觉吸引人,就会一气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便有,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不是坐在那儿傻想。高质量的“问”,应当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学生质疑水平的不同,正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下。如果学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上,我们教师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补充:调节相关旧知识、建立学习心向、作业按规定订正的习惯养成无显效的原因分析)六、对策——教学建议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倾听、尊重、交流、分亨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同时要善于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相互尊重,懂得交流和分亨,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所提问题的内容,赞扬提问的态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1、指导学生在学习准备中质疑。正式教学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相关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将不懂的内容用问题的方式记下来。2、指导学生在课题上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3、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质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
本文标题:大桥小学三年级3班学生语文学科学习行为变化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2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