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气环流练习题1.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圈环流是实际存在的B.各环流的位置是常年不动的C.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D.大气环流又分为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两部分2.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是在下列哪个日期()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3.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A.自西向东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C.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D.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4.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压带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的一支偏转为()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5.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B.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C.所有气压带都是由冷热不均形成的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容易成云致雨6.假设地球不动,地表性质均一,那么大气运动的形式为()A.三圈环流B.低纬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7.6月份在北半球,12月份在南半球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压带B.副极地低压带C.极地高压带D.赤道低压带8.南极洲由大陆中心吹向四周的盛行风为()A.逆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B.顺时针方向的极地东风C.逆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D.顺时针方向的极地西风9.下列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C.中纬地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故知新,不利于成云至雨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全球共4个高气压带4个低气压带B.低气压带均由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性质是炎热干燥的D.全球有三个风带11.当地球绕日公转速度较慢时()A.我国东北盛行西南季风B.亚洲大陆形成蒙古高压C.亚洲低压最为突出D.南亚盛行东北季风12.形成三圈环流的根本因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黄赤交角C.太阳辐射对高低纬的加热不均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3.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的气压带是()(双选)A.副极地低气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14.形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因素是()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台风C.洋流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5.关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基本上是断块状B.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海洋上的热低压切断C.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被海洋上的冷高压切断D.北半球基本上是条带状16.读图2—26,完成下列要求。大气环流图图2—26(1)图中各字母所在的气压带名称是:A;B;C;D。其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2)在气压带之间画出各风带的风向,并注出各风带的名称。(3)极锋是哪两个风带的气流交汇而形成的?(4)用箭头表示三圈环流的方向;图中①代表的是风,②代表的是风。(5)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的地方成低压、冷的地方成高压B.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C.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D.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17.读图2—27,回答下列问题。图2—27(1)此图表示的是月季风图。E的风向为,F的风向为。(2)A、B、C三地中,气压低的是。(3)盛行E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特点是。(4)E季风的成因是。F季风的主要成因是。18.读半球三圈环流剖面图(图2—28),回答下列问题。图2—28(1)纬度为0°、30°、60°、90°的点依次是、、、。(2)A处的降水类型常年以雨为主;B是风带,它是环流圈的组成部分。(3)C气压带被大陆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时,时间是月(1或7)。(4)D所在的风带若在南半球吹风;终年在D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在洲分布最广。(5)在极点上空观察F风带,其风向呈时针方向运动。(6)若有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地区,飞行高度始终距地表15000m,则此飞机先是在(大气层)中飞行,而后在(大气层)中飞行;至北纬30°附近,已知近地面气温为30℃,问飞机所在的高度气温约为。当飞至F地上空时,飞机一装有温度计的降落伞坠落。估计温度计所显示的数字有可能呈现怎样的变化?请在图2—24中大致绘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曲线。图2—2919.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图”,完成下列问题:(1)A处于气压带,该区域降水,原因是。(2)c处的降水类型是,其降水时间多在一天中的。(3)B处于气压带,该处大陆东岸和西岸比较,降水较多的是,原因是(4)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位置相当于图中的,黑龙江省北部位置相当于图中的。20.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图(图2-38),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分布示意图?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请从高到低排列0、P、Q三地气温顺序?(3)请分析0、P、Q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本文标题:大气环流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3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