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陆台湾五十年来经济实力增长的比较
1从经济增长看五十年来两岸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贡献及国家统一前景之展望农工党吉林省委参政议政特邀调研员赵海生要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感到亲近,感到值得信任,感到前途光明,发自内心愿意“认祖归宗”。能否对两岸五十年来经济发展成就做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台湾民心归依、民心向背。本文从经济总量的长期成长轨迹及经济核算三种方法入手,对两岸经济乃至政治情势做出综合分析,以期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台湾民众作为中国人的荣誉感。一、工农业产品产量根据1999年和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所报道的统计结果,现将海峡两岸主要产品产量列于以下各表:1、农业表1、主要农产品产量(1998年)谷物(万吨)甘蔗(万吨)牛奶(万吨)水产品(万吨)大陆4560083006603900台湾24035634135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50000谷物(万吨)甘蔗(万吨)牛奶(万吨)水产品(万吨)大陆台湾表2、主要农产品产量(1949年)粮食(万吨)水产品(万吨)大陆11318452台湾125*注:标*者为大米产量。2、工业表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998年)钢(万吨)发电量(亿千瓦小时)电视机(万台)电脑(万台)轿车(万辆)水泥(万吨)大陆115601167036002905153600台湾828*1430991170401970注:标*者为棒钢产量。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万吨)(亿kwh)(万台)(万台)(万辆)(万吨)钢发电量电视机电脑轿车水泥大陆台湾表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949年)钢(万吨)发电量(亿千瓦小时)水泥(万吨)大陆164366台湾9五十年来,大陆、台湾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成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目前大陆国民经济基础相比于五十年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陆的许多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目前台湾的工业化已经完成并向信息化、知识经济过渡。上述图表只反映了两岸五十年来经济成长的一个侧面。要准确地、全面地了解两岸五十年来经济成长及原因,还需要对反映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台湾用“国内生产毛额”表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比较。3二、GDP的变化与比较据中国统计局的统计,按人民币当年价格计算,大陆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13亿元,1958年为1307亿元,1978年为3624亿元,2000年为89404亿元(其余各年数据详见表5)。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从1949年到1958年九年间,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3.8%;从1958年到1978年二十年间,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4.7%;从1978年到2000年二十二年间,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5%。总体上看,从1949年到2000年五十一年里,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3%。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按新台币当年价格计算,台湾1951年国内生产毛额为新台币123亿元,1961年为新台币696亿元,1981年为新台币17739亿元,2000年为新台币96634亿元(其余各年数据详见表5)。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从1951年到1961年十年间,台湾国内生产毛额平均每年增长7.5%;从1961年到1981年二十年间,台湾国内生产毛额平均每年增长9.9%;从1981年到2000年十九年间,台湾国内生产毛额平均每年增长7.2%;总体上看,从1951年到2000年四十九年里,台湾国内生产毛额平均每年增长8.4%。从本币核算的结果不难看出,两岸在发展生产力方面都取得了旷古未有的、令世界震惊的巨大进步,两岸人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经济成长这点上看,可以说两岸难分伯仲。表5、大陆、台湾各年经济总量年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亿元,当年价格)台湾国内生产毛额(新台币亿元,当年价格)1949413195049119515731231952679173195382423419548592561955910301195610283421957106840319581307444195914395171960145762619611220696196211497671963123386719641454102019651716112619661868126019671774145841968172316991969193819681970225322681971242626371972251831621973272141041974279054961975299758971976294470771977320282901978362499161979403811958198045181491119814862177391982529519000198359352100019847171234311985896424738198610202285521987119633237119881492835232198916909393881990185484307019912161848107199226638533901993346345918419944675964636199558478701791996678857678119977446383288199878345893901999819119289920008940496634由于大陆、台湾分别使用人民币和新台币作为计价单位,两种货币在五十多年里又不能直接兑换,难以对两岸经济的绝对水平进行比较,因而有必要将两岸以本币表示的总产值转换成国际货币表示。将本币计价的总产值转换成国际货币表示,在当今世界上有汇率、购买力平价、真实比价三种方法。为了全面地、客观地评价,避免以偏概全现象的发生,现将三种方法的核算结果同时列出,供读者比较鉴别:1、按汇率核算按汇率核算,大陆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79亿美元,1958年为531亿美元,1978年为2298亿美元,2000年为10800亿美元。按汇率核算,台湾1951年国内生产毛额为12.0亿美元,1961年为17.4亿美元,1981年482.2亿美元,52000年为3094亿美元。按汇率核算的结果是:大陆经济总量,在1951年时相当于台湾经济总量的21.4倍,到1958年时增长到相当于台湾的31.0倍,到1978年时则衰退到相当于台湾的8.6倍,到2000年更进一步衰退到仅相当于台湾的3.5倍。而大陆人口则相当于台湾的57倍,这就不难算出大陆人均GDP与台湾人均GDP的差距在五十年里扩大了多少倍。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等基本原理,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在台湾只有较少一部分人赞成按“一国两制”模式实现国家统一。曾经有调查表明,在台湾只有20%左右的人口赞成“一国两制”;而台湾大部分人口的态度则表现为,或者赞成维持“不统不独”的现状,或者赞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或者主张“台湾独立”。2、按购买力平价核算按购买力平价核算,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根据克拉维斯(1981)计算结果的调整,1990年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64美元(若乘以人口数,则得到国内生产总值,为48400亿美元——作者注,下同);根据萨默斯和海斯顿(1993)计算结果的调整,1990年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700美元(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则为30600亿美元);根据任若恩和陈凯(1993)计算结果的调整,1990年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749美元(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则为19900亿美元);根据任若恩和陈凯(1994变异)计算结果的调整,1990年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47美元(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则为26600亿美元);根据泰勒(1991)计算结果的调整,1990年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35美元(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则为12900亿美元)。《国际统计年鉴》列出的按购买力平价核算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997年为3220国际元,1998年为3051国际元(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则分别为39600亿美元,37900亿美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列出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199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61美元(换算成国内生产总值则为30500亿美元)。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资料、根据不同的假设,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大陆总产值,结果相差较大。根据麦迪森(AngusMaddison)所著的《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中列出的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皆为盖-凯美元,1990年不变价格),大陆的数据是:1950年为3355亿美元,1958年为6283亿美元,1978年为12930亿美元,1992年为36160亿美元。台湾的数据是:1951年为77.9亿美元,1961年为166.9亿美元,1981年为1055亿美元,1992年为2388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核算的结果是:大陆经济总量,在1951年时相当于台湾经济总量的48倍,到1958年时相当于台湾的46倍,到1978年时相当于台湾的15倍,到1992年时亦相当于台湾的15倍。3、按真实比价(ARV)核算按真实比价核算,大陆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9.8亿国际元,1958年为323.1亿国际元,1978年为1796亿国际元,2000年为27794亿国际元。按真实比价核算,台湾1951年国内生产毛额为9.4亿国际元,1961年为23.6亿国际元,1981年为428.9亿国际元,2000年为2601亿国际元。按真实比价核算的结果是:大陆经济总量,在1951年时相当于台湾的12.8倍,到1958年时增长到相当于台湾的17.8倍,到1978年时则衰退到相当于台湾的6.7倍,到2000年时则增长到相当于台湾的10.7倍。汇率核算的结果表明台湾经济“枝叶繁茂”,真实比价核算的结果表明大陆6经济“扎根深厚”。按真实比价核算的大陆、台湾各时期经济增长率与用本币核算的经济增长率相同。用汇率、购买力平价核算的经济增长率,与两岸权威统计机构公布的经济增长率不一致。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真实比价理论,各有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汇率理论适用于金融、贸易等领域,可以作为制定相应政策的主要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比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真实比价理论,主要适用于国际经济历史的纵向横向的综合比较研究。以1992年为例,将三种核算方法的结果列出:按汇率核算,1992年大陆经济总量相当于台湾的2.3倍;按购买力平价核算,1992年大陆经济总量相当于台湾的15.1倍;按真实比价核算,1992年大陆经济总量相当于台湾的8.1倍,真实比价的核算结果介于汇率和购买力平价之间,接近于二者的平均值。按真实比价核算的大陆、台湾经济总量,并扣除国际元所包含的通货膨胀因素,以台湾1951年的国内生产毛额为1,大陆和台湾各年经济总量指数,列于表6:表6、大陆、台湾生产总值指数(1951年台湾=1)年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大陆)国内生产毛额指数(台湾)大陆生产总值相当于台湾的倍数19499.20.8610.7195011.00.9311.8195112.81.0012.8195215.61.0914.3195318.11.2115.0195418.91.3114.4195520.11.3714.7195623.21.4416.1195724.31.5415.8195829.51.6617.8195932.11.8117.7196032.01.9316.6196123.32.0611.3196222.02.229.9196324.22.4310.0196428.62.8410.1196533.53.1510.6196637.13.4310.8196735.03.809.2196833.54.158.1196939.24.
本文标题:大陆台湾五十年来经济实力增长的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4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