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05年海洋地质学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二ОО五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海洋地质学代码:070704-05-428报考专业:海洋地质研究方向:海洋工程地质与工程地球物理注意:答案必须写在考点下发的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均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1、河口湾2、大陆架3、浊流4、沉积物重力流5、陆隆6、大洋环礁7、边缘海盆地8、地体9、碳酸钙补偿深度(CCD)10、大洋缺氧地质事件二、“海滩”的定义及其分带特征(25分)三、简述东海陆架现代沉积物的分布及其主要控制因素(25分)四、什么是大陆边缘,它分为哪几种类型?(20分)五、“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20分)海洋地质学试题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1、河口湾河口湾是与开阔海洋自动沟通的半封闭沿岸水体,与河流相接,并被径流所淡化,其上限为潮流界或沉积物进行双向搬运的上界。2、大陆架大陆架是毗邻大陆向海方向的延伸部分,自海岸线一直延伸至陆架坡折,通常在其外缘坡度明显增大。3、浊流是块体运动中沉积物重力流的一种,是由沉积物和水混合而成的密度大于周围水体的阵发性强劲重力潜流。其密度为1.03~1.3g/cm3。4、沉积物重力流是指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进行搬运,并且沉积物的运动能带动孔隙水的移动。5、陆隆是大陆坡麓缓缓倾向大洋底的扇形地,由沉积物堆积而成,分布在水深2000~5000m处,它的上半部靠着陆坡坡麓,下半部覆盖在大洋底之上,是一个地跨陆坡和大洋底两单元的沉积体。6.大洋环礁是发育在大洋火山锥上的中心有深泻湖的环状礁,是由于基底下沉,礁体连续向上、向下生长的结果。7.边缘海盆地边缘海盆地是指被岛弧与大洋盆地分开的、最大水深超过2000m的弧后张裂盆地,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8、地体地体是指一个不一定具有均一成分的,以断层为界的地壳断块,是一个与相邻地体在地史上不同的地质实体;它们增积在古老大陆核边缘上,这种增积过程使大陆规模扩大;并把大陆改组成各个所谓的地质拼合体。9、碳酸钙补偿深度(CCD)大洋中到某一深度碳酸钙碎屑的沉降速率等于溶解速率时,此界面即为碳酸钙补偿深度(CCD)。10、大洋缺氧地质事件在大洋演化史上,这种有机碳在某些特定时期的大洋中广泛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地质环境,称大洋缺氧地质事件(简称OAE)。作为其标志的黑色纹层状泥岩或页岩,厚数十米不等,有机质含量高达1%~30%,沉积层中缺乏底流侵蚀的痕迹,无底栖生物化石,表明曾处于比较仃滞的缺氧环境。二、海滩的定义及其分带特征海滩是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其范围在狭义上是从海蚀崖或沙丘到平均低潮线,但广义上是延伸到表层波浪对沉积物的搬运作用已很微弱的深度,即水深10~20m处,也就是近岸带的下界。典型的海滩横剖面可以划分为四带:后滨、前滨、内滨和滨面。后滨又称后滩,位于平均高潮线至特大高潮线之间,地形平坦,与前滨分界处稍向岸倾的部分称为滩肩。如海滩处于侵蚀状态,由后滨至前滨呈一向海倾的连续斜面,且稍下凹。前滨又称滩面,位于平均高、低潮线之间,常呈一向海倾的斜面,坡度多为1~3°,但也可大到30°,主要取决于沉积物的类型及动力作用过程。前滨发育有小的台阶,系由最后一次破波的挖掘作用所造成,称为卷波台阶或滩坎。在前滨的下部由于波浪的多次破碎,有沙坝发育,沙坝之间则为沟槽。内滨的范围是从平均低潮线到破波带。内滨的微地貌特点是具有海倾的斜面,坡度约为1/200。三、简述东海陆架沉积物的分布及其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物类型及分布是沉积物来源、水动力条件、生物生产力、海面变化及新构造运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反映现代和过去沉积环境的一种标志。依据海洋调查规范,可将东海沉积物分为14种主要类型:砂砾、粗砂、中粗砂、中细砂、细砂、粉砂质细砂、细砂质粉砂、粘土质细砂、砂—粉砂—粘土、有孔虫—粉砂—粘土、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等。按东海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带:(1)近岸浅海(内陆架)细粒沉积带。该带沉积物主要有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和砂—粉砂—粘土等类型。它从长江口外向西南方向延伸,限在水深50~60m以内的内陆架范围。在长江口和浙江北部最宽,向南变窄,至台湾海峡处仅分布在福建北部的浅海,水深一般小于20m。(2)中陆架细粒沉积带。该带位于东海北部,30°N以北,127°E以西,济州岛西南海域,基本上与南黄海细粒沉积连成一体。其中心区由粉砂质粘土组成,周围则为砂—粉砂—粘土。(3)中、外陆架粗粒沉积带。物质主要由中细砂、细砂组成,细砂覆盖面积达90%以上。这些粗粒物质分布在水深大于50~100m的东海中、外陆架,以及东海陆架坡折带。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软体动物残体、有孔虫等钙质生物遗体,其中以陆架坡折处的沉积物中含量最高,并含有自生矿物—海绿石,颗粒状海绿石在陆架坡折带北部丰度较高。(4)陆坡(和冲绳海槽)生物源细粒沉积带。陆坡上部自西北向东南分布着有孔虫—粉砂—粘土沉积,该沉积中富含有孔虫等生物源成分,其含量大于20%。冲绳海槽中沉积物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并富含微体生物和部分火山物质。(5)台湾海峡粗粒沉积带。台湾海峡大片分布着中细砂、细砂、粗砂,基岩在岛屿附近呈斑块状出露。仅在20°00¢N~24°45¢N宽85km的地方,从台湾海岸向西北延伸至福建海岸有砂—粉砂—粘土类型的分布。东海陆架现代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长江及其他沿岸河流泥沙的输入,而东海的强潮流和陆架环流系统又直接影响和控制着沉积物的分布。四、什么是大陆边缘,它分为哪几种类型?根据地球表面或其某部分累积高度出现的频率曲线可清楚地显示出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它基本上由两大地形面组成,一是大致位于海平面附近并在其以上的大陆部分;二是位于海面以下约4700m处,代表大洋盆地区。整个曲线明显地呈双峰分布反映了地壳本身的两重性,支持洋壳由硅镁物质构成、陆壳由硅铝物质构成的观点。界于这两个峰值之间的地带就是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底间的过渡带,在地壳结构上陆壳向洋壳过渡的结合部。大陆边缘在不同地区差别很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水深不断增加的陆架、陆坡和陆隆组成,称为大西洋型陆缘;另一种除陆架、陆坡外,其组成部分还有沟—弧或沟—弧—盆体系,称为太平洋型陆缘。五、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1.洋壳主要由玄武岩质及超镁铁岩石组成,而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层为特点。对洋壳和陆壳岩石标本的化学分析表明,陆壳比洋壳多Si,K,少Fe,Mg和Ca。地球化学特性上,洋壳比陆壳低硅、碱,高铁、镁。2.标准洋壳总厚度仅7km左右,而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5km,两者相差5倍之多。陆壳不但上覆较厚(15~20km)的花岗岩质层,而且玄武岩质层也比洋壳厚得多。洋壳虽薄,却以正重力异常值为特点,大洋盆地的布格异常值可达+500mCal;陆壳虽厚,其重力异常值却主要表现为负值,高山地区布格异常值一般为-500~-300mGal。这种情况表明,构成陆壳的岩石密度(比重)较之洋壳为小。3.洋壳岩石比陆壳年轻。陆壳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可达35×108~40×108a;而洋壳岩石一般都小于1.6×108a,最古老的洋壳也很少超过2×108a。4.从火山岩成分来看,陆壳和洋壳也有很大差别。近大陆侧以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等中酸性火山岩为主,而大洋侧则以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等基性玄武岩为主,两者在物质成分和火山作用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5.在构造活动上,陆壳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都很发育,大部分山脉是由褶皱或变质的沉积岩及花岗岩质岩浆岩组成,而洋壳构造除大洋边缘沟一弧体系外,广阔洋底以断裂构造为主,特别是沿中脊轴分布的中央裂谷带以及与之垂直的横向大断裂,是地球表面规模最大的两大断裂系统。
本文标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05年海洋地质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5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