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太湖水质调查的调研报告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保护调研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关于太湖水体污染的调查一、调研目的首先水是生命之源,无论人还是动植物离开了水都将不会存活多久。而太湖作为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上海和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是这些地区生活、生产的主要组成元素。在地图上看,太湖呈一个近似的圆形,好像是周边这些地区的心脏,那纵横交错的河流则维系着这七座城市的“血液”的循环。故保护太湖水成了每个热心人士的使命。这几年太湖的水体污染已经颇为严重,在全国范围都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了了解市民对于太湖污染的关注程度,增加自己对于这一热点的了解程度,同时思考解决污染源头,保证绿色环保生产,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这次调研也能促进自己的实践和计划安排能力。1、提高自己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关注2、了解太湖水质污染的原因3、提出自己的建议二、调研时间地点2013年8月无锡太湖流域三、调研任务1、了解引起水体污染的原因2、解决水体污染的方法四、调研内容1、太湖水质持续恶化的原因(1)经济高速发展造成工业污染突出在最近的20年中,太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以无锡为例,1999年,无锡市GDP比1980年增长了31倍,到2006年,无锡市GDP达3300亿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化工业作为太湖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太湖周边地区。记者采访了解到,太湖流域的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其中纺织印染业的COD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COD排放量的61%,总磷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总磷排放量的41%;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氨氮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氨氮排放量的38%;食品制造业的氨氮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氨氮排放量的26%。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现有的控源截污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既定的污染源控制目标。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2)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加重太湖水环境压力太湖流域地区以种桑、养殖、种稻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农业用地大量转为工业用地。同时,大量外来人员使太湖地区人口数量激增。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相对稳定,在耕地锐减的情况下,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其中,化肥投入对水稻、小麦产出增长的贡献额分别达10.3%和34.9%。一些环保的传统生产方式,如增施有机农机肥、挖河泥作肥等已成为历史。土壤肥力下降,养分的回归和消耗不平衡,使得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有机肥与化肥的使用比例,80年代中期是3:7,到了90年代中期已经变成1:9。目前,每年每公顷使用化肥总量已由80年代中后期的25公斤增加到45公斤。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水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认为,太湖流域的农业面源很多,包括农田面源、水产养殖面源、畜禽养殖面源和农村生活源等,污染防控难度很大。(3)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加重太湖水环境压力太湖流域地区以种桑、养殖、种稻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农业用地大量转为工业用地。同时,大量外来人员使太湖地区人口数量激增。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相对稳定,在耕地锐减的情况下,除了依靠科技进步,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其中,化肥投入对水稻、小麦产出增长的贡献额分别达10.3%和34.9%。一些环保的传统生产方式,如增施有机农机肥、挖河泥作肥等已成为历史。土壤肥力下降,养分的回归和消耗不平衡,使得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有机肥与化肥的使用比例,80年代中期是3:7,到了90年代中期已经变成1:9。目前,每年每公顷使用化肥总量已由80年代中后期的25公斤增加到45公斤。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水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认为,太湖流域的农业面源很多,包括农田面源、水产养殖面源、畜禽养殖面源和农村生活源等,污染防控难度很大。(4)城市化进程加速,废水处理严重滞后太湖流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居住人口和城区面积成倍增加,紧跟其后的则是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激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太湖流域地区污水处理能力相对于污水排放量而言,已经捉襟见肘,严重不足。据统计,无锡市人均每天生活用水量从1980年的105升/天增加到1999年的284升/天,生活用水总量从每天8万多吨增加到31.7万多吨。如果按排放系数0.8计算,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有原来的每日6.4万吨增加到每日25.4万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阶段工业废水的治理仍以厂内处理为主,由于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原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从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来看,建设一个日处理能力一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需要500万元人民币,而它的年运行费用高达52万元。此外,除了少数新建城区的防洪管网系统和污水管网系统分开,太湖流域绝大多数城市的排污与防洪共用一个管网系统,污水都是通过防洪管网直接进入河流。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多农村地区改旱厕为水厕,这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指标的重要来源,而氮指标的提高直接反映了太湖富营养化加重。(5)渔业养殖规模急速扩张加重太湖沼泽化趋势太湖流域的渔业养殖发达,“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是全国知名的美味佳肴,利润丰厚。近年来,太湖渔业养殖规模急速扩张,沼泽化趋势明显。目前,渔业养殖主要集中在东太湖。据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认为,由于东太湖水浅,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但是,大量的围网养殖分割几乎包围了整个湖面,无法人工收割水草,东太湖因此失去了一个最强大的污染物输出途径。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说,除了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阻隔、减缓了湖区水流,致使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2、太湖水质的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的面积占69%,Ⅲ类水的30%,Ⅳ类水的占1%;中营养状态的面积占83%,中富营养状态的占16.9%。但是近20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1)高锰酸钾指数:1990—2004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除了2000年外,其它年份的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但是浓度增加趋势不容忽视。(2)总磷指标:除1990年和1991年基本满足Ⅲ水质标准外,其它年份均超标。1990—1995年,总磷指标呈明显增加趋势;1995—1999年,呈下降趋势;受入湖水量偏小的影响,2000年总磷指标浓度变大;2000—2004年,呈下降趋势。(3)总氮指标:一直高于Ⅲ水质标准,甚至高于Ⅴ水质标准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总氮已成为太湖首要污染指标,必须从严控制。全湖高锰酸盐指数自2003年以后增加较快,变化范围4.05~5.80mg/L,年内汛期、非汛期监测结果接近。全湖总磷自2003年以后明显增加,年均值范围为0.064~0.104mg/L,年内汛期、非汛期监测结果接近。全湖氨氮含量年均值范围为0.18~0.55mg/L,年内氨氮浓度非汛期明显高于汛期。总氮量自2001年开始均为上升趋势,全湖总氮年均值范围为1.71~2.79mg/L,年内汛期、非汛期监测结果接近。3、太湖水质污染的来源(1)目前,太湖流域结构性污染十分严重,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依然是重点污染行业。由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多变性及其初级粗加工,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2)肥料、农药、畜禽粪便、水产养殖业、秸秆、村庄生活污水、村庄生活垃圾对水体氮磷污染贡献;农膜污染。在网箱养殖过程中,投入到太湖中的饵料中只有30%被鱼类利用,其余的沉入湖底,污染水质。在这30%被利用的饵料中,有91%的氮磷流失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3)太湖流域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人口剧增,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之以前迅速增大。与此同时,排污管道铺设不健全、处理没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致使污水未经处理或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到太湖中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元素物质。(4)太湖水域捕鱼的船只众多,现在的捕鱼船多是用柴油作为动力,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气态颗粒污染物随风飘落到太湖中,污染水体。另一方面,船只老化,废油滴漏严重,覆盖水面,较难自净,加剧了太湖水体的污染。4、太湖水污染的原因(1)土地利用方式转换部分河流被填埋,一些河流虽然未被填埋,但阻隔了与其它水系之间的沟通,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和对污染物的稀释吸纳能力。(2)网围养殖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河流泥沙淤积与沼泽化加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3)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用水量大量增加湖区用水过度,导致湖泊萎缩,土地沙化,水质下降,环境变差。(4)社会因素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矛盾加剧,未形成健全合理的水权、水价及水市场机制。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落后,污染防治投入不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污染排放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科学研究不够,缺少科技支撑。5、解决污染源的方法(1)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引导(2)针对工业点源污染江苏推出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太湖流域限排标准更严最严限值比原有标准增10多倍。(3)针对船舶污染2008年11月5日,太湖第一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在常州落定后试运行,标志着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船舶污染防治工程基础建设全面启动。此项工程范围涉及整个苏南地区,贯穿苏、锡、常、镇4市,计划总投资3750万元,在3年内将分两期先后建设15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15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据介绍,已在常州落定试运行的第一座船舶油废水回收站规格为0.25m/h2,坐落于常州奔牛中石化水上加油船上,配有油水分离器、空压泵、抽水泵、废油水废机油柜等。6、治理蓝藻的方式(1)常用的治理方法分为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耗时长投资大,实施难度大。化学灭杀只是一时解决了问题,但是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2)新的治理方式如图是蓝藻爆发时候的太湖水面。防治水污染的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严格控制水中氮、磷含量,遏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不良趋势。应建立完善的藻类监测机制,为科学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减少出现盲目治理、浪费资源的情况。防治藻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就有化学除藻,但我认为,如非迫不得已,最好自动吸藻器正在吸取厚达5厘米的微囊藻水华投入小白鲢、鳙鱼等鱼种,用以吞食、消化蓝藻重力斜筛自动脱水设备在对滇池蓝藻水华进行脱水处理不要采取化学除藻,因为蓝藻繁殖很快,一旦优势种群形成,即使用药除藻有效,但过1~2天又会大量繁殖出现,而且化学除藻容易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不安全。6、治理水体的建议和方法(1)应制订统一的各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各区域应在太湖流域管理机构的领导下,根据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统一制订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各区域水污染防治的基本措施是控制外源,适当清除内源,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重点措施,如:五里湖应全封闭,提高水位,建成水库,实施生态清淤、生态修复;梅梁湖为大口袋型湖湾,应以控制人湖河道及其两侧外源、挡污、清淤、调水和生态修复为主;竺山湖为小口袋型湖湾,应以控源、生态清淤和
本文标题:太湖水质调查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6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