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国际关系复习四部曲之复习材料3---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复习名词解释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地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神圣同盟: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年9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法兰西斯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其中心内容为: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这个文件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是美国在一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是美国试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同时这个文件也有可取之处。但是,美国当时的军事实力不及英法加上威尔逊在国会没有得到多数支持,因此面对有丰富外交斗争经验的英法政治家们,美国必将遭受重大挫折。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在1969年社会民主党成为联邦德国主要执政党时,由勃兰特总理提出来的。它表明了联邦德国虽然还不能脱离美国的战略要求,但已积极开始探索同东方接触的可能性,以缓和代替冷战,谋求自身在政治和外交上的独立发展。乌得勒支条约:1713年4月至1714年9月法国、西班牙同反法同盟国家为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因首批条约在荷兰的乌得勒支签订,故名。《乌得勒支条约》。该条约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讲解的基础。克里木战争:又名“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也走到了尽头。欧洲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要求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出台这个计划。马歇尔计划是对杜鲁门主义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践运用,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外交政策和影响最大的对哇哦经济援助政策之一。它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七年战争:英法争夺政治优势、商业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和普奥争夺中欧霸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1756-1763年七年战争爆发。七年战争是一场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欧洲战争,是一次属于英法争霸性质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日俄战争:20世纪初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的为主要战场的帝国主义战争。这是一场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清政府竟然自称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并承认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侵略朝鲜,1910年吞并了朝鲜。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五国海军协定:由美、英、法、意、日五国于1922年2月6日签署《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英美最高;英、美、日要塞和基地维持原状。《五国海军协定》是美国外交的一次胜利,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美、英达到了限制日本海海军力量的目的。但是,美国虽然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却不得不对日本作出让步,为日后太平洋战争留下祸患。睦邻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找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睦邻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拉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举行了戴维营会谈,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反映了美苏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考迪罗主义: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近代史上一种反动独裁者的政治统治方式。考迪罗是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考迪罗主义对拉丁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在国内,是拉美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对外关系上,考迪罗好大喜功,战祸不断。此外,考迪罗为了巩固统治,勾结外国势力,为欧美国家重新插足拉美事务提供了机会。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世纪末,路易十四利用各种手段使其孙子菲力浦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英国、荷兰、德意志等联合起来,于1701年对法宣战。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和西班牙四个战场上展开了激战,联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712年在乌特勒支召开了和会,第二年交战双方缔结了乌特勒支和约。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既获得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也从西班牙手中获取了地中海的出海口。法国则丧失了霸主地位。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法国衰落的起点。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交战各方经过大战之后,1748年签订《亚琛和约》,查理六世长女玛利亚的继承权得到了承认;奥地利将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让给普鲁士;法国将马德拉斯和敦克尔克工事让给英国。《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1756年外交革命:奥地利王位争夺战后,奥地利为了对抗自己最大的敌人普鲁士,将普法矛盾搁置,而考虑与法国结盟。本来支持奥地利的英国一方面由于与法国的矛盾,一方面为了维持欧洲的均势,转而与普鲁士结盟。1756年,英普、法奥分别签订同盟协约。出现了英普对法奥的局面。彻底改变了在奥地利王位争夺战中英奥对法普的同盟情况。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是1618年-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签署,开启了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处理国际争端的国际法先例,也催生了一个不同于封建时代的、全新的欧洲近代国际体系。1956年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1956年10月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格罗辞职,纳吉上台。一些示威者与保安部队发生了冲突。11月苏军出兵平息了骚乱。纳吉被捕并被处死。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约有4000余名匈牙利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220亿福林。1989年之前匈政府一直认为这一事件是反革命事件。1989年则为事件平反,认为它属于人民起义。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不顾英美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动约10万法比联军,占领鲁尔,从而酿成了当时欧洲最严重的国际危机。鲁尔事件导致的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以及美英的压力,使法德双方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在古诺内阁于1923年8月下台后,鲁尔危机逐渐得到缓和。鲁尔危机以法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法国人也因此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此后,在赔款问题上握有决策权的是美英。三皇同盟: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取得了法国领导权,此后法国人横扫欧洲大陆,控制了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荷兰,击败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这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恐慌。在法国大敌的面前,欧洲三位最强势的君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三世、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结成同盟,史称“三皇同盟”。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局势顿形紧张。法德进行谈判,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第二次摩洛哥危机: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11年的7月,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英国认为德军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表现出强硬态度。同时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月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此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1898-1901年英德谈判:英国为了维护庞大的殖民地,德国为了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两国从1898-1901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结盟谈判活动。英德结盟谈判主要围绕着殖民地的瓜分与针对法俄的防御问题进行。英德之间的数次谈判间或在某些问题上取得过短暂成功,如1899年的《萨摩亚协定》、1900年的《英德协定》。但英德之间因在众多问题上缺乏共同一致的利益基础,导致两国谈判最终走向了破裂。简答题1、简述七年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欧洲出现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战前英法争夺欧洲、商业和殖民霸权的局面由于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而宣告终结、(2)欧洲国际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欧移向东欧。(3)英法尖锐对抗的状态没有大改观,奥地利收回失去的西里西亚的愿望与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计划水火难容,因此,七年战争虽然形成了欧洲政治新格局,但并没有消除列强夺霸权的旧矛盾。2、简述慕尼黑阴谋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1)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的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2)给苏联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苏联不得不修正了它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4、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内容:(1)法瑞获得了德国大片领土;(2)使德国政治分裂的局面固定下来;(3)承认荷兰和瑞士(脱离帝国而独立)的独立地位;(4)维持“教随国定”的原则。影响:(1)引起列强力量的消长,造成新的不均与矛盾;(2)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3)教皇的权威丧失殆尽;(4)拉开了欧洲走向整体化的
本文标题:国际关系复习四部曲之复习材料3---国际关系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6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