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如何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预防和解决交通拥堵
1如何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预防和处置交通拥堵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情形也不例外,甚至可以确切地说,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更加突出、情况更加严重。本文通过发掘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背景,推断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通过深化政府职能、规划建设,建立具有交警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加强改进交警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战斗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关键词:规划建设、“大宣教”、智能管理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情形也不例外,甚至可以确切地说,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更加突出、情况更加严重。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甚至郊区小镇,到处都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现象。交通拥堵不但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难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同时长期的拥堵对人的心理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比如容易烦燥、容易发脾气,动不动就会发生争吵这种事情,这些都是非常不良的东西。所以如何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成了很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由于人们对于解决交通拥堵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由于各种治理方案实施后的效果不能让人们十分满意,因此对于解决交通拥堵产生了一些疑问。我们到底能否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日新月异的经济时代,也在呈几何方式地“催生”、“增容”着中国大地上的车流。车水马龙成为这个繁华盛世彪炳社会发展的图腾。同时,各大中型城市的“交通拥挤”、“出行难”问题,也在考验着新旧交替、转型期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一、城市交通问题概况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也不例外。在按照利润原则运行的城市经济中,非营利和低盈利的部门(主要是基础设施如城市交通建设等)供给不足是必然现象,城市人口的增长极易超过基础设施的容纳能力,从而导致“人--车--路”的矛盾产生。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年均增长13%左右,而同期道路密度仅增加5%左右,道路建设的速度始终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况且,大城市多由中小城市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越来越有凝聚力,从而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但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设施建设的忽略,必然导致城市交通的畸形发展,加剧了交通容量与交通需求的不协调。1、形成的背景伴随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中国在社会问题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背景,在城市交通问题的形成上同样也不例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城市规模日益膨胀,再加上特定的国际外部环境,构成了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进程所面临的独特的背景。我们在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有需要先解我们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3个背景:2(1)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又导致了我国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到1998年为止,我国共有城市668个,城市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城市数量是建国初的五倍左右,仅2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就有12个。由于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城市社会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不断被打破,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这就不可避免地诱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人到城里必行路,人口与社会活动的大规模集聚使得日常交通量大幅度上升,这样人多车少、车多路少的矛盾自然变得日益突出。(2)经济背景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反映在城市交通需求上,最根本的表现是社会行为加强,政府行为逐渐减弱,交通需求发生“质”的变化,客运需求的多层性日益突出,既有大批量的快速的需求,又有舒适和安全的要求,这对传统的公共交通形成了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城市各种车辆大量涌现,相应地需要更多的交通道路。虽然一些城市可能成倍扩大交通设施投资规模,以适应社会新需要,但是,或者由于政府资金有限,或者由于经济来源缺乏稳定性,势必会影响城市交通设施的持续发展。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既给城市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城市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了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又对国家发展城市和建设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3)、国际背景1978年以前的几十年,中国一直处在封闭的状态之中,“深闭固拒”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特色,此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由于这种开放并不是出于外国的军事压力而发端的,于是,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便首先表现在经济水准方面的悬殊。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情绪化的东西往往要多于理智化的东西,甚至对于外国的消费品以及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盲目推崇的情形,却不能真正地把握住本国与发达国家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对于小汽车的消费尤甚。固然人类已经步入汽车时代,在几乎所有国家中,汽车已成为基本的城市交通方式。在美国,汽车的普及已使得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乃至于美国被称作“轮子上的国家”。汽车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城乡格局,而且完全融入城乡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和衣食一样的日常消费品。美国平均每1.3人拥有一辆汽车,过半数的家庭拥有2辆以上的汽车。就连后起之秀的韩国,1994年的汽车普及率也达到1辆/18.7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2、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单连龙分析认为,尽管近年城市交通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城市交通供给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现有的城市交通供给能力仍很难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预计“十一五”期间,城市交通供给能力的总量扩张仍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同时,通过交通结构调整和采取科技进步等手段实现交通资源的更高效配置将是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1)、城市居民出行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3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使得城市居民出行总量将稳定增加。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和出行观念将发生改变,在生产性出行增加的同时,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加,导致城市居民出行的持续增长。根据预测,至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量将达到2500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2.5%左右。(2)、机动车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入高涨期“轿车进入家庭”被确定为国家扶持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安排,国产汽车的生产开始转向小汽车,小汽车的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小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轿车消费的势头之猛令人吃惊。2001年中国国产轿车总销量就达72.5万辆,其中私人消费占到70%以上。“十一五”期间小汽车拥有量将逐年增加,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在15%左右,城市交通将日趋紧张。这样一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交通阻塞加剧,空气污染严重,交通问题成为许多城市的头号问题。据专家测算,按目前汽车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全国最低限度的轿车保有量将达到7000万辆,而目前仅为1500万辆。到那时,如果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没有突破性的解决办法,所有大城市交通都会遇到瘫痪的麻烦,并且这种交通日益紧张的趋势,到2030年将达到顶峰。因此,我们认为,从目前到2030年,将是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高涨期或曰城市危机的爆发期。(3)、城市交通供给能力的扩张仍将是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从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看,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交通供给能力的扩张将一直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重点。“十一五”期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着重点在城市道路网络完善及公共交通的发展建设。预计到“十一五”末,中国城市道路长度约达到30万公里,城市道路面积35亿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车辆35万辆,出租汽车100万辆。(4)、科技进步和交通结构的调整将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将实现智能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车辆及其管理部门,使得城市交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从目前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特点看,单纯依靠供给能力的增长已经很难缓解日益紧张的城市交通状况,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交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交通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城市交通质量的改善。20世纪末出现的知识经济、信息化、网络经济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采用先进技术是城市交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ITS、GIS、GSP、EDI等技术将在城市交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交通结构将日趋合理,公共交通的作用更加突出。二、深化政府职能,规划与建设并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可能导致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产生,但并不是其出现的最终决定因素。中国城市交通问题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特别是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对城市交通问题认识不足,未做好城市的交通规划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一直对城市交通规划重视不够,由于或轻视城市规划,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内容仅限于城市工程建筑设施,很少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由小到大,一般未进行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没有给今天的发展留下足够的道4路空间;且大多采取“摊大饼”的扩张方式,结果造成密集的一座座建筑,车流和人流交叉集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扩建道路。然而道路的拓宽总是有限度的。有专家认为,如果不能摆脱“一个中心”的城市发展思路和规划,只会使大城市的交通日益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1、改革体制,创新管理形成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制是根本的原因。具体地说,体制上的原因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宏观经济体制的原因;其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原因。其中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则明显存在着如下弊病:(1)交通管理条块分割。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机构。(2)决策系统缺乏权威性。由于交通管理涉及面广,各级管理机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指示和决定,政出多门,使下级无所适从。(3)缺乏完善的反馈系统。在国外一些交通管理较发达的城市中,交通管理的反馈系统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城市至今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反馈系统,致使决策与执行机构忙于具体事务,无暇顾及评价自己的工作,往往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恶性循环,或者因关系到切身利益而对真实情况进行掩饰,对问题姑息,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与此同时,我们在对交通设施的供与求方面,价格制度在四个方面未能起到平衡作用。一是对使用道路的人收费;二是对停放的车辆收费;三是对公共交通方面的收费;四是对环境污染的收费。但第一、第四种由于技术上的困难,目前还找不出一种切实可行的收费办法。另外,城市交通要发展就需要投资,然而资金短缺已成为目前城市交通在发展中遇到的巨大瓶颈。由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是市政建设,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应由城市财政解决,使得我国多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短缺的情况下,城市道路建设投资常年不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市政管理日趋复杂,对城市管理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和决策部门只有具备高度民主综合、高效运行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才能应付。李盛霖部长在2008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指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增强交通发展的内在动力;完善行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交通部门,增强交通公共服务的能力”这就是对我们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欧洲,人们普遍地认为如果随着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需求增长,城市能变得更加干净、城市功能变得更加有效,那么,这样的改革性的交通发展战略和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一定会受到欢迎并被公众接受。其结果将是,在整个欧洲,车辆运营商都在投资建造“环境友好型”车辆,建设“环境友好型”车队。2、统筹规划,大力建设当前的城市交通不仅由于道路容量不足导致的交通供给能力有限,而且还因为交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少大运量的快速交通系统。可以说,城市交通问题的日趋严重并不仅仅由于某一因素或某一方面影响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换言之,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城市交通的规划、管理与发展上未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一个必然结局。所以,我们交通的问题看起来是拥堵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交通的供给和
本文标题:如何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预防和解决交通拥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9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