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摘要: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了解土地整理对于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具有现实意义,并根据国内已有的研究,总结出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效益评价、研究方法、研究热点、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工作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资源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去。关键词: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效益评价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土地整理作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有效缓解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现土地整理的巨大发展潜力。国内对土地整理的特点、启示、概念、内容、模式、政策以及潜力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土地整理涉及面广,又受到各地社会、经济、自然要素的影响,加之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点,使得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十分困难,尤其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尚无可操作的理论方法。本文借鉴各家研究成果,对土地整理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对土地整理工作有些许帮助。1土地整理的定义及内涵1.1土地整理的定义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在借鉴海内外土地整理概念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我国的土地整理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1]。1.2土地整理的内涵概括海内外土地整理的不同,其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土地整理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工程等各个方面,横跨众多学科领域,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系统工程。(2)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3)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和土地利用内部要素的重新组合,还包括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的调整。(4)土地整理不仅协调自然过程,还协调社会经济和文化过程,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2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研究土地整理是一项繁杂但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现阶段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而土地整理的权重研究则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2.1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2.1.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关系着土地整理的最后结论是否遵从实际。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要能揭示土地整理的效益,又要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2.1.2系统性原则构建土地整理评价指标体系要把整个整理区域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考虑各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2.1.3可操作性原则设计的指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便于操作。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全国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指标体系应根据整理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2.1.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土地整理情况,选取的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为了能够客观反映问题,把定性指标量化,把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定量的结论。2.2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研究在进行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时,国内学者经常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对所列指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构造判断矩阵;然后利用方根法求得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单项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权值;并检验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3]。3土地整理实施效益评价研究3.1土地整理实施效益评价指标按照惯例,土地整理实施效益评价指标应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方面考虑,但是由于每位学者在进行研究时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因此选取的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我在总结了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选定了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作为参考。经济效益是对土地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的投入所获得的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后产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等,其参考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项目单位面积投资、每万元投资新增耕地数量、运营成本率、耕地面积增加率、农地单产增加率、项目区总产值增加率、农民年纯收入增加率、土地利用率增加值、机械化作业率增加值、静态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社会效益指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即土地整理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等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其参考指标包括单位面积土地承载力增加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率、道路长度增加率、居民支持率、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率增加值、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人均年收入增加量、生产力效果等。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整理,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破坏[4,5],其参考指标包括新增耕地率、粮食单产、田块规整率、土地垦殖率、耕作层厚度、土地盐渍化状况、交通道路、灌溉保证率、排灌通畅度、水环境质量改善度、大气环境质量、小气候改善度、植被覆盖率、防护林密度增加值、抗灾害能力、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景观美感度等[6]。3.2土地整理实施效益评价方法国内学者在进行土地整理效益研究中,充分发挥创造精神,采用了很多别具一格的方法。例如:申倩等人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土地整理效益研究评价,首先根据实际调研,收集资料以及用特尔斐咨询法逐次确定建立影响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模糊数学的原理最终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7];刘莉等人基于改进模糊层次模型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并以山西省武乡县涌泉乡土地整理项目为研究案例,采用专家咨询法与层次分析方法(AHP),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角度构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AHP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专家咨询法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的影响等级进行评判,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8];李正等人基于物元评判模型进行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应用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并以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等二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9];梁彦庆等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根据土地整理工程特点,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中的反向传播算法(BP)构建模型,对土地整理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土地整理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10];常春等人基于能值理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在对传统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提出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步骤、因子选取和测算方法[11]。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是土地整理效益研究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有许多优点,但是也有许多缺点。其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2.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3.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其缺点为:1.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2.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不易使人信服。3.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当我们希望能解决较普遍的问题时,指标的选取数量很可能也就随之增加。指标的增加就意味着我们要构造层次更深、数量更多、规模更庞大的判断矩阵。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许多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工作。由于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层次分析法的两两比较是1至9来说明其相对重要性,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指标,我们对每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能就出现困难了,甚至会对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一致性产生影响,使一致性检验不能通过,也就是说,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通过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不一定是合理的。4.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比较复杂。在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时,所用的方法和多元统计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在二阶、三阶的时候,我们还比较容易处理但随着指标的增加,阶数也随之增加,在计算上也变得越来越困难。4土地整理实施评价方法研究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重点为耕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其余如园地整理、林地整理、草地整理等开展不广泛,故此处只探讨分析耕地整理潜力及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12]。4.1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研究(1)以整理后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代表整理潜力。这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进行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时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针对某一耕地整理项目、某一乡镇、县、市、省甚至国家进行评价,首先在分析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区调查或耕地整理成果分析获取整理后每公顷耕地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比率,然后用评价区域总耕地面积乘以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比率,即可得到评价区内耕地整理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2)以整理后耕地生产能力提高程度代表潜力。以整理后耕地产量提高程度代表潜力的方法在中低产田整理潜力评价中应用较广,这种方法首先对评价区域内的中低产田进行界定,并根据实地调查和农业开发情况的总结,获取中低产田改造后每公顷可增加的粮食产量,然后用评价区域内总的中低产田面积乘以每公顷可增加的粮食产量,即可得到该区域内中低产田整理潜力。(3)以耕地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距表示潜力。以耕地理论单产与实际单产的差距表示潜力的方法属于定量化评价方法的一种,评价区域中耕地的理论单产用耕地生产潜力折算标准粮产量表示,实际单产一般取当地最近3a标准粮单产的平均值,二者的差距代表了潜力的大小,这
本文标题:土地整理实施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9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