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导论-----13+18+5=(易)1.土地经济研究对象可以归结为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城市用地分类中的A表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3.城市用地分类中的B表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4.城市用地分类中的S表示交通设施用地。5.城市用地分类中的U表示公用设施用地。6.在漫长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土地在不断的改良活动中凝结了大量的人类活动结果。因此,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土地实际上是自然和人类劳动相结合的产物。7“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是指土地利用对社会所作的贡献。()8本次土地经济学教学选用的教材是毕宝德编著第一版《土地经济学》()9城市用地分类中的R1表示一类工业用地。10.城市用地分类中的W表示工业用地。11城市用地分类中的M表示物流仓储用地。12城市用地分类中的G表示绿地中等1.裸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4小类。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1表示耕地。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2表示园地。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3表示林地。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5表示商服用地。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6表示工矿仓储用地。8.美国经济学家伊利(Ely)和莫尔豪斯(Morehouse)在1924年发表了《土地经济学》原理,被誉为当代最早的土地经济学名著。9.在中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系统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章植著《土地经济学》是中国第一部土地经济学著作。10.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11.土地经济学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12.2007年8月10日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1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5表示住宅用地。1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11表示其他用地。1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6表示草地。1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010—2007)中一级类编码08表示林地。17.土地经济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18.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杜尔阁首次提出级差地租概念。难6.有林地是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7.郁闭度是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8.覆盖度是指林地中灌木等对于地表遮盖占据的地表面积与总林地地表面积之比。()9.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5、<0.8的林地。()10.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2.0m、北方宽度≥1.0m的地坎()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论-----3+17+4=24(易)1.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数学方法,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估。()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具有土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3.确切地说,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因此,土地利用不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改造。()中4.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5.土地利用效益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6.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属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单位工业用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属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均差法赋权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7.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用地面积。()8.容积率=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面积。()9.森林覆盖率一般要在60%以上,并在全国范围内均匀分布,才能有效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功能。()10.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标准——是否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11.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地均社会从业人数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城市化水平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难主成分分析法赋权是一种主观赋权方法。Delphi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通常在进行土地利用评价时,对收集到的数据一般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土地评价中,对指标要进行属性分类可以分为:预期型和约束型指标。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7+22+6易《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全国分为九个土地利用区。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是杜能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杜能圈”配置基本原则------在城市近处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或是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杜尔阁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农业布局理论的核心是以功能分区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杜能圈土地利用圈层土地利用由里到外由粗放到集约进行经营。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经济学学家是杜尔阁。中等1.农业区位论理论的核心是农业土地的区位地租。()2.辛克莱尔于1964年提出了和杜能圈完全不同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3.在杜能的农业圈中,以非常集约方式发展种植业的是第三圈层。4.在杜能的农业圈中,第一圈层土地利用主要是园艺、饲养奶牛。5.在杜能的农业圈中,第二圈层土地利用主要发展林业。6.“孤立国为一平原,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是杜能圈形成的假设前提之一。7.“平原上任何地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如土壤、气候、地貌等完全一致”是杜能圈形成的假设前提之一。8.“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杜能圈形成的假设前提之一。9.“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固定不变”是杜能圈形成的假设前提之一。10.杜能圈配置模式-------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11.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产品到消费地(市场)的距离。”12.土地利用分区定量分析可以采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Analysis)。13.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用地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4.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就是按照功能分区的规律对土地进行有序、合理利用的过程。15.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即圈层说和级差地租理论认为:距市中心越近的圈层土地面积越小,级差地租越高。1..城市功能区布局中的多核心布局设想与多中心布局设想相同,都是根据自然基础进行主观规划措施。()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于2006年发布实施。()3.在杜能的农业圈中,实行粗放的“三圃式”发展种植业的是第三圈层。4.在杜能的农业圈中,用来发展畜牧业的是第三圈层。5.运输费用与农产品重量和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反比是杜能圈形成的假设前提之一。6.根据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已经形成三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7.城市功能分区中的圈层布局模型具有5个圈层。难4.土地分区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叠置法、聚类分析法等。()3.城市土地分区利用是按照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律对土地进行有序、合理利用的过程。城市土地利用按照功能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这种功能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错的现象,一般无区域界线。()8.地域差异规律包括经向差异、纬向差异和垂直差异。()5.根据中心地理论,圆形市场是联系中心地与服务区的最有效理论图式。6.韦伯中心地理论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7.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2+7+4易最早发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威廉·配弟。“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中12.人口密度是反映城镇土地集约度的指标。()13.投资强度是反映城镇土地集约度的指标。()14.容积率是是反映城镇土地集约度的指标。()6.土地集约经营的适合度与具体经营目标有关,如果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物质产品,则应以“边际报酬等于零”来确定投入的最佳点。()7.土地集约经营目标是获取最大利润,就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来确定最佳投入点。()10.一般来讲,贫瘠的土地转化力低,肥沃的土地转化力高。()11.西方经济学家报集约度的最高限度称为利用的集约边际,而把集约度的最低限度称为利用的粗放边际。()15.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一般来说利用集约程度愈高的土地,其经济供给亦随之减少。()16.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即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人所产生的报酬是边际报酬。()8.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难2.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威斯特。()3.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增加了重要条件“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4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发生引入了前提条件即“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早期表述的学者代表有法国重农学派杜尔阁和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7中等1.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2.农业经营规模不等于农业土地利用规模,但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利用规模。()3.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由于一般情况下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以用人口规模或者用地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4.集聚经济是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的重要理论依据。()5.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就是能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土地经营规模。()6.中国国情是在土地超小规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经营规模。()1.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第六章土地可持续利用-------12中等1.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2.资源意义上的可持续利用在于土地是否具有利用价值或者资源条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3.环境意义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在于土地利用不带来环境污染问题,或者是所产生的污染物能够被环境逐渐净化掉,至少是所产生的污染是社会和环境能够自身净化和能忍受的。4.经济意义上的土地利用系统应保持它的产出水平等于或大于它的历史平均值的能力。5.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在于土地利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可持续。6.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在于保护自然基础,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或动态平衡。7.土地人口
本文标题:土地经济学判断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0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