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课后题
第一章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特性:区域性功用性目的性空间分布规律: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一定质量等级的土地及其主导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在一定用途前提下衡量土地好坏的标志,是土地的综合属性,由诊断指标体系来表达。土地评价的内容(1)明确评价目的(2)评价工作的计划安排(3)资料收集、调查和订购(4)分析区域土地条件及其相关资料,遥感解译土地用途及其利用方式;(5)评价单元划分(6)确定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7)确定土地评价分类系统;(8)评价单元汇总归类(9)野外调查验证;(10)编制土地评价成果图件、撰写评价报告;(11)成果验收土地评价的作用(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规划中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的动态监测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6)为判别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的资产属性土地评价的原则(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2)土地评价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析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4)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土地评价类型(1)按照考虑经济因素的多少分为土地自然评价(适宜性评价、生物生产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2)按照反映土地质量的指标属性不同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土地评价——以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为背景,用定性的术语将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直观地综合起来描述土地质量的好坏而进行的评价,它不具体计算成本和盈利。一般适用于大面积、较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定量土地评价——利用调查的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数据,计算某种特定土地用途的生物生产量大小或投入一产出的经济指标,用产量、产值或指数等经济指标来表示土地的质量差异。一般适于较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3)据考虑土地用途的综合性程度不同分为单项土地评价和综合土地评价(4)按比例尺大小可划分为:大、中、小比例尺土地评价大(1/2000,1/1000,1/500)、中(1/1万,1/5万)、小(1/10万以上)按评价所依据的土地未经改良的当前性质分为: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三种评价的区别联系: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从某一特定用途出发,将该特定用途要求的条件与某一评价对象(地块、地段或区域)所具有的条件进行比较,来评定土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别。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强度。土地的生物生产力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来评定土地生物生产力水平等级,该生物生产力水平等级可以依某种作物为对象,也可以依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土地经济评价——是指人们对土地具有的潜在自然生产力的利用程度的评价,即利用经济可比性指标对土地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评定土地对某种用途适宜或不适宜;土地生产力评价则从适宜性转移到生产力水平或效果指标的反映上;经济评价则是要在相同的投入水平下,对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都以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不可能离开适宜性来讨论土地生产力水平或价值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工作单位,是土地评价图编制的基本图斑。单项土地评价——也叫做单目标土地评价,它根据某一具体目标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评价土地。如:盐碱地、橡胶宜林地、畜草地评价等.综合土地评价——也叫多目标土地评价,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合要求或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配置土地的要求来评价土地。现状土地评价——依据目前土地属性状况,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质量高低或适宜性好坏。潜在土地评价——依据可预见的未来经土地改良后的土地特性,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质量高低或适宜性好坏,是一种预测性的土地评价现状土地评价——依据目前土地属性状况,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质量高低或适宜性好坏。潜在土地评价——依据可预见的未来经土地改良后的土地特性,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质量高低或适宜性好坏,是一种预测性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优点:a.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体中的作用;b.充分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缺点:土地评价单元在地面上的界线不清晰,与耕作田块、行政界线、地址块权属界线不一致,评价成果在土地管理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优点:采用土地类型作为土地评价单元,可以直观地看出地貌、土壤、植被的组合情况及不同土地类型的差异。缺点:①适用范围上,土地类型侧重于对土地自然性状和形状一致性研究,多用于大面积、大范围、中小比例尺土地评价,而对于不同目的和不同比例尺的土地评价特别是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许多地方现有的土地类型图仍不能满足土地评价的要求(主要问题是土地类型划分不够细,对土壤性质有时考虑太少)。②成果应用上,由于土地类型单元与土壤单元的划分方法往往相同,其界线与行政界线不同,更重要的是与地块权属界线不一致,评价成果在土地管理(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优点:①应用价值较高:按地块进行土地评价与农民生产习惯一致,便于进行土地登记、统计和建档,科学计算农业税收、土地补偿费用,便于农民对土地承包、转让,鼓励农民对土地投资、改良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②有利于土地评价系统工程的开展。因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齐全,简化了土地评价图的综合编制过程,加快了土地评价进度(4)网格方法作为土地评份单元优点:方法简单;缺点: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获取较困难,成果的应用也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5)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优点:便于对现有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做出评定,评价结果利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及科学管理土地。缺点:较复杂、工作量较大,取得多种图件及其图斑的综合过程十分困难,优点是考虑全面,综合性强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地貌因素、灌溉与排水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土地评价因素选择原则(1)选取的评价因素在评价区域内有显著的变异性(2)挑选评价因素,必须注意各种因素的稳定性(3)因素类别的选取要因地区而异(4)土地评价因素要因土地用途的差异分别选取(5)评价标准应满足评价目的要求,尽量做到数量化、标准化(6)评价因素之间要相互独立土地评价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评价的基础理论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性。综合协作学科包括土壤学、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地貌学、地理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原因:土地评价工作在分析研究影响土地质量状况的因素过程中,是以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或直接使用其研究成果(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2)土地评价程序与方法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评价中采用大量的数据和变量,因而它要应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理统计、系统分析、模糊数学、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土地评价的定量化。(3)土地评价技术手段的集成性。土地评价应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和数据。例如使用航空像片和卫星图像来解译土'也侵蚀程度、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利用影像平面图和卫星图像编制土地评价图等。因此遥感技术、摄影测量学、制图学也是土地评价的技术基础和手段。(4)土地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关系:土地评价的概念要比土壤评价的概念广泛得多。土地的生产力和适宜性差异不仅取决于土壤,还决定于气候、地形、地质、水文、植被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等自然经济因素,即土地评价除了研究土地的自然属性差异外,还要研究土地经济指标,研究土地的区位因素,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果的对比关系,级差收入等,因此土地评价还需要土地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等许多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第二章区位——是指社会、经济等活动在空间上分布的位置。区位论(LocationTheory)——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区位论的创始人及其原创论著农业区位论:屠能根据农业布局与市场的关系,探索了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工业区位论:韦伯研究了工厂的区位因子,发表了《论工业的区位》(1909)和《工业区位——区位的一般原理及暨本主义理论》(1914)。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把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发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市场区位论:廖什写了《区位经济学》一书,用雷同克斯露面的理论框架解释加工工业区位。区位论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古典区位论,单一企业或中心,成本和运费最低,孤立的微观理论;②近代区位论,一定地区或城市,市场的扩大和优化,微观和宏观理论相结合;③现代区位论,整体国民经济,地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区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相结合,形成了宏观区域经济理论。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是指屠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集约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工业区位论核心:工业生产成本最低决定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效应近代区位论包括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市场区位论市场区位论是用利润原则来说明区位趋势。分析各种不同区位的生产费用及其控制的市场范围大小,以求得最大利润。现代区位理论:动态的区位论主要特征(1)地域的扩展:区域客体数量和地域范围的扩大;产业范围增加(第三产业);空间范围(区际、国际联系和影响)。(2)手段的务实:抽象的纯理论模型→应用模型,决策标准(3)时间的延续:静态的时间断面的空间区位选择发展到对各发展阶段客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的变化及其过程的研究(未来预测和模型的研究)区位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1)区位论是形成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以及土地评价类型的重要依据。(2)区位论可为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或评价中选择土地用途提供理论指导。(3)区位论是确定土地评价区位因素的理论依据(4)区位论是确定区位因素分级及分值的基础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地租的本质就是收益权,即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取收益的权利。地租的类型: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级差地租(1)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与土地等级有关故称为级差地租。马克思从级差地租的形式和存在条件把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2)形成条件: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②土地位置的差别:③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差别。①②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I;③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II。(3)以劣等地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作为市场价格,即社会生产价格级差地租I——是指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项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绝对地租——商品经济条件下,租种好地或劣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矿山地租与建筑段地租(1)矿山地租——是用地单位或个人为取得地下矿藏的采掘权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2)矿山地租种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3)建筑地段地租——是用地单位或个人为建造工厂、商店和居民住宅等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4)建筑段地租种类:建筑地段级差地租建筑地段绝对地租建筑地段垄断地租地租理论对土地评价的指导作用(1)级差地租的存在是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2)追求地租的实现推动了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课后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0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