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1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黄广晋王引兰[摘要]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对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从而使处在社会转型和观念多元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方面获得如下启示:注重反思自身,提高自律意识;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完善自我。[关键词]孟子;大学生;道德修养;启示道德修养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和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操守气节是做人的根本,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因此,他为培养理想道德人格,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道德修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条件下,孟子的这一理论仍然有着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同时也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从内容到方法,对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锤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1]道德修养重在自我教育、自我锤炼的过程,也就是说主体德性养成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所以,在孟子看来人的德性及其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孟子从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修养的目标及修养的准则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并就道德修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2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人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孟子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修养能使人保持善性,是区别人兽的主要标志。在孟子看来,修身养性是保持人性,摆脱兽性的最好方法。他指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凡引用孟子原话之处只注章名)他认为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心理,不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强加进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虽然他的主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他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无疑是合理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上)这“四心”只是完善的人性、道德的良好发端,是一种善的萌芽。而人的善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人们在后天的生存环境中不注意存养,就极容易丧失。一旦丢失,“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因此,人们应该保持人的本性不丢失,而保持人性不丧失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把能否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对于人们追求人性,减少兽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道德修养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孟子认为,人不仅要严格地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善性,更重要的是应把人的善性扩充,不断培养仁、义、礼、智“四德”,才能为他人所悦纳,才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圣人”。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凡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就会象刚刚烧燃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假如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让它消失,便连赡养爹娘都不可能。这也就是说,只有人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存心养性,才能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自己则可以安身立命。这充分说明了修养身心对人们立身做人的重要。第三,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根本。孟子在论及人性修养的社会价值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因此,人生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区别人兽,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3自身做到了修身养性,具有了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才能建立好家庭、治理好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二、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修养的准则和方法三个方面。(一)道德修养的目标在进行道德修养时,首先要确立目标,即追求成为什么样的人。孟子主张“立乎其大”,即确立崇高的目标,并且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追求,实现人格的道德化——君子、圣人。君子、圣人是具备仁、义、礼等道德品质的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离娄下》)“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但是,君子、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努力去做,只要追求道义,“人人皆可为尧舜”。君子、圣人的具体人格形象就是“大丈夫”形象。何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里的广居”即“仁”,“正位”即“礼”,“大道”即“义”。大丈夫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居仁由义”,遵“道”循“礼”。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得志的时候,就能带领民众一起走正道;在志愿不能实现的时候,也能独自遵循正确的准则。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居仁由义”的品德,“立于礼”,才能经得起各种人生际遇的考验,不论是处于顺境或还是逆境都能应对自如,保持做人的气节。“大丈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他所塑造的“大丈夫”的道德形象,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的表征。这种人格形象一直在激励着热血赤子为社会、为民族而努力奋斗。(二)道德修养的原则:仁、义仁、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则。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四德”——仁、义、礼、智。其中,“礼、智”是从属于“仁、义”的道德规范,仁、义则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基础。在孟子看来,“仁”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仁是敬爱亲人,与人亲密。“亲亲,仁也。”(《尽心上》)“亲亲”,也就是“事亲”“尊亲”。“事亲,事之本也。”(《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上》)“事亲”就是“仁”的实质。第二,仁是一种本能的博大的4爱心,内在于人则表现出“爱人”、“推己及人”的博大精神和高尚的行为。“仁者,爱人。”(《离娄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它将“亲亲”的对象扩展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成为处理人我关系的根本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可见“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孟子将“仁”与“义”结合起来,把仁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的立身行事的基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同上)意即“仁”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义”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准则,是实现“仁”,推广“仁”最适宜的途径,即“居仁由义”。作为实现“仁”的具体途径的“义”,其含义包括:第一,尊敬长者。“敬长,义也。”(《尽心上》)不只限于自己的亲人,对乡党中的长辈也应持尊敬态度。孟子是把“义”作为处理“长幼”关系的道德原则来看待的。第二,“义”是指羞耻心。孟子说:“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就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事,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去做应当做的事,这就是“义”。反之,做不应当做的事及强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非义”,是羞耻的表现。因此,“义”也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不当者报以羞耻和憎恶的态度。[2]孟子认为,“‘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必须居而勿失的为善之根本,但爱人之心只能施于当爱者,而不能不分善恶地爱一切人和任何行为。”[3]因此他又提出“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作仁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即所谓“居仁由义”(《尽心上》),以“仁”作为内心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义”作为外在行动的准则。提倡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努力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三)道德修养的方法如何才能做到仁、义的基本要求,从而成为“大丈夫”呢?孟子主张从“心”内求的修养之道,提出了如下修养方法:1、养心寡欲,修养善性孟子认为,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首先要“养心”。“养心”也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即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性而不使其丢失。一般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君子,则是因为他把自己本性中固有的善性丢失了,这就叫“放心”。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尽心上》)人们如果不注意保持其善心,5不进行道德修养,那么它就会丧失;反之,如果人们积极的“求其放心”,将丢失的善心找回来,那么它就会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进行道德修养,不仅存住心中的善端,还要不断地培养和扩充它,使之发展壮大。孟子指出,感官物欲会妨碍人存心养性,这是因为:像耳目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相接触,人们便会被外物引导而步入迷途邪道。据此,他又提倡“寡欲”。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欲”指物质欲望,“寡欲”是相对于“多欲”而言的,即“寡欲”不是“禁欲”,而是要减少欲望,不多欲更不纵欲。是否能做到“寡欲”对“存心养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做到了“寡欲”,“心”必然会存在;相反,如果对欲望的引诱不加以控制,“多欲”甚至“纵欲”,那么“心”必然会丢失。因此,要想保存仁义之心不丧失,就必须克制、减少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善性,培养仁德,成为志向远大的人。2、反求诸己,反身求诚孟子认为,进行道德修养最主要的在于自己是否自觉主动地从心内求,进行自我反省,“反求诸己”。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这是指,行仁好比射箭,射而不中,当反省自己是否端正了射的姿态;不能行仁,也应当反求诸己,检查自己是否端正了动机,而不应埋怨胜过自己的人。《离娄上》又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敬,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也。”其中,孟子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恭敬你,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二是要知耻,知错就改。“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尽心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有了过错,在自我反省中要知错能改,不能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如果知错不改,任其发展,那则是一种羞耻的行为,这种不知羞耻的羞耻行为就是真正的不知羞耻,那么这样没有道德的人也就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了。孟子把反求诸己作为心性修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现了孟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反求诸己还必须有“诚”,做到“诚身”或“反身求诚”。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诚’就是反省自责,而真正达到为己之善。”[4]这是对善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他认为,6道德行为能否感动别人,正在于是否心诚。“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同上)如让亲人高兴而心不诚,则不能真正的让别人高兴;反之,能至诚待人,即可以让亲人高兴,又可以取信于民,还能得到在上位者的信任。这正体现了孟子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作为“成己”要求的自律性。3、养浩然之气,持之以恒“养浩然之气,”强调气是人的主观精神状态,是要靠主体自觉进行修
本文标题: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0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