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用百度网站搜索什么是季风,镇江夏天和冬天的风向,了解季风区是自然灾害状况。二【教材分析】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设计面向我校初二(1)、(2)班,两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能比较好地掌握,有利于本节课的有效开展。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与风向,并能据此分析其特点及影响。2.知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能在图中找出两者的大致山脉界线。3.能读懂气温曲线图与降水柱状图,并能根据图中信息归纳出某地气候特点。4.了解锋面雨的形成,并能说出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5.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激趣,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2.阅读课本图文材料,分析冬夏季风的差异,培养读图分析能力。3.利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读取两者分界线,并根据降水柱状图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别。4.通过观察动画演示,了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记住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5.结合亲身感受,了解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五【教学重点】1.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范围。2.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3.锋面雨带的推移。六【教学难点】锋面雨的形成七【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较分析归纳法八【板书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冬夏季风二、季风区、非季风区三、锋面雨四、影响:1、有利2、不利九【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激趣。阿拉伯半岛长江中下游地区播放视频,引出我国气候一个重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概念讲解]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季风气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辨析:季风指的是一种风,而季风气候是指一种气候类型。(过渡)既然说我国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影响我国的季风到底有哪些呢?(展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主探究]——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学生阅读课本P38图2.19、图2.20,分析冬夏季风特征,结合《学评》完成表格。风向冬季风夏季风陆地气压源头特点影响各地降水,加剧方寒冷,增大南北差异夏季风到达地区,降水普遍,使我国降水集中季(过渡)在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出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展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示意图)[学生读图思考]——训练提取图文信息的能力,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夏季风在我国主要影响的范围,对照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限,分析得出结论)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致以什么山脉为界?(学生对照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主要山脉)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有什么不同?(以广州与吐鲁番作对比)(教师展示广州与吐鲁番的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统计图,分析两个地方降水特点,进而总结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问题分别提出,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3个问题的分析,对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有深刻理解)[承转]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那么我国季风区内的主要降水类型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阅读课本P39材料“锋面雨”,结合图2.22,初步认识锋面雨)[动画讲解]动画演示锋面雨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能更好地理解锋面雨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动画讲解]——动画演示,突破难点动画演示,说明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1.五月份:雨带到达我国南部沿海地区2.六月份:雨带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恰逢梅子成熟,故此时的雨被称作“梅雨”。另外,由于梅雨带来阴雨绵绵的天气,东西容易发霉,故也称“霉雨”。七、八月份:雨带到达华北、东北地区。由于此时正值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缺少雨水,形成干旱,恰逢我国传统的伏天,因此把此时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成为“伏旱”。3.九月:雨带南撤到我国南部沿海地区。4.十月:雨带完全撤出,我国雨季结束。=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7%E6%C3%E6%D3%EA&in=31604&cl=2&lm=-1&pn=12&rn=1&di=22213083255&ln=1261&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23&-1(过渡)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其影响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40活动1,分析出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有利影响。——强化读图分析能力2.生活对接,思考镇江季风气候带来的影响。——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从亲身感受分析镇江季风气候带来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抛开价钱问题,镇江人买楼时从朝向、楼层两方面该如何选择。(朝向:坐北向南,可迎接温暖湿润的夏季风,抵挡寒冷干燥的冬季风;楼层:一般不选择首层,因为镇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潮湿)3.回顾“导入”提出的问题,以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作对比,再次理解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对农业带来的影响。(过渡)季风活动正常的时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能带来好处。那么,如果季风活动不正常,会出现怎样的事情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利用活动3提供的信息,分别介绍干旱、台风、寒潮、洪涝四种由季风气候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意见,教师补充、扩展,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小结与练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1.我国与一月份0℃等温线相一致的等降水量线是(B)A、1600mmB、800mmC、400mmD、200mm2.属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A)A、大兴安岭B、太行山C、巫山D、雪峰山3.梅雨和伏旱出现的地区在(B)A、南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十【教学反思】季风气候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本册课本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是后面学习我国气候特点以及学习我国降水分布、植被分布、农作物分布、农业生产地区差异的基础。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对于学好以后内容知至关重要。从这节课来看,我觉得以下几个地方做得比较好:1、使用多媒体网络,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网络和课件相搭配,直观而感性,再次使学生体会到网络的作用。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尤其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形成、夏季风与各地雨季有课件演示,更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2充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知识学起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如本地冬季和夏季风向的变化、降水的变化等。3、注重发挥地图的作用,充分利用地图语言来教学及降低了难度,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4、注重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从提供的地图上获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5、注重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如降水柱状图和气温变化曲线,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存在的问题1、在学生读图的时候要加强指导并注意语言的准确,保证学生启而有发。2、小组讨论时要加强纪律监管,防止个别同学趁机说话,影响探究的结果和气氛。3、对于形成性答案,要予以适当总结并让学生纪录,以加强学生的印象,便于记忆。总体而言,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AABBCCDD地理,故课堂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较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对我而言,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才会在以后教学中取得更好成绩。
本文标题: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0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