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零售业 > 第三方物流与我国零售业发展
第三方物流与我国零售业发展摘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零售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也面临着物流配送的发展建设方面投资不足、运营效率低和成本高等严重挑战。解决好这些难题、建立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体系,对促进我国的零售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依据第三方物流促进零售企业的发展理论,针对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以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方式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中国零售业;促进发展前言加入WTO后,中国零售业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国外许多的大集团纷纷闯入中国市场,给中国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国外零售业的先进技术、特别是物流配送技术相比,国内零售企业在物流配送的发展建设方面投资不足、手段滞后、配送中心规模较小、功能薄弱、运营效率低、成本高、物资资源配置不合理,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中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但中国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管理能力低下等难题,要想建立自己完善的物流系统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第三方物流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随着零售业连锁经营的迅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零售业的应用会逐步开展,促进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可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企业就可以减少投资,增强对市场的灵敏度,并可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物流网络到达企业本身不能到达的领域。零售企业与物流业的紧密结合、创新发展,能使零售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上,并且能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将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发展或转让给顾客,超低的商品价格自然可以增加商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中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一、第三方物流促进零售企业发展的依据第三方物流之所以能促进零售企业的发展,除了适应时代需求以外,也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它的发展是符合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的。1.交易费用理论。1937年,科斯在其著作《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CostTheory),认为市场运行广泛地存在交易费用。达尔曼(Dalman,C.J.,1979)基于契约过程,把交易费用分为了解和搜集信息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执行和控制成本。威廉姆森(Williamson,O.E.,1985)将交易费用形象地比喻成“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并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两个部分,事前交易费用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等费用,事后交易费用包括交易出现不一致时产生的讨价还价成本、设立运行成本、实现承诺的保证费用,而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1]。显然,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第三方物流的产生就是为了在市场交易中节约交易费用。从交易的全过程看,零售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助于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零售企业要求物流服务商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向零售企业提供一种适合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的解决方案,与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这样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谈判费用和监督费用。二是零售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一般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即使双方发生冲突,也由于双方物流合约签约较长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无休止讨价还价甚至提出法律诉讼而产生的费用,减少保证合同执行的交易费用。三是物流业务不属于零售企业的核心业务,物流业务存在的管理大于将其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交易费用。所以,零售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这就构成了第三方物流产生的一个理论基础。2.社会分工理论。古今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对社会分工理论进行了研究,如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心是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认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是财富增长的原因,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协调和促进分工的有效手段。马歇尔谈到分工以及大规模生产时,认为分工的发展会导致机械的发明,而机械的改良会使分工更精密。分工越来越精密,行业之间的界限会缩小。马歇尔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优势是技术经济、机械经济和原料经济[2]。第三方物流是企业内部物流向社会物流发展的结果,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也是社会物流进一步深化分工的结果。在物流发展的初期,物流活动以运输、装卸、搬运、仓储等形式存在于企业中,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但当企业规模增大以及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一种新的市场化分工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企业将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企业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3.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资源理论(ResourcesTheory)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和巴尼(Barney)。沃纳菲尔特(1984)认为资源包括给定企业的任何强点或者弱点,可被定义为半永久性附属于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巴尼(1991)则将企业资源看成是企业拥有的能够提高其战略效果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信息和知识等等。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三类,即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这些资源中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稀有的有价值的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还是不能模仿、复制和替代的。所以,只有战略性资源才有持久竞争优势[2]。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组织存在两种资源:战略性资源和非战略性资源,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战略性资源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对零售企业而言,物流能力往往只是辅助能力;对物流企业而言,其核心能力必定与物流有关。这样物流企业与零售企业相比,在物流方面有了比较优势。所以,对于零售企业来说采用第三方物流,将自己辅助能力——物流能力外包出去,减少企业的各种资本投入,从而把有限的资源投在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上,在降低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4.业务外包理论。美国学者GaryHamel和Praharad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了“业务外包”这一概念,西方学者Loh和Venkatraman(1992)、Kotabe(1992)、Lei和Hitt(1995),以及Willcocks(1995)和Johnson(1997)等从不同角度对业务外包进行了定义,见表1。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业务外包是企业利用其外部专业化的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对于绝大部分零售企业来说,物流业务并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与此同时,市场上专业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将物流业务当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零售企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合作中双赢。二、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加入WTO后,外资零售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随着我国政府逐步放宽对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世界零售巨头便都迫不及待地涌向了中国,外资零售业在中国的扩张速度十分迅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店铺数逐年增加,其中数2006年的增加最多。随着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零售市场越来越容易,在我国市场大规模扩张,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外资入侵,内资零售企业很可能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被挤出市场。与国外大型连锁集团相比,我国零售业存在着以下问题:1.我国零售业缺乏盈利竞争力。我国零售企业盈利能力较国际零售巨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国内连锁零售业平均毛利率为9%,而外资连锁零售业毛利率达到24%,我国的毛利率只是外资毛利率的37.8%;2008年,国内连锁零售业平均毛利率为11%,外资的为21%。净利率方面,2007年,我国连锁零售业平均净利率为0.85%,外资的平均净利率为3.7%,我国平均净利率只占到外资的净利率23%;2008年我国连锁零售业净利率比2007年略有提升,为0.91%,受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外资连锁零售业的平均净利率比2007年下降了40%,为2.22%,即便如此,2008年我国连锁零售业的净利率仍只是外资连锁零售业净利率的41%。由此可知,我国零售业的盈利能力差,与外资零售业还有很大的差距。2.我国零售业规模小。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较小,以我国最大的本土快速消费品连锁零售企业——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为例,2008年销售额为500亿元,是美国沃尔玛公司4000多亿元销售额的1/8,门店数为3932家,是沃尔玛门店数的一半,联华超市的规模远落后于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我国零售业的规模小的现状可见一斑。3.我国零售业信息技术落后。目前大多数零售企业电子信息技术能力比较低,我国在计算机应用,数据交换,信息输入上严重滞后;在营销技术、经营信息化的投入上远远低于国外。据统计,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占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一般为1.2%-2%。①有的零售企业才刚刚起步,仍在用人力方式进行相对低效的采购、销售、物流、财务处理等等,一切都凭经验,随意性、主观性大,时效性、科学性差。相比,外资零售企业大都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网络和营销组织网络,实行电子化经营管理。如沃尔玛借助自己的商业卫星,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全球联网,通过这个网络,全球5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和销量全部盘点一遍。②4.我国零售业的经营风险高。经营风险为存货风险,我国零售企业由于自身配送能力、管理水平有限,为了及时对顾客订货作出反应,防止缺货和快速交货,往往需要采取高水平库存的策略,维持大量存货,这不仅占用着大量的资金,由于市场的变化,存货还存在着贬值的风险。在超市行业存货风险尤为关注。2008年华联超市的存货周转率为10.22,比沃尔玛的8.08高出2个多百分点;华联超市的存货周转天数35天,沃尔玛为44天。沃尔玛的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远远大于华联超市,但是沃尔玛的存货周转天数仅比华联超市多出9天。可见,华联超市的存货周转率比沃尔玛低得多。对于流通领域的零售业来说,完善的物流系统能有助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资金周转速度等,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沃尔玛、家乐福等著名的国际零售巨头,都有一个完美的物流系统以保证其竞争优势。同他们相比,我国零售企业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是,由于受规模和资金的制约,要建立一个像沃尔玛一样的物流系统,对于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望。因此,对于目前的我国零售企业来说,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是最明智的选择。不但可以实现企业物流的高效及时配送,还节省了企业用于发展自身物流系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不只是节省了成本,最重要的是使企业能把所有精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上。零售企业与物流业的紧密结合,不仅能使零售企业拥有一个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全面的信息系统,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而且还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网络系统到达企业本身不能到达的区域。管理的专注、灵活性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加强、成本的降低、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应,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中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三、第三方物流对我国零售业的促进作用1.第三方物流的含义。第三方物流(Third-PartLogistics,简称TPL或3PL)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欧洲,但第三方物流服务于80年代中期由美国正式首次应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从事着发货人和收货人之间的第三方角色,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提供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等物流服务。由于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业务,而把其他业务外包化,第三方物流因其在专业技术、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2.第三方物流在我国零售业兴起。中国仓储协会2003年第四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47%由第三方参与,11%的企业只由供货方承担,19%的企业由公司自理[3]。与第三次调查结果物流执行主体13%由第三方参与比较,第三方比例有较大上升,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报告也指出,有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在逐渐提高。3.
本文标题:第三方物流与我国零售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