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4-15(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科社部分要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5、无产阶级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物质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物质范畴(共性)和实物(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第四,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实践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物质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B.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为: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7、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事物、现象总可以通过一定的中介同其他事物、现象相联系;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以发展的眼光,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8、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谐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形式。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9、质量互变规律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处理问题要掌握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要求我们脚踏实地,不要急于求成。10、辩证否定的含义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联系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机械决定论夸大必然性、否定偶然性,非决定论夸大偶然性、否定必然性。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上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其缺陷是缺乏实践和辩证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实践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现象的反映,是有局限性的,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感知不等于理解,理解有助于感知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二)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三)认识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4、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从真理的本性、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有条件的、有限性。从广度和深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待于扩展和深化,任何真理的真理性都是有条件、相对的。C.任何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其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4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夸大真理相对性的相对主义。6、真理和谬误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具有条件性、时效性、全面性),当条件、时间、范围变化了,本来是真理的认识就会变成谬误。反之亦然。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的。8、价值: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事物的价值因人及需要的不同而不同)、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离开了生产劳动,人类就会灭亡。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结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非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各种科学技术以及语言学、逻辑学等。B、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在各自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的过程。B.人类社会是由低到高的历史过程。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客观规律性。5、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5系,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形态类型的客观依据。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组成,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是政治上层建筑,其核心是国家政权。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革。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社会发展起进步的推动作用。当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8、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其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如机器大工业等)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A.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10、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但是无论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1、经济全球化6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种经济行为主体的竞争、冲突和合作即相互作用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将不单指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而且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动因:
本文标题:厦门大学马原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3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