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简介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起点,是地理知识基础中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目标的达成,对于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发展、演化以及地理事物的分部规律、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地球观;通过了解和运用地球仪,能够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及重要的经纬线,知道地球仪是记录、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能够掌握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本节还应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等能力方面多下功夫。本节中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知识是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知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象都是与位置相关联的,可以用地图语言来表达,而地理事象确切的数理位置必须用经纬网来确定。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了解经纬线的特征,从而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不断的观察和总结对比,加之教师的引导,借助于地理学习的重要模型——地球仪,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所要达到的效果。二、学习者分析本专题是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具、学具的运用和科学探究活动,认识地球和地图的有关基础知识。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或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使用证据说明地理问题的科学态度。关于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对于绝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针对于教材进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外,还应对部分学生无法将空间概念很好的转化到平面上这一问题加以解决。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收集资料,用多种方法证实地球的形状,加深认识和理解,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地球观。(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2、了解地球仪,能够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及重要的经纬线,知道地球仪是记录、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掌握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3、知道的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4、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这些方法,一般都有悠久的历史,是地理教学经验的宝贵遗产,并且在发展中吸收、渗透了许多新的内容,加强了演示、练习等,不断的趋于完善。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格局没有变,教师的活动占上课时间的大部、绝大部分,甚至有的占全部,学生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对于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智力的发展都有不利的一面。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探索更加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例如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暗示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其特点是:除了注意教师的教法以外,比较侧重学生的学习活动,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鼓励学生自学和探索发现,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等。当然,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必须与老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全盘否定以前,要扬长避短,在实施教改的过程中不断的开辟新的道路,真正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新教材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法方面,尽可能的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为了兴趣而学。学习中,注重指导学生亲身体验,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创造多说、多练、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的机会,改变以前教师讲,学生的学法主要是练的模式,让他们有锻炼讲的机会,有彼此交流的机会,多运用有助于思维发展的学习方法,如发现法、对比法、演示法、模拟法、讨论法等,对新旧知识展开对比和学习,并且积极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大胆的质疑,大胆的进行思维,并运用各种手段求解,在求解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教师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用小地球仪若干(两人一个)。六、教学和活动过程导入新课人类生活在地球(earth)上,地球相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到底是怎样的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了解自己的家园。探究过程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讲述】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清楚的看到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读书】关于地球的形状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古老的“盖天说”,一种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14页的资料和图片,去了解一下。【提问】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航海家叫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从1519年9月到1922年9月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请参照15页《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回答: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让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证明地球是球体〗【学生讨论,回答】【承转】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地球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地球有多大?【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学习】读教材15页《地球的基本数据》图,回答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提问】地球是一个球体,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球体呢?也就是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在图上读出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进行讨论。〖为了让学生通过使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学生阅读】小材料: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承转】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观察到它的全貌,人们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借助于一种地理模型,那就是——地球仪。二、地球仪【教师讲述】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globe)。【师生互动】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以及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的两个交点——北极点和南极点。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逆时针还是顺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一种情况?〖看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多个层面去看〗【承转】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的表面,还会发现,地球仪上有一些纵横交织的网线,这些线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经纬线。三、经纬线和经纬度(一)纬线和纬度1、纬线【师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纬线——赤道。思考:地球仪表面有多少条纬线,最长的是哪一条?【教师总结】纬线是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表面,纬线有无数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赤道。【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后回答:从赤道向南向北,纬线圈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从赤道向南向北,纬线圈的长度越来越短,一直缩小成为两个点,就是北极点和南极点。北极和南极也是纬线,它们是最短的纬线。【承转】人们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给纬线标注了度数,就是纬度。2、纬度及纬度的划分【讲解】赤道是最长的一条纬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例如:北纬30°,可写成30°N;南纬30°,可写成30°S。3、纬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后回答:纬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教师总结】纬度从赤道向两极度数越来越大,一直到北纬90°和南纬90°。换句话说,自北而南,纬度数越来越小的是北纬,纬度数越来越大的是南纬。【课堂练习】教师在黑板上画三条纬线,只标注度数,让学生判断是南纬还是北纬。4、重要的纬线【讲述】在众多的纬线当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纬线,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教师边画板图边讲解】人们规定,0°——30°之间为低纬度地区,30°——60°之间为中纬度地区,60°——90°之间为高纬度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重要纬线,可根据学生的课上反映,选择介绍五带的划分。【承转】除了上述介绍的纬线之外,赤道和南北极点都是重要纬线,尤其是赤道,还将地球仪划分为两个半球。5、南北半球的划分【讲述】赤道不仅划分了南纬和北纬,还将地球仪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6、纬线的特征【提问】在学习了纬线和纬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从纬线的形状、长短以及纬线所指示的方向三个方面总结一下纬线的特征。出示表格:纬线经线形状长短指示方向【学生讨论后填写表格——纬线的特征】【承转】在了解了纬线的特征后,我们来对比一下,看一看经线有何特征。(二)经线和经度1、经线和经线的特征【讲解】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提问】结合经线的定义,对比纬线的特征,请学生完成表格。【学生活动】填写表格。〖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纬线和经线的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法〗纬线经线形状圆圈(除极点外)半圆长短南北半球,不同纬线圈的长度不相等等长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2、经线圈【讲述】经线的形状为半圆,一条经线不能称之为经线圈,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才组成一个经线圈,这与纬线和纬线圈是不同的。【承转】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人们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也给经线标注了度数,就是经度。3、经度及经度的划分【讲解】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或称0°经线。【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本初子午线。【教师补充】经度一般表示在赤道上,要读出不同经线的经度数,可以到赤道上去找。【讲解】人们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算经线,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向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讲解】当我们面对0°经线时,北在上,南在下,我们的右手边为东经,我们的左手边为西经,如果条件改变,东西经的划分也有一些变化。(进行到此处时,教师请一名学生配合利用大地球仪进行手拉手的演示,让学生明确条件改变东西经的判读上会有改变)4、经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回答: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的变化有何规律?【教师总结】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小的是西经,经度数越来越大的是东经。【课堂练习】教师在黑板上画三条经线,只标注度数,让学生判断是东经还是西经。5、东西半球的划分【讲述】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以下经线所对应的经线的度数——0°,20°W,45°E。【讲述】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仪划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学生讨论】为什么用这条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教师补充】东西半球的判断,如果有的同学不能很好的理解,就去记一个规律:经度小于20°的全部在东半球,大于160°全部在西半球,20°到160°之间的,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此种描述是为了照顾不能很好理解这部分知识的同学也能够应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课堂练习】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沿同一经线圈飞行,最终又飞回到北京,请回答:它在飞行途中改变过方向没有?〖运用实际的例子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承转】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
本文标题:地球(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4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