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城市管理导论案例分析
1案例一: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挑战2006年,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依然是千头万绪,和谐社会与宜居城市建设任重道远。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增长过快,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交通拥堵治理困难,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违法违规用地屡禁不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收入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同时,城市在预防和应急处置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1.城市环境污染——形势最为严重的一年周干峙院士提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透支和三大制约,即:土地透支造成的土地制约;环境透支造成的环境制约;水资源透支造成的水资源制约。目前,从沿海到内地,各级城市的环境建设均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抑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2.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稳定与发展的隐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我国城乡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尽管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还在持续,并未完全定型,但其基本的分化形态和规则正在形成。公平公正、和谐宜居的发展目标与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正在整体上升。3.城市农民工——旧制度与体制壁垒亟待突破农民工,又称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农民工既包括“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工人,又包括“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农民工,其中,以后者居多,影响最大,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农民工群体。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工总数约两亿人,其中1.2亿在城镇务工经商,还有8000万人在乡就地转移就业。4.城市房地产——宜居住房建设任重道远进入新世纪,我国各级城镇的房地产业火爆异常。一方面,高速城镇化产生的住房需求量大面广;另一方面,房地产信贷规模不断加大,投资性住房消费不断升温。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房地产业问题,主要表现在:房价上涨较快,水平总体偏高,住房消费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城市的住房建设规划和建设用地投放失控;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住房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质量效益水平都还处于较低的状态,住区物业管理规范措施有待完善。此外,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如何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进普惠大众的宜居住区建设,是城市政府必须长期面对的中的课题。5.城中村现象——特别值得深思的城市功能在我国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一种城乡杂居的城中村现象,呈现出城镇发展中特有的发展阶段特征和不同质的环境空间。城中村是城市人群最密集、存在这复杂社会问题的特殊城市功能地区;城中村是一个低成本居住的“非正规”容器,填补了廉租市场的巨大空缺,也同时提供了大量的“非正规”城市就业机会。6.城市从竞争走向协作——区域发展急需战略转型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竞争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种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不断出炉,进一步加剧了竞争态势。以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元参与竞争虽然具有行政效能优势,但难以避免地遭遇到区域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面对城市竞争带来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寻求协作发展途径,城市发展的战略思想开始转型。为了克服单个城市竞争能力的局限,大量区域经贸协作组织诞生,区域协调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城市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思考题:结合案例,谈谈你对开展市政学研究的意义的看法,以及城市政府如何更好的承担市政职能。2案例二:走城乡统筹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最近50年,世界城市化获得空前发展,城市人口展总人口的比例从三分之一增长到二分之一。尽管城市化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但从总体看,世界城市化并不完全成功。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处于贫困状态;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少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城市病”和农村凋敝并存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避免重演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弊病,保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外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不高的城市化水平上业已显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城乡关系上。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拉大;城市贫困人纽扣增加,“城市病”初见端倪;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难,农村的医疗和养老、教育投入不足等。2.在空间关系上。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一哄而起,发展无序,导致严重的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3.在迁转关系上。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但不能转为城市居民,其住房、教育和社保无着落。城郊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没有相应就业岗位和可靠的社会保障。4.在产业与城市发展关系上。有些地区工业化单兵突进,城市软硬基础实施严重滞后,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地区超越能力和条件,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认为制造城市化泡沫,严重影响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有些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并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城市化道路,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成都市提出的“城乡统筹,一体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过程中,成都市已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战略构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五方面工作统筹兼顾;主攻三大事业,即提升城市竞争力,集中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六个条件,即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之城,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四个目标,即人居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城乡最和谐和综合竞争力最强。成都市的这些做法,有效的破解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人均资源少、区域发展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不平衡、环境脆弱以及制度环境和政府作用的特殊国情,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全面统筹、稳步推进、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正确处理涉及城市化问题的一些关系,走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思考题:21世纪是我国城市化的世纪。对我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目前我国应重点发展大城市,从而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另一种看法认为,目前我国应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因为大城市的各种问题严重,中小城市没有大城市的弊端,而且有利于缩小中小城市差别。请根据城市化原理和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这两种观点,你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应该选择怎样独具特色的道路?城乡统筹的城市化道路与这两种思路有何异同?3案例三:《济南市养犬管理规定》的出台早在1995年12月,济南市就颁布了《济南市养犬管理办法》,旨在限制养犬。根据原有规定,养犬的初始登记费为每只4500元,年度注册费为2000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养犬观念的转变,济南市犬的数量不断增加,给公共秩序、环境卫生、公民健康安全带来诸多问题和矛盾。而由于登记门槛过高、管理部门单一、必要保障不足等问题,原《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实施,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截止2006年3月,济南市共有4万只犬,但只有不到500只犬上了“户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济南市养犬管理办法》成了“聋子的耳朵”。有关部门很早就在运酝酿对养犬管理“变法”。从2003年开始,济南市公安局专门组成班子,对新的养犬管理规定进行专题调研。2005年4月,由于《济南市养犬管理办法》与《行政许可法》有抵触,山东省政府发文取消了济南市养犬登记费和年度注册费。2005年12月底,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披露,市政府法制办、公安、畜牧、城管执法等部门,结合济南实际,联合对部分城市的养犬管理立法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多次就有关法律问题向省、市人大专门委员会进行汇报并与其磋商,建议对济南市现行的养犬管理办法进行重大调整。为增强政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高政府立法质量,2006年3月,济南市政府决定对《济南市养犬管理规定(草案)》进行听证。市政府法制办发布公告,确定听证会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规定听证会代表总人数为40人,采取自愿报名和特别邀请的方式。其中,邀请济南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20名,有关宠物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的专家5名,通过自愿报名选定公民代表15名。13日下午2时,市政府法制办主持召开听证会,实到代表35名,听证会气氛非常热烈,听证代表对办狗证费用、规范交易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济南市政府法制办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书面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举行立法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合理化建议,对草案反复修改。然后,几经审定的草案抱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6年7月25日——26日,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提请审议的《济南市养犬管理规定(草案)》进行初次审议。为了充分听取民意,进一步提高法规质量,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法规草案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向市民发布,并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通过公开电话、接待来访、举行座谈、电视直播节目组织市民讨论等形式,拓宽群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广泛征求执法部门、有关组织、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7月27日,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布公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为期两周。2006年9月下旬举行的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法规草案再次进行审议。考虑到《济南市养犬管理规定》是一部广泛触及多方利益的、较为敏感的法规,内容涉及诸多难点、焦点问题,社会关注程度非常高,市人大常委会二审之后,再次将修改后的法规文本反馈社会征求意见。在各类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做专题节目,进行跟踪报道;同时召开了医疗卫生、畜牧兽医、立法咨询等有关方面的专家论证会;组织了人大代表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市民代表参加的7个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多种途径,共收到各类立法意见和建议1732条,仅8家报纸就对养犬管理立法及相关内容作了87篇报道。通过广泛听取民意,济南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涉及的养犬管理调整范围、禁养犬只种类和区域、准养数量、犬只免疫登记、收费标准等问题上,集思广益,集中民智,对各种意见在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取舍,力求顾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又兼顾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2006年11月30日,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4《济南市养犬管理规定》,并抱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备案批准。2007年3月21日山东省第十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该规定。2007年5月1日其,该规定正式实施。与原来的《济南市养犬管理办法》相比,新的《济南市养犬管理规定》调整了立法理念变“限”为“管”,建立起政府统一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养犬者自律的管理模式。《规定》考虑到城乡差别的缩小,将养犬管理的适用范围相应扩大到全市建成区;将养犬审批该为养犬登记,降低了养犬管理服务费和年度登记、免疫费标准,养犬管理服务费由原《办法》初始登记的4500元降低到400元,年度登记、免疫费由2000元降低到200元;为预防疾病、加强管理,要求对犬类实行强制检疫、免疫;明确了各级政府及公安、兽医、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和街道、居委会、犬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社会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细化了行为规范,强化了养犬人的自律作用,要求养犬人在携犬出户时必须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对犬进行牵领,不得进入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及时清除犬在户外的排泄物等。整部法规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公平公正的立法理念的结合。思考题:1.结合案例,分析市政决策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2.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我国市政决策的变革和发张趋势。案例四:市场监管:两个城市的不同做法1.郑州市馒头办公室风波馒头是郑州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为了让群众能吃上放心馒头,打击各种小作坊的“黑心馒头”,1998年郑
本文标题:城市管理导论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6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