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气质的发展(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学说人物分类特点传统四类型说希波克拉底、盖伦多血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主动性强,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较好,情绪兴奋性高,可塑性高,外倾胆汁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主动性强,行为较刻板,情绪好冲动,抑制力差,外倾粘液质敏感性低,反应性低,反应迟缓,行为刻板,兴奋性弱,情绪平和,内倾抑郁质敏感性高,反应性和主动性低,反应迟缓,刻板,情绪抑郁,内倾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不可抑制型强不平衡对应胆汁质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对应多血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粘液质抑制型弱型对应抑郁质三类型说托马斯、切斯容易型40%属于这一类型。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情绪上积极愉快爱玩困难型约占10%。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不以安抚。生理机能缺乏规律,接受新事物慢。情绪不好迟缓型约占15%。活动水平低,反应弱,情绪消极,安静;逃避新事物,适应变化慢,能缓慢接受新事物布雷泽尔顿活泼型爱哭闹,活泼安静型不活跃,安静,动作柔和、缓慢一般型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活动特性说巴斯活动性忙于探索外在世界或做一些大肌肉运动,乐于并经常从事一些运动性游戏。比其他类型婴儿更易引起与他人的冲突情绪性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而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的反应。易对更细微的厌恶性刺激作出反应且不易安抚,恐惧水平和愤怒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社交性愿意与不同的人接触,不愿独处,在社会交往中反应积极,在追求家庭成员或不相关人员的接纳上都同样积极冲动性在各种场合或活动中极易冲动,情绪、行为缺乏控制,行为反应的产生、转换和消失都很快抑制—非抑制说卡根抑制型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非抑制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是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社会环境也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影响。二、自我的发展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自我概念定义——个体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总的认识。1.是描述性的,不是评价性的。2.具有动机的功能,在人格中起整合作用特征——非常具体,自己外部可观察到的特征(身体表征);开始能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心理表征)较具体的外部特征转向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高年级开始用心理词汇来描述,仍以具体形式来看待自己,绝对化;内容的社会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多特点:1.自我概念更加抽象2.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2.认识水平3.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4.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自我评价转折年龄:3.5—4岁1.依从成人转向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个别转向多方面的)2.外部行为表现转变为内在品质评价3.已具备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4.无男女性别上的差异顺从别人的评价转变为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较笼统的评价转为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稳定性上升;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1.独立性随年级增长而增长,初二后较稳定2.抽象性提高,高二3.原则性和批判性提高,初三稳定性上升自我情绪体验4岁是转折年龄生理性体验(愉快和愤怒)—社会性体验(委屈、自尊和羞怯)易变性、受暗示性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展较晚;随着儿童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情绪体验也逐步深刻1.成人感2.自尊感(1)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2)差异性:不同个体间、同一个体在不同维度间:身体自尊是其整体自尊的最重要的预测指标,其次是同伴关系的自尊;学业能力、运动能力或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自尊是相对次要的预测指标;身体自尊对女青少年的影响要大于对男青少年的影响.(3)影响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因素主体因素:外表吸引力;性别;自我知觉的不一致:现实自我vs理想自我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其水平和发展速度;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学校因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就3.从闭锁性到自卑感:高中时期自我控制4—5岁自我控制——个体抑制某种有碍于目标实现的行为的过程。自我调节——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和维持的积极的行为的过程。自我控制的训练:转移注意力—延迟满足能力;自我暗示;积极鼓励、表扬;对工作难度的选择1、基本动因:自我需要和自我教育2、年级差异:外部的力量∣初二∣∣内部自立控制力量3.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差别:稳定性和持久性一般特征(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④自我评价的成熟⑤较强的自尊心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自我同一性玛西亚划分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有危机无危机有投入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封闭无投入同一性延迟同一性弥散三、情绪的发展婴儿的情绪发展伊扎德5种原始情绪: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微笑的发展自发微笑(时间、表现)出生即有自发性的内源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时间、表现)5到6周产生,5周到3.5个月是不加区分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时间、表现)3.5~4个月,出现了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6~8个月产生,能区分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出现会引起恐惧、焦虑分离焦虑6~7个月产生,婴儿在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接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青少年情绪的发展特点自我意识情绪内向体验更深刻,情感生活越来越重要,世界观开始形成,交友范围缩小,重视人际情感情绪理解有较高的洞察力,不同的道德水平可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表现在能够更熟练地运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表现两极性狂暴和温和共存同一个刺激,在青少年那里会引起很大的反应。但掩饰后表现的情绪则比较缓和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青少年情绪不稳定,易变,但有时存在偏执的特点而长时间不能摆脱某一情绪状况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少年已失去了纯真,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在表露时也加入了一定的表演痕迹反抗心理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强;③独立意识;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见别人意见;②总感觉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对他人的言语过于敏感;常见情绪困扰烦恼突然增多a.不知如何在公众面前表现b.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c.不知如何确立在同伴中的地位焦虑引起青少年焦虑的原因主要有适应困难和考试抑郁抑郁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责等情绪体验压抑压抑:需求、愿望不能满足和实现时的心理体验随着年龄增长,个体产生了心理与生理上多方面的需求,但大多不能得到满足。争强好胜的冲动和自尊易受打击的性格使青少年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孤独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心理断乳期”个体要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父母的依恋,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然而青少年短时间内还不能独立处理很多问题,又不愿向人求助,于是产生了一种孤独心境。自卑感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有自我评价过低,概括化、泛化,敏感性和掩饰性四、依恋概念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产生“陌生人焦虑”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兴趣和需要,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类型(艾斯沃斯—陌生情境法)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反抗型又称矛盾性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五、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基本概念①性别认同: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②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③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产生知觉和信念④性别角色偏爱: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最初表现在对不同的玩具的偏爱上。形成与三个因素有关:a.自己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偏爱成为其成员b.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偏爱成为同性别的成员c.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关于某一性别价值的线索是性别角色偏爱的决定性因素⑤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三个阶段:性别认同(2—3岁)性别稳定性(4—5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性(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3)性别化理论①社会生物学理论——荷尔蒙的差异至关重要,而儿童的性别决定了父母或其他人怎样对儿童实施性别化教育②精神分析理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③社会学习理论——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强化训练和观察学习机制的结果④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六、道德发展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做的时候可以把纸横过来)皮亚杰柯尔伯格特征时间阶段阶段顺序名称特征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2-4、5岁前道德阶段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第二阶段天真的利己主义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绝对主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正确←→错误实在论: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4、5—8、9岁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第二级水平习俗水平(主要满足社会期望)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第三阶段“好孩子”的定向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自律: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道德相对论:规则是人制定的,可改变9岁—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第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第五阶段社会的契约定向遵从社会契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意图赞成补偿性的惩罚约,维护公共利益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临床研究法、对偶故事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实验)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①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到的行为的能力②小学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的分化③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品德发展中占相当显著的地位④品德发展中存在转折的“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与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相同)道德动机的发展:①由服从向独立②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③逐步产生道德动机斗争七、社会认知与行为(1)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①儿童认知发展趋势:6个a.从表面到内部——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对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b.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c.从呆板到灵活d.从近期到长远——从对个人及时时间的关心到对他人利
本文标题:发展6个性与社会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