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培训讲座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讲座《低碳经济》培训导论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意义第一章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重点1.温室效应的涵义2.温室气体包括的范围3.温室效应的危害4.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5.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6.低碳转型的推动力量7.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思考题:1.什么叫做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包含哪些?2.温室效应会引发什么问题?3.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谈判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为什么说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5.低碳转型的推动力量有哪些?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低碳经济理念是在()的背景下产生的。A.经济危机B.气候变化C.全球合作D.知识经济2.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种气体。A.4B.5C.6D.73.从1990年启动《公约》谈判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在20年间经过了()阶段。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4.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2003年2月24日由()发表的《能源白皮书》。A.美国B.中国C.日本D.英国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气体中属于《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的是()。A.水汽B.二氧化碳C.臭氧D.甲烷E.氧化亚氮2.《京都议定书》虽然在1997年就已经面世,但由于()等国迟迟不愿批准而未能尽早生效。A.英国B.美国C.日本D.澳大利亚E.俄罗斯3.低碳转型的推力是()。A.保障能源安全B.避免碳锁定效应C.提升国际竞争力D.实现可持续发展E.应对金融危机三、判断题1.二氧化碳当量是常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2.臭氧是温室气体中在大气中存活时间最长、存量最大的气体。()3.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生存权之争。()4.产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的碳排放对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参考答案BCBDBDEBDEABCDE对错错对第二章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重点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2、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3、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思考题:1.谈谈你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2.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有何联系?3.请结合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简要分析你所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4.低碳经济认识上的常见误区有哪些?5.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概念上有哪些异同?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A.美国B.日本C.挪威D.英国2.发达国家中,()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呈现强脱钩的特征。A.美国B.日本C.挪威D.英国3.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的曲线关系。A.倒“V”形B.“V”形C.倒“U”形D.“U”形4.()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A.经济发展阶段B.资源禀赋C.消费模式D.技术进步二、多项选择题1.目前,对“低碳排放”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原则。A.国际合作原则B.国际公平原则C.人际公平则D.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原则E.基本需求原则2.以下这几个国家:()的碳生产力水平位列全前三名。A.美国B.日本C.乍得D.阿富汗E.马里3.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A.经济发展阶段B.资源禀赋C.GDP值D.技进步E.消费模式4.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方面。A.技术水平B.产业结构C.人均收入D.人力资本E.城市化三、判断题1.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2.一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与碳生产力的大小存在直接联系。()3.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但高增长。()4.低碳经济不等于贫困经济,高生活质量也不等于高排放。()5.发展低碳经济要限制特定产业(如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6.相对于低碳经济,对绿色经济的评价较为困难。()参考答案CDCDBCDCDEABDEBCE对错对对错对第三章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重点1、中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原因2、发达国家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点领域3、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4、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现状5、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制约因素6、我国进一步保护和增加林业碳汇的对策思考题:1.能源需求和碳排放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何相关性?2.我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哪些?4.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5.我国未来林业碳汇增加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哪些?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的发展使得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服务业2.从全球来看,未来碳排放的增加将主要来自()。A.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C.俄罗斯D.印度3.中国能源消费以()为主,而优质能源的利用存在“先天不足”。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核能4.我国目前唯一现实的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是()。A.天然气B.太阳能C.核能D.地热能5.人工造林面积居于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是()。A.印度B.巴西C.中国D.俄罗斯二、多项选择题1.欧盟能源战略的核心是()。A.安全B.稳定C.节能D.提高能效E.价格低廉2.属于高耗能的行业是()。A.钢铁B.水泥C.石油化工D.有色金属E.旅游3.我国促进工业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仍面临一些()的障碍。A.经济B.技术C.政治D.意识E.制度4.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减排政策来看,优化能源结构的主途径是()。A.发展核电B.发展煤电C.石油代替煤炭D.天然气代替煤炭E.发展可再生能源5.从森林的利用上讲,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有()。A.植树造林B.毁林造田C.加强森林管理D.保持并增加碳汇E.减少碳汇三、判断题1.发展中国家普遍将建筑和交通作为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点领域。()2.石油是我国交通运输消耗的主要能源。()3.毁林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4.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无碳能源。()5.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是中国。()6.农业生产活动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参考答案CAACCCDABCDABDEADEACD错对错错对对第四章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重点1、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战略定位2、新能源的主要形式3、碳关税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4、碳金融的涵义与碳金融市场的划分5、国际碳金融的发展思考题:1.巴西发展以生物能为重点的低碳转型的原因是什么?2.日本低碳转型的政策措施与战略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新能源?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4.什么是“碳关税”?它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何种影响?5.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和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市场有什么区别?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A.老布什政府B.克林顿政府C.小布什政府D.奥巴马政府2.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的影响远于其他发达国家。A.美国B.法国C.德国D.日本3.在使用生物乙醇减排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A.印度B.中国C.巴西D.南非4.2010年“阿尔法文图斯”风能电站的并网发电标志着()的海上风电进入大发展时期。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5.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指对高能耗产品的()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A.进口B.出口C.进出口D.生产二、多项选择题1.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欧盟的能源支柱产业是()。A.不可再生能源B.化石能源C.新能源D.可再生能源E.传统能源2.在印度国家行动计划中,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项目是()。A.实现低碳社会行动B.国家太阳能行动C.改善能源效率国家行动D.绿色印度行动E.绿色地球行动3.以下不属于新能源范围的是()。A.太阳能B.核能C.煤炭能源D.石油E.海洋能4.目前征收碳关税的国家有()。A.丹麦B.意大利C.芬兰D.荷兰E.挪威三、判断题1.欧盟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帮助其成员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承诺。()2.“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重要标志。()3.韩国总统李明博被美国的《时代》杂志称为“环保总统”。()4.2009年获得欧盟资助最多的新能源是风能。()参考答案DDCDACDBCDCDABCDE错对对错第二讲加强道德建设提高道德修养•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人类社会对道德的需求,并努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并对公共道德以及个体道德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德立才,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重点内容:•(一)认知社会的道德需求。•1、道德的涵义及特征•2、人类社会的道德需求•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二)提升公共道德水准•1、人际关系道德•2、公共场所道德•3、生态环境道德•(三)加强个体道德修养•1、权利义务观•2、良心观•3、荣辱观•4、幸福观•5、利益观•诚信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道德纽带•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都说明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首要德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这一传统美德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经济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利益阶层的分化,新时期人际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此外,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潜规则作用力的日益扩张,逐步蔓延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领域,社会上出现的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甚至怀疑一切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诚信社会的建立。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这是因为,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在保全个体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加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建设,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公共场所的道德建设•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在公共场所中所表现的道德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和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办公室、教室、商场、火车、飞机和候车、候机室、高速公路上、野营地、夏令营、旅游团、旅馆、公园、建筑物内、娱乐场所等人们的聚集地。•公共场所既是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交往的地方。人们在短暂的接触中交往,甚至不会发生交往而只是相互一瞥、擦身而过。但是,在这种陌生人的关系中也会面临突发事件,如公共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飞机坠毁、轮船触礁、路人心脏病发作、与非典患者接触等共同危险。这时,陌生人关系就凸显为一种短暂性的共处关系,某些陌生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就会起作用,以此得到相邻的人所采取的帮助行为,抵御、降低和减少灾难对我们的伤害•公共场所的道德是公民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公民在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上所应遵循的规则,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共场所的道德覆盖了公民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范围,并且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密切相关。•树立基本的公共场所道德规范,培养人们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抓好市民公共行为的养成,要对公民进行应知应会应做的基本知识、基本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还需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公民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提出的公共场所的道德要求逐项落到实处。•提高公民在公共场所道德方面的现代化水平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也将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个学做文明人,注重社会公德,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时代,将会早日到来。生态环境道德•高度发达的物质进步和人类至上理念,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气候变暖、水和耕地等资源减少、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和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大气和水体污染等等,整个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约束。
本文标题:培训讲座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