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发布时间:2010-06-0309:52:37作者:侯向阳当前,我国草原建设和草原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促进草原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矛盾中,探寻解决草原退化困境难题的出路和途径,把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关系我国草原区的经济和生活、食物安全、边疆和谐稳定的重要研究和实践命题。本文旨在分析退化草原面临的困境、当前采取的主要解困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在把握区域特色、因地制宜、科学分区、优化模式的原则下,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促使退化草原解脱困境的有效途径。1草原退化困境及解困措施分析1.1草原变迁与退化困境我国草原总面积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兼备生态、经济等多重功能,既是我国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又是农牧民发展畜牧业增收致富的基本生产资料,对我国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洪绂曾,2005)。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草原由自我封闭、自我维持、自我调节、低效粗放的游牧经济系统,转变为开放的生态经济系统。随着家畜数量的大量增长(如锡林郭勒草原的家畜由50年代初的110万头只到2000年增长到1600万头只),农区人口的不断迁入,使较大范围的草原被开垦以至撂荒,天然草原可放牧面积不断受到挤压,草原退化问题造成困境。建国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从游牧方式经定居游牧发展到定居划区轮牧方式。60-70年代推行“以粮为纲”政策,大面积垦草种粮,造成大面积草原风蚀沙化。80年代推行牲畜承包责任制,90年代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固化了草原分户管理的经营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不断加强、畜牧业养殖数量的发展以及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滥垦、乱采滥挖等,使得草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草原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草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负担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成为我国21世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草原退化加剧草原环境的不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草原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张新时,2005)。20世纪末国家开始重视草原生态,实施了诸多的草原保护与植被重建工程、放牧家畜改良与管理工程等,在局部区域取得一定效果,但生态工程建设与农牧民利益及区域发展如何协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经济,破坏了生态;保护生态,影响了农牧民利益,也限制了区域发展,使得草原发展陷入两难困境。据统计,内蒙古草原年均退化1.67万平方公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32亿元。若按30年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50年总产值的1.42倍(张新时,2005)。青海省7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并呈整体退化趋势,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占总草场面积21%,生态资产损失量达43.82×107美元,占全国总价值损失量的13.16%。西藏草原总面积为12.3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9.9亿亩,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已经达到6.5亿亩,超过草原总面积的50%,其中,重度退化草原占总草原面积的23.1%,中度退化为32.3%,轻度退化44.6%。草原生态资产损失量达34.03×107美元,占全国总价值损失量的10.22%。新疆目前85%的天然草地处于退化之中,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已占到30%以上,草地生态日益恶化。草原生态资产损失量达33.62×107美元,占全国总价值损失量的10.10%(王瑞杰等,2007)。1.2草原解困措施及其优劣分析关于草原陷入退化困境的原因,认为是人为因素在严酷脆弱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旱和灾害频繁。人为因素方面主要归因于人口压力加剧过程中的经营方式和制度不合理、市场失灵以及政府监管失灵等。关于如何解决草原退化困境,从不同角度、针对草原“人-草-畜”系统的不同对象,采取的对策良方众多,但均有优缺点和局限性,而难以真正达成解困的目的。1.2.1针对天然草原饲草料不足特别是冬春季饲草料短缺采取的人工草地建设,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牧草,以高产草地减轻退化草地压力,满足家畜饲草料需要。措施包括建设人工饲草基地和建设自给型家庭饲料地。在条件适宜地区,优质、高产、稳定的饲草料生产,减轻了天然草地压力,改善了饲草营养,提高了冬春两季饲草储备能力,保障春季休牧实现,有利于草牧场的管理。但是受区域水资源限制,人工草地开发规模有限,须进行合理规划;大规模的人工草地建设,由于耗费土壤水分,造成土壤干化(魏永胜等,2004)。1.2.2针对天然草原家畜利用超载过牧,采取退牧、禁牧、休牧、轮牧、游牧、草畜平衡等措施,目的是使退化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自我修复。退牧是指在不适宜放牧利用的特殊地区进行永久性的禁牧。禁牧,是对草地实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一般是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或具有特殊利用方式(如割草场)的草场进行禁牧。休牧是指短期禁止放牧利用,是一种在一年内一定期间对草地施行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实行退牧、禁牧、休牧的依据是退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原理(草地资源的自我更新、受损草地的自我修复),缓减因放牧对植被产生的压力,改善植物生存环境,促进植物(恢复)生长。在退牧、禁牧、休牧项目实施区植被得以恢复,但增加放牧利用区的压力,退休牧区牧民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轮牧系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的简称,是经济有效利用草地的一种放牧方式,是按季节草场和放牧小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的一种放牧方式。游牧是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轮牧(游牧)的依据是可有计划地利用草场资源,且可保证每一块草场都有一定的间歇恢复时间,以避免过度放牧和减轻牲畜对草场的践踏和破坏,保证牲畜在整个放牧期内获得足够的牧草,以促进其正常发育和生长。但是在草场面积过小或草地生产力过低情况下,划区轮牧有可能导致草地严重破坏,而游牧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既不利于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牧民本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加之目前牧区人口过多,大面积游牧已无可能。草畜平衡是指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一定时间内,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获取的可利用饲草饲料总量与其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持动态平衡。其依据是生态系统平衡原理,以水定草,以草定畜,草畜平衡。难点在于,确定合理载畜量困难,监测管理成本高,而且牧民增收困难。1.2.3针对牧区人的管理措施包括生态移民、明晰产权、互助与规模经营等。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依据是基于保护生态和着力扶贫,在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减少牧区人口,减轻草地压力。在实施生态移民的工程区,草地得到一定的保护和恢复,但由于部分牧民难以适应移民后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移民增收困难,移民回迁现象存在,移民成本较高。明晰产权主要指草牧场“双权一制”管理,即草牧场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牧民通过签订承包合同获得草地使用权,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依据是产权理论,通过明晰产权,可以激发个人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依靠市场调节草地压力,以制度为根据研究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问题。存在问题是,社区内、社区间,代内和代际不平现象明显;部分牧民因土地面积小,或其他原因造成无法从事牧业生产,被迫失地;草地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牧民生产生活成本增加;承包不稳定,承包期限短,牧民对草地的保护和投入产生顾虑;传统游牧文明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冲击。互助与规模经济,指采用合作社、联户经营、参与式管理、牧业协会等多种形式,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获得规模效应。优势在于通过协作种植人工草地满足牲畜草料需求,保护草原,实行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鼓励草场在富户和贫困户之间流动,既保证贫困户收入,又避免草场超载。难点是长期的分散经营使牧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合作社的重要性,而且一般大户有分歧。1.2.4国家和政府为保护草原和发展草原地区经济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生态补偿、监管执法等措施。生态工程治理依据设计理论采用工程手段,使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工程实施区,工程得当,效果良好;工程适当,事半功倍;但如工程治理不到位或不科学,不但花费了大量资金,则可能造成较大的生态破坏。生态补偿系以保护和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依据是经济外部性理论原理。采取措施是工程性补偿、利用性补偿、鼓励性补偿等。效果是有助于提高牧民的转移性收入,劣势是生态补偿过于依靠政府,市场补偿缺位。监管执法是依法对草原进行监督管理。依据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已初步健全了专门执法的监理队伍,初步建立了违法必纠的执法机制,初步完善了有法可依的执法基础,初步形成草原执法的保障体系。但是法律不完善、队伍不健全,执法寻租等现象依然存在。1.3生态经济产业导向是可持久的草原解困良策众多的解困良策为何不能有效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问题?答案或者是不能对症下药,或者是引导性不强,可持续性较差。事实上,草原是兼具生态和生产等功能的多功能资源,但同时也是有限资源,解决退化草原问题必须从生态和生产相结合的角度着手,才具有可持续性和长久有效性。单纯强调或偏颇某一方面,都不能达到持续改善草原状况的目的。发展草原生态经济(畜牧业),是同时考虑生态和生产的草原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良策。其理论基础包括:1.3.1生态产品的供需均衡理论生态畜牧产品是消费者的主要需求之一。制约消费者对生态畜牧产品需求的因素包括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收入水平、生态畜牧产品的价格和相关商品的价格。随着居民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具有高端产品特性的生态畜牧产品的需求关系,与一般畜产品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说存在较大的偏好差异。目前生态畜牧产品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而且多数供给的生态畜牧产品还是替代产品,远非真正的生态产品,因此以草原的生态优势为基础的生态畜牧产品将长期供给小于需求,这也正是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空间和契机。1.3.2环境经济外部性内在化理论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环境的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效应,使得对草原的正外部效应和副外部效应不能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有效制约和调控。但发展生态经济产业,提升生态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控制适宜载畜量,控制畜牧业生产的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以补偿补贴的形式使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与环境质量及产品质量紧密结合,是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的有效途径。1.3.3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产品质量升级型经济增长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中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产品数量的持续增加,而且表现为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胡希曼等,2009)。在草原资源退化萎缩的状况下,靠家畜数量增长的方式难以维持经济的增长和生态的改善,但按照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建立的产品质量升级增长模型,激励质量差异化的畜产品的生产,可使草原畜牧业获得新增长的机会。2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概念、趋势、意义及要素2.1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和趋势生态畜牧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种协调共生,物质高效循环,能量有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经营,规范化生产,无害化利用,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畜牧业是与生态农业平行的生态产业概念。也是生态农业体系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实现植物生产层与动物生产层紧密相链接,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草原生态产业的多重效益和服务价值。生态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针对“石油农业”的弊端而发展的,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国在保持传统农业特色的同时,重视发展生态农业,20世纪70年代以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为主;80
本文标题: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