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发展环首都经济圈亟待破解的三大难题
1发展环首都经济圈亟待破解的三大难题赛迪顾问区县经济研究中心黄磊自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即“13县1圈4区6基地”的战略以来,“环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便迅速成为京津冀区域内各级政府、学界以及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民建中央关于“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提案,更是将新一轮的环渤海区域规划推上舆论浪尖。回顾过往的北京卫星城规划与京津冀一体化设想的经验教训,要实现环首都经济圈的打造并不只是纸上规划宏伟蓝图那么简单,在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区域协调主体等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仍有待相关各方着力破解:一是环首都经济圈如何摆脱北京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固有模式影响。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在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这应该也是最早的“环首都经济圈”布局设想。但事实上,近三十年来北京也为此出台过不少关于发展卫星城与周边经济圈(带)的规划与政策意见,但是卫星城建设存在的“分而不散”状况只是形成了类似通州区变成“睡城”般的畸形布局,而逐渐演化成弊病重重的“摊大饼”模式。此次“环首都经济圈”设2想的提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由于近年来顺义、通州、大兴、房山等北京郊区县资源环境开始紧张,河北省主动请缨的又一轮“摊大饼”之举。北京城市结构“摊大饼”问题的根源在于首都行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诸多资源的过度集中,河北省提出的各项对接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首都经济圈内外城乡差距的平台不对称问题,但是环首都经济圈本质上依旧是以北京为核心展开周边城市化建设,对于如何有效分散北京过度拥挤的资源集聚可能需要更多国家层面的决策与协调。二是环首都经济圈如何集中有限资源确立发展重点的问题。以京津为核心的华北地区水、电、气等资源长期严重匮乏,当前的产业承载能力已经到达历史的峰值点,更进一步地以北京或是以京津为核心引聚产业发展的路径只会在资源配置愈发紧张与扭曲中越走越艰难,全面推进环首都十四个县市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将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北京与环首都经济圈各县市区的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将开始转向以结构优化与资源重新配置为重点的路径。环首都经济圈应考虑集中建设一到两个次级中心,以弥补从北京的国际大都市直接过渡到环首都三四线以下城镇的等级落差,并通过有主次地定位经济圈内各行政区发展重点,实现产业合理布局与功能区互补,避免十多个县市区大上快上新兴产业,形成产业与项目的大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并错失发展良机。三是确立区域发展协调主体的问题。“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提3出已经有许多年,但目前的现实则是河北与京津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京津冀一体化从来就不是河北不主动对接京津,而常常是京津时常不带着河北一起玩的问题。长久以来,北京形成的大都市“黑洞效应”,导致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的人才大量流入北京,致使流出地出现人才瓶颈而发展受制约。同时由于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因素,国家对首都水资源、清洁空气等因素的要求,也使得河北临近北京的城市在产业选择上受限颇大,经济发展阻力重重。因此不管是环首都经济圈,还是京津冀一体化,都不应仍只是河北的一厢情愿。当前的区域发展急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主体,从资源配置、产业互补,到促进跨行政等级的区域对话协调等方面,将有益于环首都经济圈乃至京津冀经济圈的提质发展。
本文标题:发展环首都经济圈亟待破解的三大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