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发热待查护理发热待查是指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超过38.5度,经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一、护理措施(一)因发热待查患者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在心里和经济上有很大的负担,与患者与心理疏导,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二)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三)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四)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五)对患者行宣教,发热时及寒战时及时抽取血培养。(六)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七)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八)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上。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九)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十)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十一)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十二)健康指导,定时监测体温,对自己的发热规律进行评估及记录,发热的情况下使用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二、主要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感染致病菌有关。(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慢性发热有关。第三节流行性感冒护理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老年、幼儿或原有较重基础疾病与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易发生流感病毒肺炎,病程可自限。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性变异引起流感反复流行。按呼吸道隔离。隔离期限:退热后两日。一、护理措施(一)高热护理:发热期间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流食或半流食,如果入食过少,应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并帮助做好心理护理。(二)监测体温,高于39℃要给予头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退热剂。San监测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有胸闷,咳嗽,气急发绀等肺炎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四)病室注意通风,定时进行空气消毒保持适当温度及湿度,避免受凉。(五)本病预防主要做好病人的隔离及治疗,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及疫苗的应用。(六)高危病人观察有无流感病毒肺炎或继发细菌性肺炎表现。(七)健康指导:(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2)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3)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4)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5)正确和适时接种流感疫苗。(6)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二、主要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二)气体交换受损:与流感病毒肺炎或继发细菌性肺炎表现有关。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护理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有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一、护理措施(一)采取虫媒隔离,室内彻底灭蚊、降温设备,应保持室内安静并定期进行消毒。(二)患者卧床休息至恢复期,协助做好生活护理,狂躁不安者加床栏,用约束带固定肢体,防止发生意外。(三)初期给予流质饮食,待体温稍退进入恢复期后,逐渐增加营养。昏迷及吞咽障碍者给予鼻饲饮食。(四)乙脑患者高热属中枢性高热,因此,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法,将体温控制在38℃以下,降温时要防冻伤,每2小时测体温1次,将室温控制在25~27℃,可床下放置冰块、使用空调等。(五)惊厥处理:观察惊厥征兆,及早采取措施,患者静卧,头偏向一侧,松开领口、裤带,取下义齿、眼镜,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患者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唇。如有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应立即应舌钳拉出。脑水肿或脑疝引起的惊厥以脱水、给氧为主,高热引起的惊厥应快速降温,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引起的惊厥应及时吸痰给氧,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惊厥给予镇静剂。(六)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吸痰、翻身拍背等方法协助排痰,痰液粘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七)重症病例常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增高、瞳孔不等大。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汇报医师处理。(八)保持排便通畅,防止肠内毒素积存,刺激脑细胞产生毒性反应,加重脑损伤。(九)恢复期患者,帮助其进行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康复。(十)健康指导(1)对适龄儿童在每年乙脑流行开始前1~2月进行乙脑疫苗的接种。(2)做好灭蚊,防蚊工作。(3)采取提高易感染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二、主要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及神经系统炎症有关。(二)潜在并发症: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障碍。(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昏迷不能进食有关。第五节麻疹护理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一、护理措施(一)呼吸道隔离至出诊后5日,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诊后10日。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二)良好的休息环境患者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病室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空气新鲜湿润,每日通风3~4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注意保暖,避免凉风直吹患者。常用温热水擦浴,及时更衣,保持皮肤清洁。(三)进食与饮水提供清淡,富有营养的饮食,要多饮水,以利于体内毒素排出,增加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降温和出疹。(四)发热的护理出疹前期和出疹期体温升高,一般不予以降温,否则可因体温下降,而使出疹困难,对烦躁不安或有高热抽搐史的婴幼儿,可给予异丙秦等镇静药。体温超过40℃,酌情应用小剂量退热药使高热稍降,以防止抽搐。(五)口、鼻、眼的护理口腔用淡盐水漱口、清洗,口腔黏膜表面有真菌感染者,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局部可涂抹制真菌粉剂。麻疹患者鼻分泌物多,应及时清除,以免分泌物积存,形成鼻痂堵塞鼻腔,切忌用指甲强行抠除鼻痂,以免损伤黏膜造成出血或感染,眼睛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温开水清洗。角膜炎、角膜溃疡及结膜炎较重者,于清洁后交替涂抗生素药液、药膏,每日4~6次。(六)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皮疹的变化。并发喉炎、肺炎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保持安静。(七)健康指导(1)按时预防接种麻疹疫苗.(2)麻疹发病的季节,不到患儿聚集的地方停留。(3)居住的房间每日通风,被褥等经常暴晒,室内空气清新,注意眼,耳,口鼻卫生,注意手卫生。(4)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二、主要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二)潜在并发症:肺炎,与继发感染有关。(三)心功能不全:与心肌炎有关。(四)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麻疹粘膜斑有关。(五)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厌食,消耗过多有关。第六节伤寒护理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夏秋季。伤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菌随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或其它生活用品,再经口食入而传播,不良的卫生习惯是感染和传播的重要因素。病人或伤寒、副伤寒的带菌者是传染源。临床表现以持续性高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一、护理措施(一)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消化道隔离。患者用物,居室环境及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隔离期限为患者体温正常后,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讲解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以取得合作。(二)伤寒者应忌食多渣、多纤维食物,忌食过硬难消化的事物,忌食过饱,少食用产气多的甜食和乳品。患者宜进食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并应控制每次食量,宜少食多餐。(三)便秘者禁用泻药及高压灌肠,腹胀不宜用新斯的明,宜用肛管排气,松节油腹部热敷,但应注意不要烫伤。(四)高热时不宜用退热发汗药,体温持续39.5℃以上,可适当用温水,酒精擦浴或头部冰敷。(五)严密观察肠出血、肠穿孔。在病程第2~4周,应密切观察监测生命体证,及早识别肠道并发症的征象,如血压下降、脉搏增快、便血、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六)患者随意活动和过度用力,易诱发肠出血、肠穿孔。患者必须卧床休息至病程第5周,才能逐渐下地活动。做好生活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意识障碍者应注意安全,防止摔伤及其他意外的发生。(七)健康指导指导患者严格按照饮食要求进食。二、主要护理问题(一)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二)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有关。(三)便秘:与长期卧床,无渣饮食有关。(四)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与溃疡有关。
本文标题:发热待查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7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