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正文: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1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指导老师:******(*****)摘要:乡村旅游开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的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往往集中在资源等级很高或是交通极为便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本文着重研究以乡村旅游开发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有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很便捷”地区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布局。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宁波市八个乡镇:河姆渡、鄞州、东钱湖、奉化、溪口、四明山、慈城、骆驼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实证研究。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乡村旅游;开发Theempiricalstudies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basedonAHP****Director:********(college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ZhejiangNormalUniversity)Abstract:Ruraltourismdevelopmenthasparticularimportantsignificanceintheprocessofbuildingnewcountryside.Therearesomanylimitationsinpresentruraltourismdevelopment,oftenconcentratingintheareaswhichhavehighlevelresources,veryconvenienttrafficanddevelopedeconomy.Thisarticlefocusesonresearchtoprioritydevelopruraltourismattheplaceswhichhaveresources,lowlevelofeconomyandunconvenienttrafficasthegoalofbuildingnewcountrysidebydevelopingruraltourism,anddorealresearchineighttownsofNingbo,Hemudu,Yinzhou,Dongqianhu,Fenghua,Xikou,Simingshan,Cicheng,LuotuobyusingAHP(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Keywords:AHP;ruraltourism;development前言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1],在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但其大规模的开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我国乡村旅游尽管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到1988年,国家旅游句推出“98华夏城乡游”(旨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并出现了多种开发形式的乡村旅游,如森林公园、度假区、野营地、正文: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2观光购物农园、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2006年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被认可的概念,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乡村性”、“原生性”、“参与性”、“生态性”、“文化性”、“永久性居民”是乡村旅游最根本的几大特征;围绕乡村、乡民、乡风所展开的旅游吸引力研究,是乡村旅游研究的根本内涵。代表性观点有:“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2];“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3]。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Brohman,1996)[4]。在国内,何景明(2002)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对乡村旅游概念不同界定和理解的客观原因,对乡村旅游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5];熊凯(1999)将“意象”的概念引入到乡村旅游,分析了乡村意象的丰富内涵[6]。但总体上看,理论界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提法也多种多样,如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业观光、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乡村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等。虽然这些概念不完全一致,但它们基本上都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这种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而不是发生于城市中修建的“主题公园”(如民俗风情园等);第二,它们都是以乡村的自然性作为旅游吸引物,这就排除了那些高科技农业园区观光等内容。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是指发生于乡村地区,以乡村的自然性(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7]。由于对乡村旅游概念和范围界定的不确定,也就导致了乡村旅游分类上的分歧。比如,对“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关系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有的则认为不宜将农业旅游纳入乡村旅游的范围,有的研究者甚至反过来认为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的一种类型。同时,即使对概念有相似的理解,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也使乡村旅游的分类各不相同。卢云亭等(1995)将观光农业从结构上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从功能上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类[8];王仁强等(1999)将旅游观光农业分为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科技农园、森林旅游、民俗旅游、民俗农庄等8类[9];谢花林等(2002)将乡村旅游划分为观光型、民俗型和正文: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3休闲型[10];黄郁成等(2003)则将乡村旅游分为古村落旅游和现代农业旅游两大类[11]。这种分类标准的不确定,直接影响乡村旅游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对区域的旅游市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基础上确立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方向,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内理论界不少学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如,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地区农村旅游业成长的三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先导模式、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伴生模式和旅游资源附属型——旅游后继模式,并对邵阳市西部三个县级行政区的旅游业成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12];章锦河等(2001)分析了安徽黔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征、聚集景观、市场感应等,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13]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考虑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状况和农民创业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研究以乡村旅游开发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有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很便捷”地区优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空间布局模式。一、乡村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14]1.科学性原则:这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乡村旅游开发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法是否科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特征性:指标应反映评估对象的特征。②准确一致性:指标的概念要正确,含义要清晰,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主观判断,对难以量化的评估因素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设置指标。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应协调统一,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应合理。②完备性:指标体系应围绕评估目的,全面反映评估对象,不能遗漏重要方面或有所偏颇。否则评估结果就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被评估对象。2.实用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应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指标体系应符合国家政策,应适应于指标使用者对指标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判断能力,适应与信息基础。乡村旅游开发评价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指标体系的实用性是确保评估活动实施效果的重要基础。3.动态性原则:区域发展具有时变性,因此应注意选择能够灵敏反映区域经济、潜在旅游资源、交通便利程度等变化趋势的指标,以便较好地估测做出决策。4.目的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对评估对象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的客观描述,应为评估活动目的服务,针对评估任务的要求,指标体系应能够支撑更高正文: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4层次的评估准则,为评估结构的判定提供依据。目的性原则是建立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本,衡量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是否满足评估目的。(二)乡村旅游开发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宁波旅游资源类型非常的丰富,据调查,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并且各种类型的资源分布均匀,有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宁波都市农业园区这样的高科技园区,有大桥生态农庄、天宫庄园、四季山庄等这样高品位的休闲农庄,更有象滕头村这样的全球知名的生态村落,适宜开发乡村旅游的资源总体质量好,品位高。但是,目前存在着有资源就开发、旅游开发简单重复的局限性,同时,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往往是资源等级很高或是交通极为便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基于此本文对影响乡村旅游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与合理综合的基础上,构建如图1的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乡村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大类12小类,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乡村旅游开发评价的基础。图1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的准则目标和属性二、乡村旅游开发评价方法研究(一)建立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权重确定是多准则决策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权重与变量值是影响评价结果合理性的两大因素。在单项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权重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评价结论的变化。在进行乡村旅游业开发的优先比较时,有些指标占有重要地位,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大一些,其权重也要大一些;而有些指标影响小一些,那么其权重也就小一些。要通过这些指标决定布局乡村旅游业的优先顺序,就必须借助数学工具来解决。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准则目标(A)准则属性(B)指标层(C)有资源条件,但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乡镇率先开发乡村旅游(G)资源条件(R)观赏价值(R1)科学价值(R2)文化价值(R3)经济条件(E)人均生产总值(E1)农民人均纯收入(E2)人均消费水平(E3)交通条件(T)安全可靠性(T1)交通便捷性(T2)行驶相关费用(T3)农民创业环境建设(F)农民创业意识(F1)农村基础设施(F2)农民文化程度(F3)正文: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5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依照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隶属关系,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15]。层次分析法按1—9标度来构造下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本文首先介绍进行准则分析时选择标度1—9的原理:(1)人们在估计事物的区别性时,常常用5种判断来表示,即相等、较强、强、很强、绝对强。当需要更高精度时,还可以在相邻判断之间作出比较。这样总共有9个数字,具有连贯性,可在实践中运用。(2)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同时比较若干个对象时,能够区别差异的极限为72个对象,这样它们之间的差异正好可以9个数字表示。(3)Satty还将1—9的标度方法同另外的26种标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9标度方法能较好的将思维判断数量化。因此,1—9标度是可行的,如
本文标题:基于AHP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8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