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变态心理学概述,区别
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流行病学调查:精神障碍群体占人群总体13.47%•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1】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不全是异常;2】经过治疗,心理的异常能够改善或完全纠正;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永远并存•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又称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科学。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1.2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的早期关注•关键词:•西方科学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公元5-17世纪,欧洲的中世纪期间,心理异常现象被认为是魔鬼附身。•文艺复兴后随着自然科学发展,人们再一次把心理异常现象与大脑功能联系起来。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的发展BrocaPastear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学派(二)行为主义(三)存在人本主义学派(一)精神分析学派2弗洛伊德关于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弗洛伊德的推演判断力比多--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期、肛门欲期、性器期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防御机制1、力比多--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对人的一个基本看法:能量系统•人受本能驱动1、生的本能:2、死的本能:2、力比多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期、肛门欲期、性器期性的理论——以情欲投射为标准1、性本能冲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科学文化都极端重要。所有人类高尚的精神文化活动都看成是性冲动的替代和升华。2、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利比多,主要指性本能的能量3、动欲区性心理期•弗洛伊德确信个体在5岁以前已经经历了这一生里人格发展最关键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里,本我的冲动集中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及与这些部位有关的活动上。•口唇期:快感集中于唇。依赖和可靠性•肛门期:控制和整洁有关3•生殖器期:快感集中于生殖器官。焦虑与对父母的性感觉有关•潜伏期:性欲减退,注意力转移到才能和技巧的发展•生殖期:焦虑与成人性兴趣的成熟有关3、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心理部分。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能从无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无意识:一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它们为传统习俗、伦理、宗教、法律所不容,被压抑到意识阈限以下,是人的意识无法感知的心理部分。精神分析的目的: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对它进行考察。4、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本我是储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弥漫、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不含理性、道德和现实成分,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求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自我:自我实现的本我,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宣泄。超我------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也称理想自我。超我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是一定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内化的结果。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准则”监督自我的行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生物本能我,心理社会我,和道德理想我。★自我得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一仆三主”。★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三者发生冲突,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5、防御机制4自我同时服侍着3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自我感到自己在3个方面被包围了,收到3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调解冲突,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①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任何阶段若出现了问题,冲突没有解决好,都会阻碍人格的发展或使发展停滞,称为固着,并对人格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③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非理性冲破防线---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如果冲不破防御,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隐藏到潜意识之中,以扭曲的形式变相表达自己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口误或失误行为等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开辟了无意识心理学的新研究领域•创立了心理治疗的新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理论或许是迄今最全面的,对某些人来说最满意的人类行为理论。(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早期代表是俄国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后来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该理论强调环境或情况决定人的行为。•核心原则: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只关注环境中的奖励和惩罚对行为的形成和维持的作用。•可以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来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所受的奖罚来学习。巴甫洛夫的观点:•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原因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一般技术路线:动物实验结果—--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与动物5实验结果相比较行为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由于行为主义认为所有的行为(包括正常、健康的行为与异常、变态的行为)是学习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到巩固。所以,在咨询中就可通过对个体再训练的方法(再教育或重建条件反射,即教授个体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适宜反应),以及在某些方面改变个体环境的方法把不正常的行为变为正常。(三)存在人本主义学派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所有人都力求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遵照他人的期望和价值观的社会压力,以及存在焦虑使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焦虑•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存在”——个体的人欲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责任”——不得不服从作为社会人的那种责任•在人的一生中存在与责任并存时会产生对立,因对立而导致的焦虑便是“存在焦虑”(基本焦虑)6本书作者对这一理论的评价•认为它是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哲学的副本;•人的一切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自我”。•因为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实现自我。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别一、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1、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任何环境中能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能正常运行;3、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环境条件。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区分(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困(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扰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对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如下:从统计学角度----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智力:IQ70为智力缺损;IQ130为极超常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对某一文化习俗(常模)的偏离(分离)。7··一种文化中是正常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属于不正常行为(文化相对论)··随时代的变化而出现一定的变化:如同性恋社会学角度---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犯罪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相同: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政治、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测··相异:前者有明确的动机后者动机不明或没有任何理由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断标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1、医学标准(1)把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看待;(2)心理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的原因为脑功能失调;(3)把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如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优点: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缺陷:①智力超常②不是所有的都是正态分布,•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只是相对的,不是普遍使用的。3、内省经验标准。(1)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2)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判断具有很大主观性,标准因人而异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如果观察者接受同一种专业训练,对同一行为,也能形成大致相近的看法,甚至对许多心理障碍仍可取得共识4、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被认为有心理障碍。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8郭念锋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条原则依据:(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科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活动特点:形式或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一致•幻觉•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正常:遇到高兴的事(认知),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手舞足蹈(意志行为)•异常:愉快的事(知),愉快的心情(情),痛苦的表情及行为等•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人格的稳定性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一个标准–无明显原因的出现•吝啬的人变得大方甚至挥金如土(躁狂?)•热情好客者变得冷淡(抑郁?分裂?)•且在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它发生改变的原因如何识别心理异常?3比and3看
本文标题:变态心理学概述,区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9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