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古典文学简答题及答案
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第1页共27页关于问答题目的说明:◇除了一些知识性问题外,某些问答题本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答案。有些问题是属于见仁见智的,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所以这里提供的答案一般只作为参考。◇画★号的是需要重点掌握的。重点程度依据★号多少而定。最重要的三个★★★号。第一编先秦文学1.简谈什么是神话及神话的起源。参考本课件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2.简谈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特点:A.丰富、短小,故事性不强。B.神话样态比较零乱,往往是对同一个神的事迹有几种相抵牾矛盾的不同说法。C.神之间跨越区域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形成一个以具有独尊地位的主神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D.神的形象比较原始,多呈人兽同体的半人半兽状。神在伦理道德上比较“严谨”,思想感情亦超凡脱俗,世俗色彩比较淡薄。神话特点成因:一是与文字繁难有关。中国古代文字繁难,因此神话未能被及时地记录下来并进行系统地整理,这是中国古代神话零散矛盾体系化程度不强的一个原因。二是与神话的历史化、政治化有关。3.谈谈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代的影响。A.中国没有产生古希腊那样的体系神话,因而就没有能够形成古希腊那样的规模宏大情节丰富曲折的民族史诗;没有这样的民族史诗,就使完全意义上的叙事文学先天养料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时代的晚来与此有一定关系。B.中国神话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政治意识,预示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将呈现史传文学极度发达和文学强烈关注现实伦理政治的民族特征──中国古代出现了《左传》、《史记》之类的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巨著,并且在文学独立后历史题材仍一直在各体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直至今天,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仍上演不衰;“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也是贯穿于孔子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礼记·乐记》、《毛诗序》、白居易诗歌理论之中,关注社会人生的诗也始终高踞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位置。C.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许多作家作品都曾从古代神话中汲取素材,借以表述自己某方面情感。如屈原、陶渊明、李白乃至于现代的鲁迅等,就是如此。4.《诗经》是怎样被编订成书的?★一般认为,一是采集来的。班固《汉书》等典籍有天子为“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考察政治好坏)而进行采诗的记载。《诗经》中的民间歌曲,主要都应是采来的。另一来源是献上来的。《国语》中有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的记录,即臣子用诗表示对时政意见,作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第2页共27页为君主行政的参考。《诗经》中的一些“雅”诗,当是朝中公卿列士献的。采诗、献诗之外,《诗经》中的一些“颂”诗则可能是出自巫史对古祭歌的加工改造。另有孔子删诗说。其说出于《史记》。但人们一般不相信,常用的证据就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时,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乐曲顺序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同,说明当时《诗经》已有了定本,而那年孔子才八岁。另据《左传》、《国语》记载,春秋人在孔子之前就已在政治生活中赋诗、引诗了,赋诗、引诗中所用之诗,又大多是今本《诗经》中诗,这说明孔子之前就已有了《诗》的通行定本。5.简谈《诗经》的分类及各类内容。★参考本课件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6.分析《诗经》的成就及影响。★★★成就:1.反映社会生活极其广阔。如国家兴衰的原因,民风民俗,上层贵族的精神面貌,低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等。2.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即铺叙;比,即比喻;兴,是“触景生情”的“景”。3.重章叠句,尤其是《国风》的民歌较多运用,有纯粹的重复歌唱和有意义歌唱两种。4.语言丰富、准确、生动,常用双声、叠韵、叠字词来增强诗的生动性和音乐美。5.四言为主,隔句用韵,但有变化。6.其他如鲜明的映衬、夸张、对比等。(各点均需要适当举例)影响:《诗经》影响巨大,是中国古代讽谕现实的诗歌传统的源头。其中民歌和二雅中的政治讽谕诗对引导后世文人关心国计民生、揭露社会黑暗起了积极作用,以至于“风雅”“比兴”成为后代进步文人反对脱离现实诗风的标准。《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比手法为后人所继承,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比兴理论也对中国古典诗歌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的民族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诗经》中一些作品、词语,已经化为至今仍常用的典故或成语,如“投桃报李”、“惩前毖后”、“秋水伊人”(秦风·蒹葭)、“高高在上”等。《诗经》影响的消极方面主要是经学家围绕《诗经》作了大量诠释,有些诠释把诗与政治教化强行联系起来,如《毛诗》对一些诗的解释及《诗大序》的某些理论等,把诗当成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时日。唐代白居易新乐府理论中暴露出来的忽视诗歌艺术性的缺陷也与其有一定关系。7.阅读下面的诗,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①翻译划线的句子。②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③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两句与下文是什么关系?④这首诗三章换了三个人名,表现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经·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麦矣?沬之外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第3页共27页1.翻译:在哪里采唐呀?在沬地的乡间哪。你思念着谁呀?我思念着那姜家漂亮的长女呀。她在桑树林中等着我,邀请我到楼上去,送我到淇水之上呀。2.这是一首歌咏男女青年幽会期蜜约的爱情诗。3.三章每章的开头是起兴,写诗人边劳作,边想象将与情人在桑中会面的情形,兴之所至,随口唱出。4.诗中男主人公思念的人三章换了三个:孟姜、孟弋、孟庸。而实际上他所思念的是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出身贵族,排行老大,长得很美(孟、弋、庸都是贵族的姓)。反复歌唱是作者抒情的需要,而一味的反复又很单调,为了避免单调而对诗韵有所更换,人名姓的更换只不过是换韵的需要而已。表现了民歌常用的重章叠句手法。8.阅读下面的诗,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①参照注释,翻译划线的句子。②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③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郑国什么样的婚恋文化特点?诗经·郑风·溱洧【1】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2】。女曰:“观乎?”士曰:“既且【3】。”“且往观乎【4】?洧之外,洵訏且乐。【5】”维士与女【6】,伊其相谑【7】,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注释】【1】溱洧:流经郑国的两条河流名。郑国的风俗,每年的三月上旬的巳日(一般是三月初三)人们都到洧水岸边采兰,祓除不祥,这首诗就是写上巳之日发生的一段趣事。【2】秉:持,拿着。【3】既:已经。且:通“徂(cú)”,去,往。【4】且:姑且,再。【5】洵:实在,真的。訏(xū):大,广阔。乐:好玩,开心。【6】维:语助词,无实义。【7】伊:语助词,没有意义。1.翻译:溱水与洧水水流正当弥漫的时候,小伙子和姑娘手中拿着兰草。姑娘说:“我们去看看吧?”小伙子说:“我已经去过了。”(姑娘说)“再去看看吧,洧水之外,场面确实很大而且很好玩呢。”小伙子和姑娘开着玩笑,赠送给对方芍药表达爱慕之情。2.写一对青年男女在洧水岸边春游的欢乐情景。3.反映了春秋时期郑国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恋爱的婚恋文化特点。9.先秦主要都有哪些历史散文?试述它们各自的体例、作者、成书年代。★《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据说由孔子撰辑为一百篇,恐不可信。《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史。据说是孔子修订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第4页共27页《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密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27年(前468年)。据说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编撰的。《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以记言为主。记事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公元前1000年——约公元前440年)。记录了周王朝以及鲁、齐、晋、郑、楚、吴、越等主要诸侯国五百多年的部分史实。司马迁说是左丘明编撰,不可信。可能是战国初期熟悉并能搜集到各主要诸侯国史料的人。《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书。“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共记录了东周、西周,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整理宫廷藏书,得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10.简谈《国语》的文学成就。参考本课件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11.谈谈《左传》的文学成就。★★一是史诗性的内在文体形态和表现手法;二是战争描写十分出色;三是行人辞令委婉含蓄、优美动人。一是内在文体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史诗性。内在文体形态:A、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a.“随举一事”独立成篇,撰为一传。如《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字领起对往事的回忆,把前此若干年的有关事件情节化地连贯起来,构成一篇独立文章。有超前记事(常与追记并用),即为了强调故事的完整、人物形象的鲜明、或因果关系的明显,而将未来发生的事提前叙述。如《成公十一年》声伯妹嫁郤氏。郤氏被灭后又回到原夫家。所谓郤氏被灭是成公十七年的事,提前六年记了该事。b.“分年散见”、“隔传相接”。其特点是一人的生平事迹被编年体例分成若干碎块,剔除与其无关者,合之亦为首尾完整故事。如“鲁阳虎之乱”分记于《定公五年》至《定公九年》的五年之中;“卫孙、宁废立”散见于《成公七年》至《襄公二十八年》三十多年之中等。B.记事为中心的故事体。《左传》全书含有上百个故事,有时大故事中套小故事。这些故事或以人为线索,或以事为主干,大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以此形成一部春秋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学长卷。如“齐崔杼弑其君”。表现手法的史诗性:将今天看来是小说的写法如对话、动作、无关历史宏旨的细节统统纳入其中,故而颇似小说,异常生动。如《昭公元年》记载的一次诸侯大会盟,围绕着楚令尹公子围的服饰仪仗人们的议论。二是战争描写十分出色。写战争必首先交代双方写道义上的胜负原因,战略战术,君臣关系,以至于一些内部斗争的细节,胜败的必然结果水到渠成地得出。很好地阐述了道德军定胜负的基本军事思想。三是行人辞令委婉含蓄、优美动人(例)。12.简谈《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参考本课件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13.先秦主要都有哪些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著名者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分别反映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古典文学(上)简答题及答案第5页共27页14.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一些短小的语录,有时也能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论语》中有大量格言警句式的语录,言约义丰,含蓄隽永,表现了孔子高尚的人格。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15.简述《孟子》的散文特点。《孟子》散文观点鲜明,气盛辞壮,气势磅礴,铺张扬厉,充满了阳刚之美。善于设置论题,用“话逼话,话赶话”方式,逻辑性强的推理,引导论敌入圈套,然后置论敌于死地。善用生动的寓言作类推前提说明道理。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讽刺梁惠王的对治理国家的自以为是等。16.简谈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庄子思想大体如下:①在政治上,庄子反对儒家的“礼乐”、“仁义”;反对人为,主张顺应自然,回归上古混沌未开的“至德”之世。②在人生态度上,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对现实的彻底超脱;而在现实中,他又安命守分,随俗从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追求无用之用。③认识论上是一个相对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事物的长短、大小、是非都是相对的,认为事物从不同的标准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片面夸大事物的相对性,抹杀事物的质的差别,把原本带有辨证因素的正确认识推向极端,导向了没有客观标准的不可知论:齐死生,等祸福,无是非,混醒梦。这种片面强调“万物一齐”的思想,包含着要求克服主观片面性的合理因素,“另一
本文标题:古典文学简答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2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