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结课论文题目永续发展、尊严活力——浅析台湾农业推广体系姓名邹蕾学号2016306120019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农业推广中国·武汉二零一五年十二月摘要(空一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从政治角度看,农业也是一个国家自强自立的基础。作为一种基础性的产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历年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农业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在传播科技创新成果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完善健全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中国的宝岛——台湾,其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小农经营形态,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土地规模狭小,人口稀少,因此台湾农业的发展面临的考验与挑战更加严峻。本文通过对战后台湾农业推广体系的浅析,清楚系统的了解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结构和特征,希望能够通过借鉴吸收台湾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做法及经验对完善和构建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开拓新的视角。关键词:台湾;农业技术推广;经验;体系一、战后台湾农业发展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农业发展整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农业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根据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将台湾农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恢复期(1945-1953)由于战争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湾的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39年至1945年的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负12.33%,因此恢复农业生产力、提供充足的粮食与稳定物价变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当局接管台湾后,仍然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1948年仅占台湾农户总户数11.7%的地主占有台湾耕地总数的56%,而占农户总数88.3%的农民,只占耕地总数的22.4%。随着国民党当局迁入台湾后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为缓和阶级矛盾,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台湾的经济恢复,1945年至1953年间台湾当局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此次改革分“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台湾当局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配套措施,如修复灌溉设施、推广良种、增施化肥、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等。自此,台湾经济迅速恢复,1945年至1952年农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2.93%,比战前高出三倍,农业生产达到战前最高水平。在此阶段,农业生产力完全得到恢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2.发展期(1954-1969)农业发展力的恢复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台湾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部门生产的农产品出口率占台湾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从粮食供应、劳动力和资金贮备方面,农业经济可以为整体经济提供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为促进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从1953年中期到1961年中期,台湾实行了第一个“四年经济计划”,计划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为发展目标。这一时期是农业经济发挥关键作用的时期,台湾当局一方面继续加强土地改革措施,积极推进粮食增产计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引进香蕉、凤梨、甘蔗等外销型经济作物,另一方面也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的促进增产的计划,如“综合性养猪计划”、“农牧综合发展计划”、发布“农业推广实施办法”等。同时,为加速农业部门的剩余资金快速转向非农业部门,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采取的是“低粮价政策”,并在1954年颁布“田赋征收实物条例”、“随赋收购稻谷办法”等法规。这一阶段,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以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台湾经济的起飞,经济结构在此阶段得到了转向。3.停滞期(1970-1983)由于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政策目标的导向,工商业在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发展呈现出停滞的态势。从1970年开始至1983年,十多年的时间里,台湾的农业发展情况惨淡,是台湾农业经济的重要转折点。为保证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粮食供应的需要,台湾当局一方面采取一系列加强农村建设的措施,出台了“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纲领“(1970)、”加速农村建设九大措施“(1972)、”农业发展条例(1970)“(1973)等一系列条例和政策,另一方面台湾当局的政策由促进农业生产转向加大对农民的补偿,相继实施如”稻米保证价格收购制度“(1974)、”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1979)、”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2)等一些制度方案。此外,从初期的洋芋、芦笋及番茄罐头食品加工的劳动力集约型生产转变成主要发展近海渔业及畜牧业等资本密集型的生产。4.调整期(1984-1990)台湾农业经过恢复期、发展期、停滞期,已经走到了发展的高峰,如何让台湾农业起死回生是台湾当局面临的重要难题。由于台湾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美国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稳定发展,要求降低农产品关税、开发市场,导致了台湾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削弱了台湾农产品的产销市场。鉴于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在1984年实施的《农产运销改进方案》就是用于提高农产品的产后服务,在1985年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颁布的《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全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奖励家庭农场共同合作经营。与此同时,大量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渔业、乳业),减少稻米和甘蔗的生产。这一时期,台湾当局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实现了台湾农业的再次发展。5.转型期(1991-至今)1990年,台湾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1995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竞争更加激烈,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适应发展浪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因此,在1991年台湾当局制定了《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从人力、土地、市场、技术、组织、渔业、福利和保育方面推动农业建设,更加强调“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1996年,制定《农业政策白皮书》,强调经济、科技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997年,实施”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这一阶段,农业从从早期以生产为主的经济功能,逐渐趋向提供开阔空间、绿色景观和维持生态环境等非经济性的贡献。根据以上对战后台湾农业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也走过了相当的一段历程,台湾当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不断弱化,最终将权利让位于市场。二、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台湾农业的发展是在突破传统农业基础上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台湾农业从战后的恢复破坏到目前的迅速发展和稳定,都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的贡献。从1952年期,台湾小法美国教育引导式的农业推广,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推广的创造、发展、升级阶段。1.教育引导式农业推广组织的创建时期(20世纪50至60年代)这一时期,促使农民普遍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确保农民增产就成为台湾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而农事推广的工作主要是日据时期遗留下来的经过改造的农复会来负责(成立于1948年,主要负责战后台湾农村复兴工作。)农复会积极协助台湾当局,扮演粮食增产的主力推手。从1952年开始,农复会开始学习美国经验,发展教育式的农技推广组织,建立了“四健会”、“农事研究班”、“家政改进班”。同时,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也积极配合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推广学术研究、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等。这一时期的农技推广层面由成年农民向农村青少年及妇女扩展,并且将推广、科研、教育三者紧密结合。2.现代农业推广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至80年代)本时期农业推广的重点由增加生产转向提高效益,由推广传统产品转向发展新兴产品,由推广生产技术转向指导合作营销,由局限于改善农家生活转向农产品促销。这一时期的农业推广通过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园艺、特种作物、畜禽、水产品生产,组织专业化共同经营组织、家政推广组织,参与引导消费,促使台湾农业由适应温饱、小康型需求加速转向富裕型需求。3.现代农业推广的升级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时期台湾当局进一步调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及区农业改良场的整体功能,以促进农技推广事业的逐步发展。1989年11月,农委会通过《农业推广法草案》,要求区改良场成立推广中心,农林厅聘用农业院校的推广教授作为区改良场的兼职人员。这一时期农技推广初步形成了以区改良场为推广中心,发挥调动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整合功能的推广体系。综上所述,经过台湾当局各方面农业政策调控,台湾农业的发展由低端走向高潮,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稳定时期,农渔会组织功能齐全,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加强,产品运销体系健全,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台湾农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的贡献。总之,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是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以及当时的需要而形成的。
本文标题: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