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台湾文化从特殊走向特殊台湾研究课程结课论文台湾文化从特殊走向特殊1台湾文化从特殊走向特殊内容摘要:台湾文化自古迄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两岸联系随岁月的变迁日益加强,留下来的历史遗迹、确凿的记载和美好的传说都证实了大陆移民和台湾土著民族共同开发宝岛的事实,更说明了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丽的一支。前仆后继、世世代代不断的移民在台湾的开发,使汉民族从明代中叶以后在台湾的文化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人口快速增长,移民的吃苦耐劳、冒险进取的精神促进了对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更给台湾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从孤岛般的独立存在,到与大陆有一定的通商,再到后来的大陆移民和殖民入侵等一系列的发展变迁,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变迁,特殊的精神支撑,也便造就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台湾文化,充满浓重的中国味道,却又有特殊的韵味。关键词:台湾文化;特殊;原汁原味;冲击台湾文化自古迄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两岸联系随岁月的变迁日益加强,留下来的历史遗迹、确凿的记载和美好的传说都证实了大陆移民和台湾土著民族共同开发宝岛的事实,更说明了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丽的一支。前仆后继、世世代代不断的移民在台湾的开发,使汉民族从明代中叶以后在台湾的文化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人口快速增长,移民的吃苦耐劳、冒险进取的精神促进了对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更给台湾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文化是历史的投影,从孤岛般的独立存在,到与大陆有一定的通商,再到后来的大陆移民和殖民入侵等一系列的发展变迁,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变迁,特殊的精神支撑,也便造就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台湾文化,充满浓重的中国味道,却又有特殊的韵味。一、原汁原味的台湾土著文化我国古代史籍中,战国和秦始皇时代称台湾为“岛夷”、“瀛洲”,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台湾为“东鲲”、“夷洲”1,唐宋以后称“流求”、“澎湖”,明万历年间才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这说明之前的台湾在一定意义上是独立存在的,这时候的台湾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板块。多元性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民族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台湾文化的第一块基石是由原住民奠定的。考古证据表明,早在距今1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台湾就出现过长滨、圆山、卑南、阿美等原始部族,他们的文化创造了台湾岛内的史前文明。然而,这些史前时期由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陆等地迁入的远古移民所形成的原始部落,散居在台湾岛内各地,彼此间很少联系,因此其文化也未得以充分发育,未能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风俗和宗教信仰等,缺乏能够凝聚各部族的核心文化。那时候的台湾更像是出于农耕时代的原始人类,在《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说琉求人分部落,各立头目,弓箭狩猎、刀耕火种,文身具饰,有尚人头骷髅、食人肉之风,还处于原始状态2。而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7世纪了,这就说明之前的台湾和大陆基本上没有联系,这也是形成近似原始文化的氛围的原因。当然,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是1沈莹《临海水土志》2《隋书.陈传》记载台湾文化从特殊走向特殊2不允许有这样野蛮的文化存在的,这样的文化只适合被永远的尘封在史册中。二、殖民统治带给台湾文化的冲击1624-1662年期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而且荷兰的统治一直是极不稳固的。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同胞进行残酷的盘剥,在文化教育上派遣基督教传教士向台湾人民灌输宗教思想,创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但这只能不断激起台湾人民的反荷斗争。1652年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台湾军民发动的起义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中近6000人壮烈牺牲,这次起义愈发坚定了台湾同胞收复国土的斗争决心。九年以后,台湾当地居民终于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台湾。由此看来,荷兰殖民统治的影响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再加上台湾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极力抵抗,所谓“荷西文化”对合湾文化的影响冲击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更谈不上是台湾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了。清政府统治中国后,在台湾各府县设教育行政机关——儒学,在各地设立官办的社学和官民义捐的义学两种初等教育设施,还建立官民合办的中等教育设施——书院37所;施行科举制度,选用官吏。在这个过程中,台湾不仅出现了富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历史和报告文学3,还创造出具有台湾特色的竹枝词。可见,清政府的统治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在清政府统治的这百十年中,台湾形成了具体的文化意识,更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但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百年灾难的序幕,台湾也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牺牲品,此后五十年,台湾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不仅在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上和大陆有了明显的区别,也在文化方面走上更加复杂的道路。在文化领域里,大多数台湾人民仍然保持中华文化,保持了强烈的中国意识。但是日本极力推行同化政策和“皇民化”政策,要“把所谓‘日本国民精神’渗透到岛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以确实达到内台如一的境地”4。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同化台湾思想,日本在台湾采取禁止使用汉文、代之以日文;封闭中国式寺庙,毁神像改“参拜”日本神社;改中国服装为日本和服;改中国姓名为日本姓名;禁止中国民间节日活动等等一系列措施,强制合湾人民接受日本文化。日本殖民者的政策,虽然摧毁不了传统的中华文化,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台湾同胞十分珍视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立精神,破坏了台胞世代相传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同时,“在少数台湾人的意识中留下了始终不能平复的伤痕”5,造成一种“被殖民心态”,不仅亲日媚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日本化”的倾向,甚至少数台籍知识分子“老是依据日本人的观点去看间题,去判定事物”6。简言之,在日本统治下,台湾居民产生了以下几种意识:认同于日本的“日本意识”;被遗弃、无力自救的“孤儿意识”;要求创造台湾独特文化、做台湾主人的“台湾意识”。即使是在今天,也能从部分台湾同胞身上看到日本统治思想的影子,可见,日治50年对台湾文化特殊性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戒严期”的台湾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必然会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1949年后的台湾走上的是一条与大陆截然不同的道路。大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继承传统,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过3江日升《台湾外记》4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82年5王晓波《走出台湾历史的阴影》1986年第302页6戴国辉《两个尺码与认识主体的确立》台湾与世界1986年第二期台湾文化从特殊走向特殊3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台湾由于受到国民党、民进党的统治,加上日美以及诸多西方国家的影响,其文化渐渐的偏离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道,走向了多元复杂。国共之间的解放战争以国民党战败而后退守台湾结束,由于国民党政府在处理1947年2.28事件7时利用武装力量镇压市民,致使国民党政府的形象尽毁,加上复杂的经济背景,已经让台湾同胞对国民党统治大失所望。所以,在国民党政府渡台之后,为在逆境中维护其统治,不仅采取高压“戒严”等措施,还把中华传统文化树为国家意识形态,作为“反共复国”的精神动力,教条式地向民众灌输,并严格地规定了其内容,致使中华文化从富于精神感召力的中华文化,蜕变为带有强制性、灌输性的“官府文化”。这样的措施不仅直接导致台湾年轻一代抵触中华文化,甚至是产生逆反和疏离心理,使得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台湾地区流失。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灌输,致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也给西方文化进入提供了契机。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在台湾民众特别是在年轻知分子中间,有巨大的精神家园失落感,个人主义、偏激、颓废心理弥漫整个社会,这时候,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在美国对台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全方位援助的形势下大举登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行为方式;对于知识精英阶层来说,则是找到了一面可以白己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用来救治传统文化的积弊;而更激进者则主张通过全盘西化来救治社会。西方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介入台湾,吸引了一大批的学生留学,在70和80年代留学海外的学生开始返台任教,带来了诸如依附理论、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左派文学批评理论等等新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立即成为台湾大学生的思想新宠。但是,由于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当务之急是稳定政局,减少人民的抵制行为。因此,对当局来说,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适应”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西方是个大开放的世界,提倡自由开放,提倡追求自我。这样一批西方文化的传人在政府眼中,终究会引发政治民主化的诉求而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稳定。台湾当局面对西方文化,采取了一定的抑制政策,但是,台湾的新生一代没有上一代的包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比较完整,并且看到了西方文化相对于本土文化的某些优势,所以对西方文化较为偏爱,致使政府压制政策的实施收效甚微。四、荒谬的“文化台独”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执政期间,坚持“反共复国”的基本国策8,坚持“一个中国”基本原则。但是退守台湾之初,国民党为消除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对台湾进行“皇民化”9统治的影响,维护国民党政权在台统治和中国惟一“合法”政府的“法统”,国民党政府在岛内推行“再中国化”文化政策,提倡说国语、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禁止说日语和方言,对台湾“本省人”进行“中华民国”的“国民化”塑造。但由于国民党推行这一政策过于简单粗暴,在宣扬中华文化的同时,没能充分照顾台湾民众保护和发展“本7二·二八事件,又称“二二八起义”,爆发于1947年2月28日。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军警在台北打死了为减税请愿的商贩,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激起全省民众的愤怒,爆发了大规模武装暴动。几天之内,暴动民众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国民党政府从大陆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到3月13日将全岛镇压,死者多达3万多人。8“基本国策”原属《中华民国宪法》之一部分,在中国国民党专政时代,党之基本政治纲领与基本国策于性质上发生混同之情形9皇民化是指将台湾人等居民改造为对天皇与日本国家保有高度忠诚的强制教化政策台湾文化从特殊走向特殊4土文化”的愿望,此外,部分迁台人员因怀疑“本省人”10对“国民党中国”的忠诚,存在歧视台湾民众的倾向,“本省人”在台湾政治生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致使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台湾民众的极力抵抗。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中美建交,国民党政权长期维持的代表中国的“法统”破裂,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发生混乱。这些共同推动了“台湾意识”的发展,“台湾意识”虽然不等于“文化台独”,但它凸显省籍矛盾和冲突、处处强调台湾主体性及台湾与大陆对立,这就为“文化台独”在岛内的滋生、传播提供了条件。台湾当政政府和人民的矛盾在统治过程中不断激化,国民党政府也不得不做出革新的决定。1986年3月,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蒋经国定下政治革新的基调。接着当局宣布解严、开放赴大陆探亲、开放报禁等一系列革新措施。1986年成立的民进党也得到了国民党的默许。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李登辉、陈水扁政权的支持、促进下,台湾“文化本土化”运动明确提出要“去中国化”、建立独立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台湾“文化”,为政治“台独”服务,“文化本土化”运动才演变为“文化台独”,并随着“台独”势力膨胀而发展。“文化台独”是一种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谋求“去中国化”,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联系,培植以台湾为独立“主体”的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思潮和行为。“文化台独”提出了否定中国历史是台湾历史之源,否定中国文化是台湾文化之主体,否定台湾人是中国人,台湾人乃独立于中华民族之外的“台湾民族”等谬论,其实质是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上否定“一个中国”原则,为“台湾独立建国”铺路。“文化台独”不仅是“台独”势力在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全面“去中国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台独”提供理论指导、精神支柱和社会思想文化基础。虽然目前“台独文化”尚未完全取代中华文化在台湾人民中
本文标题:台湾文化研究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