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史观史学研究精讲七种史观解读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新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文明史观(1)概念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2)文明的发展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可以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文明包含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①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代议制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重要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以及“一国两制”等。⑦物质文明应突出生产力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即农业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可分解为:物质生产的技术技巧,管理经营方式(如作坊、工场、工厂和农场等).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物质生活文明(如衣、食、住、行、用的改善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③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科学技术等。应突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西方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发展(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科技,中国近现代科技、文艺、教育等。(3)文明的交流文明之间的交流指各种文明的传播和接受,其实质是文明的横向联系。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有商业纽带、文化纽带、宗教纽带、民族迁徙和战争等。文明之间的交流使各种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为人类共享,避免了反复探索,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4)以文明史观认识殖民扩张:按照文明史观,殖民扩张的实质就是在各地区的农业文明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壮大、找到适合自己向工业文明过渡道路的时候,西欧的工业文明就以其强力的姿态,以带有侵略性的势头,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了。从形式上看,殖民扩张是强者对弱者的蹂躏、征服;但从本质上看,殖民扩张却是资本主义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整体性冲击。它客观上在全球传播了先进的科技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封闭状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5)当今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通常的世界、史,它以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和磨合的过程。一部人类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界国家的现代化。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4)准确理解现代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有时还要付出一定代价。复习备考时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现代化的探索。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概念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3)正确认识:全球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故在复习备考时,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社会史观(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即“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①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以及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等。②历史上重要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社会问题,如历史上水灾、旱灾等引发的社会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社会问题,日占区殖民地化或“奴化”等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③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实施一系列减免田租、救济穷困、治理自然灾害等政策;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措施,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保障问题等。生态史观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2)主要理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④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1)概念内涵: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反映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它既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3)基本观点①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都是革命史观特别重视的内容。②革命史观高度重视农民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看,这一观点显然存在误区,这也是近几年革命史观受到质疑的重要因素。③革命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实际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过程,重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④革命史观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产阶级反抗封建阶级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而世界现代史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过程。【史学研究】近几年高考对历史研究相关知识、方法加强了考查力度。试题通过历史材料(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及历史研究的论述)或情境设计,考查学生对历史学、历史研究的目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史观、史书体裁等常识的理解。考生应注意以下问题:(1)多角度理解历史是什么,能够区分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2)要学会区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掌握辨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和“孤证不立”的治史原则。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研究材料、得出结论。(3)注意掌握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等主要史观的基本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些史观
本文标题:史观史学研究精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3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