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璧山县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旅游发展基础4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导向8第四章旅游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11第五章旅游市场开发与形象定位15第六章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18第七章旅游产品设计与项目策划21第八章保障体系规划26第九章投资与效益分析35第十章附则3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修编目的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区建立,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确立,重庆市城市发展战略格局调整,璧山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已发生巨大变化。以高速公路、国道、隧道为骨架的对外交通条件迅速改善,璧山发展所依托的交通及区位优势愈发明显,更使璧山旅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原《璧山县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2015)自2001年制定以来,在指导璧山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但鉴于上述条件的快速变化,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璧山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抓住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统筹试验区等战略机遇,贯彻璧山县委、县政府“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战略部署,需要对璧山旅游发展的定位、重点、思路等作相应调整,重新确定新形势下璧山县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主题形象、功能分区、总体布局、市场定位、项目策划、市场营销等重大问题,以促进璧山旅游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基于上述情况,特修编《璧山县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第二条规划性质规划属于璧山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未来璧山县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法定程序审批后,将成为指导璧山县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性文件。第三条规划范围与期限第一款规划范围为璧山县的行政管辖区全域,总面积912km2。第二款规划分三个阶段:近期2008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第一款国家文件1.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2000)2.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3.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4.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十一五”规划工作纲要》(2006)5.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6)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1)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第二款地方文件10.重庆市:《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11.重庆市:《重庆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12.重庆市:《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1)13.璧山县:《璧山县城乡总体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2006-2020)14.璧山县:《璧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6)15.璧山县:《璧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16.璧山县:《重庆璧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咨询研究报告》(2007)17.璧山县:《璧山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7-2020)18.璧山县:《璧山县“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19.璧山县:《璧山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2006-2010)20.璧山县:《璧山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2006-2010)21.璧山县:璧山县年鉴(2007)22.璧山县旅游业发展规划(2001-2015)第五条规划原则第一款区域协同、空间共生原则。为使璧山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成为重庆都市旅游圈中的生态绿洲,应树立协同和共生理念,推进城乡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和空间格局的优化。第二款产业共生、集群发展原则。利用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性,走产业共生化道路,以旅游产业助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及特色产业的发展,致力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款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旅游功能带动其它社会功能,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促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第四款资源、环境为基础的市场导向原则。基于旅游业对资源和环境的高度依赖性,树立“大旅游”观念,以大保护为前提、大资源为基础、大市场为导向、大项目为支撑,促进璧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五款旅游发展的交通依托原则。进一步完善内、外交通条件,构建高等级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畅达、便捷的交通优势和优良区位,把璧山建设成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中的旅游活跃区。第二章旅游发展基础第六条县域社会经济基础第一款区位与交通条件璧山地处重庆西大门,是渝西经济走廊的桥头堡,也是成渝经济走廊重要的连接纽带,全县整体被纳入重庆都市“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区,有50km2已被划入重庆西部新城规划;作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具有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显著区域特征。现已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渝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国道319线、国道108线横贯县境。同时,璧城至大学城隧道工程正加紧建设,还有已启动前期工作的渝大高速公路等交通工程,璧山的交通优势未来将更加明显,与重庆主城的联系将日趋紧密。第二款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县战略,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8016万元。目前,璧山县已形成建筑建材、机械加工、皮革皮鞋等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和花卉苗木、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禽兔养殖等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交通、通讯和商贸流通业近年发展迅速,城乡融合度不断提高。第三款文化教育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顺利推进,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第四款配套政策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要求重庆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此璧山县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县委办以发文件的形式制定了《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意见》。第七条城乡发展矛盾分析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一款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与主城区其它周边区县相比,璧山县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经济拓展腹地小,限制了璧山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第二款城乡产业发展方面。城乡三大产业的发展矛盾突出表现为工业经济结构性失调,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科技含量低,规模偏小,促进力度不够。第三款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城乡公共服务互动的重点在于小城镇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尤其表现在教育和医疗卫生的设施建设上。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显然低于城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第四款资源保护与建设方面。目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土地稀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发展滞后等方面。第五款城乡旅游发展方面。城乡旅游缺乏协调机制,调控力度不够,使得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发展盲目性更大;乡村旅游服务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城乡旅游之间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城乡旅游统一体。第八条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第一款优势1.旅游产业发展稳步增长。2005年至今,璧山的旅游业无论是在旅游客流量方面还是旅游收入方面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稳步发展。2007年接待游客59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5.68%;实现旅游收入7300万元,同比增长14.42%。2.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依托毗邻重庆主城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庞大的重庆主城居民旅游消费市场,璧山已成为重庆环城游憩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交通状况的改善,更加缩短了璧山与主要目标市场之间的旅游空间距离。3.旅游资源种类齐全。璧山县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俱全,集山岭风光、水域景观、古树名木、地方特产、宗教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生物化石、田园风光、民间艺术、体育运动、现代农业于一体,可开发为观光旅游、康复疗养、娱乐休憩、避暑度假、品食购物、宗教朝觐、科学考察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4.乡村景观资源丰富。璧山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青杠的翰林院农家乐已形成规模,青龙湖古老城、荷香苑、龙梭山、丁家花卉基地已形成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第二款劣势1.交通费用较高。重庆游客驱车成渝高速公路到璧山,道路、隧道双重收费使得旅游消费成本提高,较高的交通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璧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产品竞争力不足。国家级森林公园青龙湖深度开发不够,缺乏竞争力。总体来看,各景区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整体形象与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3.基础及服务设施不完善。通往各景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景区内游乐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景区饭店设施设备不齐全,需要更新换代;农家乐虽然多,但是档次普遍偏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4.管理水平低,破坏现象普遍存在。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生产、生活废水对水体景观的污染、不规范的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第三款机遇1.重庆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良好机遇。重庆市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审时度势,将2008年确立为“2008重庆乡村旅游主题年”,并斥资128亿元,建设十大乡村旅游项目。同时,启动100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举办100项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完成旅游项目招商引资100亿元。这为璧山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时机。2.“品位经济”绝好机遇。纵观当今整个世界旅游产业,随着旅游者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原有旅游产品开发类型、模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提档升级,更新换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品位、个性要求达到极致。因此,璧山则可以抓住“品位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推进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满足最新消费时尚的需要。3.大都市环城游憩带形成发育的机遇。由于重庆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产业背景,重庆大都市环城游憩带的还正处于发展初期。诚然,璧山没有像大足石刻等具有绝对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但在构成环城游憩带的组成要件中,并不要求旅游地一定要拥有高等级的旅游资源,相反,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则是重中之重,以方便一日游、周末游的游客快进快出。从这个层面上看,环城游憩带的特殊性及其大发展背景,为璧山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4.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璧山是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最重要的一块拼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优良先行者。根据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基于社区的乡村旅游能使接待地社区获取最大受益。使璧山旅游开发有了巨大的政策扶植优势,从而使旅游的社会效应最大化,达到“一箭双雕”甚至“一箭多雕”的目的。第四款挑战1.周边区县区位条件日益改善。随着主城区与渝西各区县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渝西各区县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也在逐步改善。比如,随着江津至主城区地铁的建设,会对璧山的区位比较优势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上述区县旅游发展均把重庆主城区作为主打市场,无疑会对璧山旅游发展形成挑战。2.高速交通体系的“双刃剑”作用。高速交通体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旅游交通更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如果璧山不能在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及时跟进,也将面临旅游者大量流失的风险。3.旅游业引发的环境污染。璧山旅游业发展的根基在于其优美的田园景观。但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大量游客蜂拥而至,有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这对璧山旅游开发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价值观的贯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导向第九条旅游资源分类及分区评价第一款旅游资源类别根据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并结合璧山县的旅游资源赋存状况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将璧山县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主类,自然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四个亚类,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址、宗教文化、人文风情、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五个亚类。第二款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资
本文标题:《璧山县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文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