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
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分配政策创新研究许成安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关键词:分配制度分配政策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公平效率摘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一收入分配制度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一提法还存在着理论创新空间。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和公有制经济内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需要,应该允许“按要素分配”原则渗透到公有制经济内部,进而将其确立为我国的主导性分配方式。另一方面,在理性分析公平范畴的内含以及科学地界定现代社会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为“效率与公平同等重要”。主要内容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其完善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及其创新一、关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问题不同的社会,由其价值取向、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所决定,有着不同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抛开显失公正的分配制度(即那种以强权、暴力和欺诈等手段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不谈,冠以“公平、公正”名义的分配规则就有“按需分配”、“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相适应,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或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对于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两大分配原则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的理论依据或理论基础等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一,从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条件来分析长期以来,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真正含义、前提条件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能实现的形式、程度,还缺乏科学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描述的按劳分配存在着三个基本条件:(1)生产资料为社会公共所有;(2)不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换关系,计划是配置资源的唯一有效手段;(3)劳动者个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外,不能提供任何其他东西,除了个人消费品也没有任何个人财产。几十年来的社会发展实践证明,生产资料的完全社会所占、消灭商品经济和市场交换等等条件都是难以具备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的基本方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收入的初次分配事务更多地交给市场和各经济主体,从而使“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分配原则不仅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也成为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收入分配指导方针。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义:既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重要前提;此外对于优化稀缺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按劳分配的最终理论基础和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一元理论;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素价值理论和均衡价值(价格)理论依据不同的价值理论而创立的分配原则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理论界一种观点:劳动价值论不是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收入分配和价值创造并不是两个有内在关系的问题。对上述观点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他所主张的收入分配理论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会有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理论,也就没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分配制度进行谴责和批判,更没有必要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主张,自然地也就不存在社会主义实现按劳分配之说。结论:劳动价值论不仅与收入分配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上的关联性,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理论基础。第三、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分析按劳分配或者很难与按要素分配实现有效的结合,或者它已经包含在按要素分配之范畴内。“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仍暗含着“社会主义要实行按劳分配,资本主义要实行按要素分配”的传统观念。从理论本身和实践发展来看,这一观念存在缺陷,隐含着一定的理论创新空间。(1)、按劳分配原则在我国的公有制企业内部分配实践中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公有制经济内部更多的还是实行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分配体制;(2)、“相结合”的提法没有严格地把握“劳动”与“生产要素”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说或者从概念本身来看,按“劳动”分配范畴应该包含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范畴之列。(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商品交换原则和劳动用工制度上的市场化改革(聘用制与劳动合同制)要求公有制企业内部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第四、各要素的贡献或在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大小的界定较之于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虽然保证了收益分配过程中的公正性,但是,如何科学地测定各生产要素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或财富创造中的贡献与作用,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作为分配理论,不仅要明确某一类要素(如劳动要素)对产品生产的实际贡献;而且还要确定该类要素中的不同组成部分(每个劳动者)在产品生产中的实际贡献大小。现代经济学已经证明:将“均衡价格原理”运用到要素市场中来,让竞争与供求机制来决定要素的价格(或确立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不仅能够保证各要素所有者获得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报酬,进而维护社会公正;而且能保证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因而按要素分配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的分配制度。按要素贡献分配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垄断而使分配过程中出现“剥削”现象(一般情况下是要素需求方垄断和产品供给方垄断造成企业对劳动的剥削);二是要素所有者所拥有的要素数量与质量差异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拉大。政府出面调节企业初次分配过程:以“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维护社会公正,保证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结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应该按照十六大精神进行适当的创新和调整,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能按照各自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新思想。按要素贡献分配应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主体(含公有制企业)都遵循的分配原则。二、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问题在经济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曾被很多学者看成是一对相当难以抉择的矛盾问题。平等分配不仅是不公平的,还可能是无效率的或者说可能是帕累托低效率的。保证平等分配既公平又有帕累托效率的前提是(1)、各经济主体的付出或投入完全相同。(2)、参与分配的经济主体拥有完全相同的偏好。平等分配存在不公平与帕累托低效率,因此,“不平等分配或差距分配”便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问题与思考:(1)平等分配与公平分配之间是什么关系?差距分配中还能不能保持社会公正?换言之,“公平”与“效率”之间是矛盾的替代关系还是统一的相互促进关系?(2)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提出来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口号还能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指导方针吗?基本观点:“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理性地分析公平范畴的内含、科学界定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职能作用,不难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初期所制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过时,我们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将我国的收入分配总政策调整为“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暗含的价值取向或假定前提(1)、公平与效率之间是矛盾的(或者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2)、相对于公平来说,效率要更为重要一些,效率是第一位的,公平是第二位的;(3)、在社会实践中,如果效率与公平之间出现了矛盾,则解决矛盾的思路应该是让公平让路,或者说应该暂时牺牲公平,以求得效率的提高。对上述“效率比公平重要”以及“牺牲公平可以换来效率提高”等说法的分析对一个社会来说,追求公平并不意味着要否认差别,公平本身包含着差距或不平均。““公平”与“平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公平的最基本含义是合理与道德,它要求社会:一要保证“机会平等”;二要保证“过程平等”。公平不强求(也不能要求和无法要求)社会能保证“结果平等”和“条件平等”(或资源禀赋平等)。机会平等的含义:又叫起点平等,最主要的是就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均等,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各种市场准入和交易均通行非歧视性原则,不存在要素的地区流动、部门流动和产业流动等限制或障碍,各经济主体能够不受任何制约地、平等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平等竞争的方式接受教育或谋取职位。过程平等的含义:又叫竞争规则平等,它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它要求社会竞争规则公正严明,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第二,它要求市场上各经济主体在竞争过程中都应该遵守公正而统一的游戏规则,任何人不能违背竞争规则;第三,特别重要的是,社会或政府应该保证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能够凭借要素所有权,以要素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实际贡献为依据获取相应的报酬,即实行按要素分配制度。机会平等和过程平等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正的主要标志。结果平等问题:结果是否平等、经济主体的资源禀赋条件是否相等,一般而言,对公平没有太大的影响。在一个法制与规则严明的社会,收入分配可以是不平均的和不平等的,但是却万万不能是不公平的和不公正的。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我们难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到完全的公正与平等,但是作为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显然应该是公平与公正。特别是对于公众的代表者政府来说,公平与公正更是不可偏废的首要目标。市场与政府的职能分工问题: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作为配置资源的两个杠杆,必须有着自己的目标和职能,双方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责。其中,“市场”的目标:主要是追求效率的提高和将蛋糕做得更大;而政府的目标:则包括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政府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它是社会正义的象征,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政府都负有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反对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等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转型期更需要政府保证公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非常时期,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更需要得到政府的关心与保护,公平与公正根本不应该成为经济运行中的“兼顾”目标,而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旨。政府保证公平主要是要保证经济活动中的机会平等和过程平等。机会平等和过程平等对社会而言非可有可无,它是保证效率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公平也就没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效率自然不复存在。因此,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和相悖的。公平与效率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双方不存在绝对的主辅关系,不能绝对地说谁该“优先”谁该“兼顾”。企业:在其微观经济活动中和初次分配过程中,(1)要坚持效率优先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反对平均主义,允许社会成员存在收入差距;(2)各经济利益主体又不能违背社会公平准则,都要遵守经济过程中的游戏规则。政府:(1)应该以公平和共同富裕为目标,规范经济秩序特别是分配秩序,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再分配政策的制定,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2)政府的再分配政策也要兼顾效率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我们放弃公平的分配准则。在改革开放初期,倡导“效率优先”的实质是通过市场取向的分配制度改革,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以分配差距的拉大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达到调动经济利益主体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并实现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最终提高全社会的产出效率和财富总量。合法的诚实劳动:强调了公平。追求
本文标题: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4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