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基于泰尔指数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区域差异分析
1基于泰尔指数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区域差异分析刘小瑜胡红霞摘要: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伴随着其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涉及到不同层次,其中,入学机会公平是最基础的层次,随着社会对女性群体的教育程度的日益关注,性别的差异存在与否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本文突破以往思路,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引入泰尔指数,将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相融合,从性别差异着手,来研究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经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女性公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录取率的上升,较大程度地降低了总体性的机会不平等,但地区内个别省份之间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就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产生的一些现实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和建议。关键词:泰尔指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区域差异一、引言自1999年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我国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到2005年毛入学率达到21%,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标准”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1,力争到达到40%2的目标。不难看出,高考扩招制度的实行推动了高等教育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使得许多考生的入学机会增加,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缺乏,高校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隐含的一系列弊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收入不同;即使同一个地区,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也不同,不同阶层的收入也不同,高校的收费给居民的负担能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不同高校的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再加上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高考招生制度的缺陷也随之暴露,这些问题无疑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提出了置疑。研究高等教育公平性的问题,人们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考生是否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高校,即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这涉及到性别、地域、社会阶层等公平与否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入学机会公平中的性别区域差异分析,关于1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27日在上海举办的“2007上海教育论坛”讲话。2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讲话。2此问题研究的文献不多,大部分作者都是将男女性别作对比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宋韬(2006)从性别地位和性别角色两个视角,具体分析了我国目前男女两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数量、层次、院校类别、专业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他认为,尽管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不能否认,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男强女弱”的性别差异状况仍十分显著;王凤华(2007)通过数据揭示了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上的性别差距,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性别公平的相关建议。这些文献都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现状,并没有从区域差异衡量。关于区域差异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测定,代表性的文献主要有:刘精明(2007)构建高等教育毛录取率指标,并利用泰尔指数及基尼系数,分析和评价了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省际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变化过程;乔锦忠(2007)构造了衡量各省市部属普通高校入学机会公平状况的相对指数,对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对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通过对部属普通高校的属地招生比例进行限制、调整部属院校布局和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等措施来缩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本文试图将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相融合,引入泰尔指数,通过性别对比,来研究女性进入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的差异问题。二、指标的选择与来源(一)泰尔指数泰尔熵标准(Theil’sentropymeasure)或者泰尔指数(Theilindex)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这一指数经常被使用。泰尔熵标准是由泰尔(Theil,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假设U是某一特定事件A将要发生的概率,P(A)=U。这个事件发生的信息量为E(U)肯定是U的减函数。用公式表达为:E(U)=)1log(u。当有n个可能的事件1,2,…,n时,相应的概率假设分别为,0,,,,21inUUUU并且∑iU=1。熵或期望信息量可被看作每一件的信息量与其相应概率乘积的总和:E(U)=)1log(iiUUiniiyynlog11其中,iy为对比的对象,u3为对比的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年各省报名数据时,将适龄人口数作为对比的基点,报名数作为对比的对象,构造毛入学录取率这个指标。用泰尔熵指数来衡量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最大优点是,它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按组分解,可以衡量组内差距、组间差距以及总差距,它可以准确找出总差异存在的根源。(二)数据来源鉴于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综合评价各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变动过程,笔者从性别角度选用相应指标作为测量与评价依据。现就1998-2006年度数据资料及论文中所涉及的分类作了相关说明:⑴各年度的18-22岁男性、女性、城镇、农村以及总的适龄人口数根据各省份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2-24岁各年龄组资料结合相应的人口死亡率运用年龄移算法(即()xPtX-1x-1(t+1)=(1-)*P,xP(t+1)为t+1年出x岁人口数,X-1为(x-1)岁人口死亡率,()tx-1P为t年年初(x-1)岁的人口数)进行推算,最后将各年份的18-24岁人口进行相加汇总而得。由于资料所限,未能搜集到湖北、新疆、西藏三个省份的数据,本文取了全国28个省份及直辖市的数据。⑵各年度的男性、女性、城镇、农村报名人数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6,由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2002年未搜集相应的报名人数数据资料,故本文的研究的年度数据是1998-1999、2002-2006,为了保持一致性,省份的数据也同样选用了上述的28个省份及直辖市。⑶本文作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的考察,要进行相应的区域划分,本文将28个省、市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辽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4三、性别的地区差异分析根据泰尔指数的原理,就性别而言,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总差异可分解为性别间差异与性别的地区差异。性别间差异即由于男女性别差异造成的入学机会差异;性别的地区差异即男性、女性在不同省份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同所造成的区域差异。(一)总的性别差异表1我国若干年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T指数年份总差异性别间差异性别的地区差异T指数T指数贡献率(%)T指数贡献率(%)19980.0315240.00731523.20.0242176.819990.0312210.00676521.670.02445678.3320020.0213580.00429520.110.01706379.8920030.0175910.00275315.650.01483884.3520040.0124620.0007465.980.01171694.0220050.0123210.000544.390.0117895.6120060.0121850.0002161.770.01196998.23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6年。不难看出,就总的性别差异来看,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在不断减少,从1998年的0.031524到2006年的0.012185,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同样可以得出,男女性别差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T指数非常小,其贡献率也急速下降。从1998年23.2%下降到1.77%,性别内差异是构成其差异的主要根源,有一定的减少趋势,但其贡献率不断上升,到2006达到98.23%,可见是其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性别间差异在急剧下降,我们可以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不平等现象的逐渐消除,就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来看,男女性别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到2006年贡献率仅为1.77%.总体来说,可以认为,我国性别差异主要源于各地区内的性别差异的不均衡发展,与人们通常的认识不同的是,性别间差异已不再是构成性别差异的原因。5表2我国若干年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的地区差异T指数年份男性女性T指数贡献率(%)T指数贡献率(%)19980.03451544.030.01727732.7719990.03383443.980.0180534.3520020.02179442.840.01363937.0520030.01746142.80.01284941.5520040.01186743.430.0115950.5820050.01265547.090.0110448.5220060.01292549.440.01113448.79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6年。我国若干年份不同性别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分析00.0050.010.0150.020.0250.030.0350.041998199920022003200420052006年份T指数区域内男性差异T指数区域内女性差异T指数图1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的地区差异从性别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来看,不难看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存在区域差异,男性的地区差异在不断减少,从1998年的0.034515下降到0.012925,下降的较为显著,下降了0.022个百分点左右,女性的地区差异也呈现减少趋势,但速度比较缓慢,仅下降0.006个百分点,女性的T指数贡献率从1998年的32.77%在波动上升到2006年的48.79%,男性的T指数贡献率变动幅度不大,在2006年趋于持平。可以得出,就性别的地区差异而言,我国性别的地区差异减少主要来源于各省份男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急剧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地区差异已构成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下面就女性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6(二)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分析根据泰尔指数的原理,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可分解为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即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间存在的差异,地区内差异即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东、中、西内部各省份间的差异。表3我国若干年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分析T指数年份总差异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T指数T指数贡献率(%)T指数贡献率(%)19980.0345150.0002820.820.03423499.1819990.0338340.0001360.40.03369899.620020.0217930.0003681.690.02142598.3120030.0174610.0003692.110.01709297.8920040.118670.0003262.750.0115497.2520050.0120550.0008897.020.01176792.9820060.0129250.00137110.610.01155489.39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6年。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总体来看,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处于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T指数的0.034515到2006年的0.012925,其中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的T指数非常小,几乎不存在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且地区内差异也在不断减小,易得出,从1998年来,无论是总差异还是地区内差异,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不断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公平程度在不断减少。表4我国若干年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内差异分析T指数年份东部中部西部T指数贡献率(%)T指数贡献率(%)T指数贡献率(%)19980.0494663.840.0083987.340.0382632819990.05017768.960.0052964.550.03611326.0920020.03212469.40.00601
本文标题:基于泰尔指数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区域差异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5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