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兼论徽州文化的历史借鉴徽州文化(上包春秋之前的江南越文化),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百花园中历史材料最全、涉及内容最广、最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的一枝奇葩,它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轨迹的缩影。“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当前,我们研究整理徽州文化,一定不能只单单固守在学术讨论的范畴,要通过理顺徽州文化发展的脉络,对中国商业史进程进行整体把握,更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重视前车之鉴,结合本地区特点,使我们的政治经济活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趋利避害,从而减少盲目性。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徽州文化具备了以上这些特点呢?我们研究利用徽州文化,又要从中取得怎样的历史借鉴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合流的文化人的行为可以考虑是由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这种人和环境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徽州文化得以萌芽和发展的本质原因。不论是北人南迁,还是徽人外出,以及后来的徽州文化的独特性特征,都与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对于动物来说,如果现实生活环境被破坏或不适于其居住时,它们往往会采取办法或寻找迁移到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人,也是这样;但人的迁移不仅仅是一种生死的趋避,更重要的,它通过改变或迁移生产关系造成生产力的转移和发展,带动文化的融合并继续大发展。古徽州居吴越上游,秦时始设郡治,其地“三山环耸”,山路崎岖,“险峻为栈道”。察其交通,唯新安江和屯杭线水陆两大线路而已,是东汉末以来,由中原南下的富豪士族的最佳避难所。他们的到来,不仅因为本身的定居给此地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对山越人传统的土著文化业不啻是一个很大冲击。东晋时,深居山泽的山越人陆续外迁,他们和南下至此的“中原-徽州人”共同开发此地,中原文化和土著山越文化迅速融合,前者在改造后者的同时,也深受后者无法回避的影响,于是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雏形,它既不是具体而微的“大一统”中原封建文化的简单翻版,又先进于山越土著文化,不是它独立发展的产物。但是,从已知的历史遗迹和出土的文物看,古徽州似乎没有发现明显的贫富分化的倾向。于是有人认为徽州可能没有经历奴隶社会阶段,这是不足以全信的,依此地古代气候,富者遗迹尚少之如此,贫者的“文物”又何堪哉?如果说徽州曾经有过奴隶制模式,那么当在夏与秦或东汉间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人类最初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但和别处不同,由于崇山峻岭把境域分成彼此交通不便而相对独立的许多单元,徽州的奴隶制也许是一种家族奴隶制,那还只是初期的城邦奴隶制形式,当然这得需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去证明。马尔萨斯人口论告诉我们:人口和食物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行为的最初动因,人需要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掌握为生存所需要的技术;但是,人不仅会选择自然环境,而且会选择社会环境,因为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接近环境,接受环境信息,进而作出行动与否的决定。随着本地人口的增加(自然增长和移民增加),人多地少,岁饥民荒的现象日益突出。“洪武四年,官给户田分军、匠、民、儒、僧、尼、道士等,户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口”,“山居十之五,民鲜田畴”。康熙《休宁县志》上说:“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但是“安土重迁”的徽州人,尽管后来他们离乡背井甚至几十年,他们的心还在徽州,这就为后来徽州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社学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徽州人走出重山之后,很快,他们选择了杭州、南通、甚至纽约、旧金山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居留,而且找到了经商这一解决衣食的良方。客观上,徽州“邑中土不给食”,需要他们一开始就要得利养家,另外,作为一种土著质朴文化的携带者,外出的徽州人很快的接受异地文化,融合自身因素,创造出一种雅俗共赏、开合自然的新质文化。这种新的文化诞生甚至成长于异地,而终集于徽州,所以说徽州文化既以本地土著文化为根,又以中原等地文化为干,几经融流而成;它既带有本地独特的封闭性、稳定性特点,又作为其地之外各种文化的辐射聚点,因而具有系统性、典型性。二、地域的文化尽管徽州地形较为闭塞,矿产资源贫乏,“无金银铜锡之产”,但山区茶叶、水果、药材、木石等相当丰富,”“篠荡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这不仅为徽商的兴起,而且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一是提供了实物材料,表现在竹、木、砖、石的雕刻,歙砚、徽墨的制作等直接从自然界取得材料以加工的艺术方面尤为明显;二是为徽州文化某些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内容。绘画和雕刻是两种关联密切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无论是主张“师法自然”,以徽州山水等自然景物入诗入画的新安画派,还是庄谐并作,以云、鸟、山、水等为内容的徽派雕刻,无不体现着题材内容“取之自然”这一规则。在医学上,作为中医学的新安医学,它的成果大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源的丰歉性。民国《歙志·卷三·产物·药属》仅“其特别者”,就列有南沙葠、苦桔梗、白术等180种之多!弘治《徽州府志》说新安所出的白石英,“极细长白澈”,因其精细无瑕,为医家仙方所正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如此丰富高质的药源,新安医学怕也不能如此令人瞩目。另外,地域的闭塞特征也影响文化性格的形成,徽州地形“山限比隔”,“险狭而不夷”,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土著徽州人,心理上不能不带有闭锁、保守的一面,因为,人作为环境的主体,又是环境的产物,他的性格心理是逃不了自然特点的影响的。所以,史志上有“民不染它”而“山谷之民衣冠至百年不变”的说法。但是,另一方面,人又以能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而成为人。当徽州人走出重山环抱以后,他们的眼界为之一新,心胸为之一宽,很快地接受异地先进文化,糅合自身特点,成为一种新质文化的创造者和携带者,我们说:环境又是人的环境。人一边受着环境的影响,而环境一边又作为文化人心理的外化物存在着。由于徽州人这种特殊的文化主体的特点,使得徽州文化的地域性很明显。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古徽州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的考察和分析,正确认识徽州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规律,从而从中得到历史的借鉴,正是由于它们是徽州地域内文化人心理的真实再现和历史记录。作为地方文化,它又是被地域及地域的人们保护的宠儿。即使是今天,我们在徽州山水田园间随便地走走,作为“家族珍宝”存在的文化遗迹,几乎是历历可见。和徽州人谈及他们的家族祖先,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尽己所知和盘托出。即便是站在牌坊群下说烈女,他们的分析也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三、徽商与徽州文化明清时,伴随着徽商的大发展,徽州文化呈现出一种新质的繁荣面貌。但在封建社会,商人被视为“末等之民”,他们甚至不能和一般平民一样进入仕途。商人们为了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抱负,不会单单满足于疏散家资,开设义田义仓。这样,商人们为了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保住家族的鼎盛和长久地生财、守财,他们开始由贾而儒,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漫漫道路,形成中国历史上特殊的“贾儒”阶层。这一阶层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自己作为商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经商活动;另一方面,又基于经商所得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地发展徽州儒学文化。他们的这些行为,既加快了文化的发展速度,繁荣了文化;又取得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政治利益,并得以长远地从中汲取经营之术的营养。如徽商在扬州曾屡次举办诗会,广建藏书楼,资助文人学士刻书出版,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方便等等。在家乡,他们大办社学,遍立书院。史载:明代徽州有书院54家,社学462所。此外,尚有名门望族的塾学不可数,真正是“三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商的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发展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事业,给子孙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为他们的入仕创造条件。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徽商在主观上为附庸风雅、追求功利而对文化发展起过作用。徽商衣锦荣归之后,他们一朝大钱在握,便大兴土木:建庙宇,立牌坊,修桥补路,广造亭宅,兴社办学。或为争名耀祖,甚至出现不同家族间或家族中不同家庭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所谓无论大家小户,无论贵贱男女,衣食供奉,必洁其器而美其服焉,渐成民风。徽商声名一时鹊起,因此,徽商正是以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客观上为徽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的长期稳定,自然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徽州文化也发展到相当繁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徽州文化始终没有脱离于徽商之手而独立发展,从而比同期的别地文化更带上一种商业性,说明了商品经济萌芽并取得初步发展的封建社会末期,文化已渐渐有了商业经营的实质。然而也正因为此,文化艺术更臻于精细完美和高超,也更有效地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传播、交融和革新。但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否定商品经济,阻碍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过渡的进程。徽商没有出路,也就影响了徽州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和经济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基础以其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而文化又以其敏锐的眼光预示着经济基础的变革。是以徽商的靡顿和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几乎是同步的。今天,我们研究徽州文化,不但要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求其兴衰的规律,发掘这种传统文化依旧存在的潜力,展示其旧貌换新颜的魅力,最大程度地为我服务,为今服务。更重要的,我们要从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关系中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活动才能正常健康地进行,端正对发展的认识,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我们的文化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健康茂盛的发展下去。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过分片面地追求“黄金效益”,一切向钱看,而忽略科技文化的建设,经济建设也必将失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的建设,一定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当前,徽州自然和资源条件差不多仍旧维持在明清时期的状况。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分析要求我们:要打开心灵的窗户,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作为旅游城市的黄山要发展经济,必须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以旅促商,带动工业,以工促农,以农养工商,走“旅商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把黄山变为国际旅游的黄金城,变为经济信息交流的中心,变为生产和消费的中转站。到那时,徽州文化就发展为更新质的“黄山经济的文化”了,它将使我们树立起综合发展黄山经济,并努力为之服务的思想和要求,任何单轨的经济发展都不能说是长久之计。2014秋土木工程汪洋
本文标题: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6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