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解析
1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如果不是圣人,谁能编写它呢)”。“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彰显)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游说于七十多位君主没被采用),故西观(西行考察)周氏,论史记(讨论史籍记载)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回到鲁国编写《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物事)”。自称“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只叙述阐明而不创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duo2(比喻宣扬教化的人)”,不若称“春秋”孔子。(摘编自郭小琲bei4《春秋有大义》)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致为后世留下一桩谜案。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答案】B【原文】《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解析】《左传》作者相传左丘明,此处引用左丘明的“非圣人谁能修之”用来佐证“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所以此处的“圣人”指“孔子”。选项中的“含混约略”错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答案】C【解析】“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出现在选文的最后一段第一句,推出因应在倒数第二段,但是选项中的因“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出现在第二段,所以错误,属于暗换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答案】B【解析】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是为了赞颂孔子,所以“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错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燕yan1达字逢辰,开封人。为儿时,与侪chai2辈(同辈)戏,辄为军阵行列状,长老..异之。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以材武隶禁籍(禁籍:登载宫中供职人员的册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zhai4,营垒)。夏人三万骑薄(迫近)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擢鄜fu1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辎重:外出时所携物资)为贼所邀(邀:截取)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木征:吐蕃bo1首领)。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真3拜:实授官职)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郭逵(名将,与狄青齐名)招讨(招讨:招抚征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入辞(告辞),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矢石:①守城武器,②战争、打仗),第激勉将土可也。”达顿.首.谢(谢:感谢)曰:“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初度(度:越过)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彼战已危,讵(jv4,岂、怎)忍为自全计。”下令敢言安营者斩。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师次富良江,蛮舣yi3斗舸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师还,拜荣州防御使。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zhi1候。数被诏zhao4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yan4见.,未尝不从容。尝问:“用兵当何先?”对曰:“莫如爱。”帝曰:“威克厥jue2爱(威克厥爱:以威胜爱)可乎?”达曰:“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帝善之。(选自《宋史•燕达传》)4.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走/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答案】D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老指年纪大的人,与此不同的是,长者往往指有德行的人。B.累迁又称迁累,指多次升迁官职,迁的含意与授、拜、除相同。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D.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也泛指公余会见。【答案】B【解析】“迁”是提升官职,“授、拜、除”是任命官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答案】C【解析】原文是“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所以选项C中的“没有独自接受恩赐”无从说起。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神宗谕之曰:“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答:4(2)达默计曰:“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答:(1)(5分)神宗告诉他说:“你的名望与地位已经很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只管激励将士就可以了。”(译出大意给2分;“谕”“矢石”“第”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燕达暗自考虑道:“用兵之法在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把薄弱环节暴露给他们,他们必定前来攻打。”(译出大意给2分;“默计”“致于人”“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南乡子(闺怨诗)北宋周邦彦(高中阶段学过《苏幕遮》)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si1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wan3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眉)满镜愁。8.词上半阕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答:、①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两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的特点。②从空间上看,前两句由室外的晨光写到室内的残烛,后两句从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融冰;内外、上下、远近,布置巧妙。(答出时间特点的,给2分;答出空间特点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词下半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①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②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答出情绪的,给2分;答出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的,给2分;进行阐释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本文标题: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6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