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基于转型升级视角的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转型升级视角的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内容提要: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浙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浙江部分民营企业遭遇了严重挫折,但危机之中也蕴含着历史机遇。浙江民营经济正可以借此良机,迅速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将民营经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本文主要基于“转型升级”视角,考察浙江民营经济的历史变迁,分析目前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演进中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发展现状,寻求民营经济今后“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对策。建国之初,我国对个体私营经济主要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政策,1956年以后只剩“改造”,从此之后的二十年中,个体工商户几乎全部被取缔,城市的工商业大部分改为国营,农村逐步实行集体化,个私经济难觅踪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启动了个私经济发展的按钮,此后,随着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高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国家看待个私经济的态度也从“适当发展”、“引导、监督和管理”到“承认合法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直至1997年中共十五大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私经济所扮演的角色逐步从“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央。如今,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尤其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否良好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巨大发展,浙江民营经济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受到环境、资源等要素约束,已经难以为继。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步入工业化后期的浙江经济也已经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那么,企业怎么“转型”,产业如何“升级”,将是浙江民营经济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一、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民营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从经营主体角度表述的概念。由于根据经营主体划分经济类型存在困难,大部分地方都是根据财产所有权对企业进行划分,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私营独资企业、港澳台独资企业等。因此,按所有制经济成分划分,可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到目前为止,学术上对于“民营经济”尚未有一个一致的意见。无法取得一致的难点主要在于对现存的很多“国有民营”企业,财产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港澳台资、外资企业的划分问题。一般认为,民营经济具有“三民”特点,即企业所有权为民间所有,治理结构由民间自行安排,管理人员由民间自行选拔。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考虑到现有统计数据来源的情况,我们认为民营经济主要包括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而港澳台资和外资经济,由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而且我们研究的经济范围主要是国内部分,因此本文不将其纳入民营经济的范畴。二、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浙江的民营经济广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特别是占GDP总量一半以上的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可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2011年,浙江民营经济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为63.1%。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更是达到68.5%。浙江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占GDP的比重排名前十的行业分别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教育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选取以上这十个行业(下文称“十大行业”),重点考察“十大行业”中民营经济的情况。浙江省的“十大行业”中,民营经济已经占据相当高的比重,特别是2011年占GDP比重排名前五位的制造业(68%)、批发和零售业(89.6%)、金融业(20.1%)、建筑业(94.8%)、房地产业(78.2%)中,除金融业之外,民营经济的比重都超过68%,比重最高的建筑业甚至达到了94.8%。而2011年金融业的民营经济比重只有20.1%,则反映出目前金融行业对民营经济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此外,2011年的“十大行业”中,还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3个行业的民营经济比重较低,分别为33.6%、10.7%和10.7%。从“十大行业”历年的民营经济比重变化来看,2005—2011年,大部分行业的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波谷状变化,只有教育行业的民营经济比重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的5.5%上升到2011年的10.7%。大部分行业的民营经济比重在2008年和2009年前后落到一个低点,此后逐年回升,2011年大部分行业民营经济占比仍低于2005年的水平。结合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民营经济比重处于低点的时期,正是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可见民营经济相对于“国营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具体而言,因为民营企业受到其规模、融资能力、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的局限,其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各行业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普遍下降。而2010年和2011年民营经济比重的回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浙江省正在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经济回暖,企稳回升。三、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浙江之所以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并孕育了“温州模式”、“浙江模式”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发展模式,与历史上浙江所具备的几大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着必然联系。(一)人多地少求生存的现实推动由于浙江地少人多,单纯依靠土地的农作物产出,无法维持普通家庭正常生活,因此,早期民营企业的创办,具有受生活所迫的原因,当时大量劳动力走出土地,另谋生路,弃农经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温州人四海为家闯荡天涯,在最初也是生存与生产资源溃乏所导致的结果。如今,创业基因已经在浙江大地生根,因求生存的逼迫而创业的行为已经基本终结。(二)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价值观念助推与正统儒家文化“重义轻利”的思想不同,浙江学术文化的传统中,“重商”思想源远流长,古越时期越人范蠡“三致千金”的传奇使他被尊奉为中国商人的鼻祖。“浙学”文化在“重商”的同时也“重义”,范蠡“三致千金,再分散于贫交疏昆弟”,被司马迁誉为“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南宋末期陈亮、薛季宣、叶适事功学派的“事到济处便是理,功到成处便是德”思想,更是浙江农民创业的精神鼓励。民营企业能起步较早并取得了先发优势,与浙学文化的“重商”传统直接相关。而“浙学”文化重商不轻义的传统,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吻合,与现在倡导的“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履行社会责任相吻合。(三)企业家才华在实践中显示与成长浙江人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不敢赚的钱。市场经济,把浙江最有奋斗热情的人筛选了出来,数以千计的庄稼汉在经商创业的实践中成为企业家。这些曾经饱受贫寒,生活在特权之外的庄稼汉,迸发的创造力让世人所惊叹。鲁冠球、宗庆后、徐传化、王水福等等,浙江拥有一大批具有非凡胆识与才华的市场经济“弄潮儿”。浙江的民营经济虽然是从农村起步,却志存高远,逐步将大量诸如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阵地一一攻克。如今,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是将民营经济的乡土味完全褪去,成为新兴产业的排头兵,民营经济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占据浙江经济十分重要的位置。“浙商”也与徽商、晋商、粤商、闽商、苏商、鲁商、沪商、台商、港商等商帮被合称为“中国十大商帮”。(四)服务型政府的形成与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打破“惟成份论”,大胆突破单一公有制结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千百万群众的创业实践。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民营经济先发优势的形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四、浙江民营经济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一)浙江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困境1.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大量浙江民营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差、人才少等特点。民营企业权利关系简单,开办资金少,质量和诚信意识较为淡薄,信用低,这极大地限制了浙江民营企业融资的途径,造成小企业难以扩展。另外,大多数的浙江民营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都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降价处理。图1微笑曲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创新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市场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浙江民营企业过去几十年中恰恰处于这附加值最低的产品制造环节。因此,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是今后浙江民营经济努力的必然方向。2.民营经济市场无序竞争严重民营经济主要涉足竞争性行业。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起步于小作坊,很多属于夫妻店、父子厂、兄弟姐妹公司等同宗同亲的企业,许多企业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同类性、相似性,于是,以价格竞争为代表的无序恶性竞争较为普遍,同行业企业过度拥挤,生长空间严重不足。在一些新兴行业(例如软件业)中,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滞后,技术创新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一些技术人员采取非正常跳槽等手段,带走企业的“技术成果”,或者大模大样地使用原雇主的技术,由雇员变为竞争对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对民营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民营经济运营成本快速上升近年来,民营经济面临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困境,是民营企业成本快速上升。一是生产经营成本。表现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土地征用、商铺租赁等价格上涨。二是税费成本。表现为税负高、企业涉税种类多、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存在重复征收现象;缴费项目多;社会保险负担较重。三是融资成本。表现为融资难,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小企业仅占20%,几乎没有微型企业;融资贵,小型微型企业在贷款时基本无法享受基准利率,要支付更多的浮动利息,处于“融不到、用不起”的两难之中。四是劳动力成本,表现为用工结构性矛盾导致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普遍;聘用技能人才难;企业职工流失率高。4.民营企业面临市场壁垒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主要分布于传统行业,靠压缩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占领市场,其特点是产品档次不高,品牌附加值低,这些与当时商品缺乏、居民消费能力不高的时代背景是相称的。但时至今日,在居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水平,部分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完成资本初始积累之后,市场需求的层次已经提高。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层次上升的需要,民营企业与市场都有产业升级的要求,但伴随着要素、新企业的大量涌入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市场准入的问题却如一道坚实的壁垒,横亘在民营经济面前。当前关于汽车、金融、矿产资源等行业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政策的争论,远比当年轻纺、家电等一般性竞争性行业的争论复杂。大量“玻璃门”、“弹簧门”[1]的存在,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延展。(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机遇1.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顺应全球产业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革命推动着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全球企业规模出现大小型两极并存的趋势,小企业将会有更好的成长空间。个性化时代的出现使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企业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趋势明显,市场需求呼唤“经济长尾”。与此同时,新兴行业不断出现,高技术行业的风险型企业层出不穷;社会对第三产业的服务和需求也不断增长,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对服务、商业、修理、建筑、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上述产业的发展特点使民营企业具有比较优势。其次,社会消费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化发展,使得民营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充分发挥。多变的需求要求产品的质量和花色品种必须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很难适应“经济长尾[2]”和“利基市场[3]”的要求,民营企业的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体制却显示了极强的活力和适应性,更能适应今后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只要通过转型升级,浙江民营企业可
本文标题:基于转型升级视角的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6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