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基于近阶段地球频繁发生地震的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文献查阅文献综述基于近阶段地球频繁发生地震的研究前言自从地球形成之日起,地球便无时不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而地震,作为地球运动过程中伴生的现象,也几乎在地球形成的同时就具备了发生的条件。不过那是还不存在人类,更没有社会,即使发生了地震也根本不会造成对人类的侵害,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地震灾害。因此单从地震而讲,他本身不是灾害,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将它称为“灾象”,意喻能导致灾害的自然现象,即使后来有了人类,有了社会,由于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了破坏和侵害造成了灾害,但这也不单是地震这一现象的过错,更重于的是人类对自己缺乏的地震规律的正确认识,缺乏对地震破坏力的正确防御方法,这才导致了地震灾害的发生。我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主要是有关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也能更好的防护自身的安全!薛丁(2007)在《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Mf值对丽江地震的预测应用》中说明了地震构造是强震发生的必要基础,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与构造密切相关.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周围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这就表明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与未来强震都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文献查阅有关联.因此,在做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人们常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文中以金沙江-红河边界带和地震学参量Mf值的结合为例,对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强震预测进行了探索,其结果对丽江地震预测效果很好,这对边界带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有某种参考价值.单和秋蒋明先王昕(2009)在《山地区的地震系列及对未来地震的预测》中阐述了龙门山地震带及其附近有三类地震系列,它们是小震系列、强震系列与大震系列,都满足前震系列公式:Ni=Ni-k/(1-b)k(其中N为地震频度,i为脚指数,k为方次,b为地震频度的变化率).该公式的意义在于由已知的地震频度推导出未知频度,进而推导出地震的发生周期.使用该公式预测龙门山地震带未来大震发生的时间是十分有意义的.徐保华徐秀登(2009)在《地震云地震续探》概述了地震云预测地震的历史;简介了国内外主要地震工作者关于地震云的识别标志、时空动态与地震三要素关系的论述及其实际预测效果;剖析了地震云的形成机制;列举了作者用其预测的几个震例;最后对其作了评价和结论,认为:震前地震云和红外增温异常是地震构造加剧活动派生的同源异象的气象效应.两者结合利于互相补充、验证,前者出现时间早些,可达3个多月,后者一般10多天.可形成地震地质为基础,长、中、短、临一体化的卫星预测地震系统.罗灼礼王伟君(2008)在《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中说明了唐山地震、海城地震、松潘地震和丽江地震等大地震的观测与预报实践,在科学上提出许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从上述大地震的重要观测资料中,得到对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新理解,认为:短临前兆异常不同于趋势异常,异常现象的突发性、差异性、特殊的无序和不稳定性,不可重复性是其主要特征.其场,源关系,也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场,源关系,它具有混沌性能.前兆异常复杂性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因为孕震系统是复杂的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当系统进入非弹性应变阶段后,受到非线性动力学一般原理所支配.因此地震及其前兆现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文献查阅象似乎是不可能在纯力学的基础上加以探索研究的,准确地说,它们应该视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起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体系一般性问题的组成部分.块、带、源、兆整体协同分析和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相结合的渐进式地震预报思路,是地震预报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总结.只有在整体上,从时间、空间结构统一性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抓住地震及其前兆复杂性问题的本质.该文还讨论了地震及其预报对社会的影响,和地震预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以及制约、影响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因素.文中认为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预报和灾害预警的难度更大,每一步骤的决策,无论是警报发布、级别调整、警报的解除都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实践经验证明:政府对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风险的关键.蒋灏夏雅琴(2008)在《地震研究水平、预报方法及展望综述》说明了目前由于人类对地震机理缺乏深一步的了解,地震预报尤其短临预报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国际地震学界也对地震能否预报”争论比较激烈.就科学意义上的地震预报,国内外研究水平,预报方法及展望作了综述.贾群林周柏贾(2010)在《地震灾害场景仿真模拟的研究与应用》阐述了地震是一种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应对地震时,应急管理人员必须作出适当的应对策略.为了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他们必须要事先经过演练.演练可以有多种技术和方法.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虚拟演练.虚拟演练不像传统的演练那样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地震应急救援虚拟仿真演练是虚拟仿真的一个重要领域.地震灾害虚拟场景的逼真程度是决定虚拟仿真演练效果的关键因素.地震灾害现场错综复杂,如果对每一部分的地震灾害场景详细模拟是不可行的.通过研究建筑物倒塌形成的不同状态以及倒塌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分细节度模型方案构建场景、次生灾害模拟表现方法、场景整合的方式,论述了构建相对真实地震灾害虚拟场景的方法和应用手段.通过研究为地震应急救援虚拟仿真演练系统的研发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其视景仿真模块的场景表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周光全在(2006)在《地震灾害损失初步评估方法研究》通过搜集地震灾害及经济损失评估资料,研究地震灾害特征,总结经济损失规律,提取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经验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初步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文献查阅评估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方法.研究震级与人员伤亡的关系,形成人员伤亡评估经验模型;采用适合本地区的人员伤亡评估经验模型,估算人员伤亡.研究历史地震烈度分布特征,根据震情速报的地点、震级初步确定地震灾区范围;按烈度分布的一般规律初步划分评估区;结合地震应急数据库统计不同评估区内房屋建筑面积,或者查阅当地年鉴统计不同评估区内人口数,按人均房屋建筑面积估算灾区房屋建筑面积;研究历史地震房屋建筑震害,给出房屋建筑地震破坏比经验模型(震害矩阵);按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2005)选取适合的损失比;收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建筑的重置单价.遵循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原理,可以快速评估计算房屋建筑的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研究历史地震中其他工程结构经济损失与地震灾害总损失的关系,给出其他工程结构经济损失占地震灾害总损失比例的经验模型,据此初步估计其他工程结构的经济损失.张风华谢礼立(2008)在《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中首先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分析了这些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采用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强弱的3个最基本的要素.围绕这3个基本要素,列举出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6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王章豹岳静(2009)在《加强地震科普工作,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来自汶川大地震和日本的启示》中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汶川大地震血的教训,呼唤我们要加强地震科普工作.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维护公众安全、构建灾害预防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文章在借鉴汶川抗震救灾和日本防震减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地震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地震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丰富科普内容、创新科普形式、突出科普重点这三个维度,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应对策略.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文献查阅黄龙生黄勇(2009)在《防震减灾的若干问题》位于地震区的城市,必须充分考虑防震减灾的对策,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拟就防震减灾方面所涉及的某些理论、概念、措施进行讨论,并明确指出:现行抗震规范关于地震作用及设防三水准要求的阐述应当修正;主张优化设防烈度的观点没有意义;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是反映结构安全度的不同要求,与地震概率无关;建筑使用年限的长短,并不能代表使用功能的重要性;避免人员伤亡和减轻经济损失是抗震设防的目标;震害预测是为抗震设防服务的,只有预测设防烈度作用下的震害情况才有意义;震害预评估并非评估城市抗震能力的依据;震前防震减灾对策及震后启动救灾的应急手段是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城市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的有力保证.李刚马东辉苏经宇王玲(2004)在《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地震应急避难建设的需求,把城市地震避难场所划分为3个级别,建立了相应的避难场所规划流程.讨论了固定避难场所覆盖区域的计算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使用7因子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以覆盖半径为权重,运用加权Voronoi图方法在GIS平台上对固定避难场所责任区域进行了空间划分,并与Voronoi图方法进行了对比.结合实例论证了各场所空间影响范围的合理性,为城市避难场所建设和规划提供了简便方法.张雁灵(2008)在《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目的》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做法与经验,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综合能力.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伤亡及医学救援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结合作者的抗震救灾实践,形成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的战略思考.结果汶川特大地震伤亡时间分布以2周为界,分为增长期和稳定期;遇难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北川、绵竹、什邡、都江堰、青川、汶川、彭州7个重灾区,占全部地震灾区遇难人数的72.62%.本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从全国32个省(区、市)调派10630名医疗、防疫等专业人员赶赴灾区.累计救治伤病员200余万名.全国20个省(区、市)的367所军地医院共收治灾区后送伤员10048名,在地震重灾区开展了分区域或分专项的防疫工作,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覆盖,保证了伤病群众得到及时救治以及灾区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文献查阅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应完善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反应体系,建设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专业力量,注重医学救援功能模块建设,加强灾害医学学科及人才建设,加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优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指挥机制,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能力.席梅侯建盛刘爱兵(2004)在《国际地震救援行动中的医疗力量配置分析》强烈地震在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如何快速有效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如何快速救治因建筑物倒塌的压伤人员,如何有效防止灾后的疾病肆虐,在简要分析了几次国际地震救援行动的医疗力量配置情况之后认为,合理配置的医疗力量和快速的医疗救助行动将可以极大程度地抢救垂危的伤员.唐德修(2008)在《地震后重建家园应注意生态平衡》大规模地震灾区重建工作已经展开,在注重防震功能的同时,注重生志平衡已是大家的共识,这个话题涉及的面很广,由于规模大,尽可能地考虑一些细节,产生的效果可能是巨大的.节水、为益鸟留下生活余地,注意立体绿化是本文关注到的问题.Molchan,G;Keilis-Borok,V《Earthquakeprediction:probabilisticaspect》EarthquakehazardestimationisthemosteffectivewayforEarthscientiststoreduceearthquakelosses.Manyoutstandingscientificquestionsneedanswers:themostimportantishowtodeterminethemagnitudedistributionforlargeearthquakes,whichisneededtoestimatetheirfrequencies.Time-dependenthazardisworthpursu
本文标题:基于近阶段地球频繁发生地震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6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