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吉林农大“十二五”规划(10-25)
-1-吉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各级规划精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时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区域特色,尤其是现阶段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科技的需求,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总体办学结构,多方凝集办学资源,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努力增强办学功能,提高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的能力,进入了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1、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学科群对接地方产业链,着力打造支撑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学科群。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十一五”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1个,本科专业57个;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等专业学位类别5种,可以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18个。学科队伍结构日趋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日益提高。办学结构日趋合理,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2-校生达16000余人,研究生达2620人,函授生稳定在10000人左右。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与基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持省和国家级项目26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优秀课程5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室54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06个;公开出版教材170种,其中,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教材21部。生源结构得到优化;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3、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加大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共投入资金576万元。新建省部级、校企共建、国际合作等平台15个,构建了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主持、承担科研项目8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撑计划等标志性项目实现新突破;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高校承担了科技部四川省灾后重建项目;“863”项目单项经费超过800万元,公益性行业专项单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工科类农机项目单项经费达到100万元,省级项目单项经费达到300万元;承担省科技示范区12项,占全省数量的一半。到位科研总经费达2.48亿元,2008~2009年连续两年突破6000万元。共取得科研成果393项,其中,获奖成果79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获省科技进步奖63项。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被SCI、EI、ISTP等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收录数量大幅攀升。《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等学术期刊综合质量指标不断实现新突破。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共承担科技部星火计划、农业部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61项,建设科技示范区、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54个,选派科技特派员67人,与35个市县区(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组织科教人员下乡8000余人次,培训地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万人次,多项成果实现转让和推广,累计技术增收90余亿元,“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3-4、国际合作交流空间日趋拓展。选送263名师生赴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接收国外留学生13人;承办5期国家援外国际培训班,共培训51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科技人员160人。承担并启动了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获批并实施引智项目23项。圆满完成了斯里兰卡总理、南共体大使代表团等重要外宾来校访问接待任务。通过上述工作,拓宽了师生的学术交流渠道,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5、人才队伍建设富有成效。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长江学者1人,长江创新团队1个。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361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533人,其中,教授138人,副教授251人。新增享受国务院及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人。有22人次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等称号。新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6、行政管理体制日臻完善。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着力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学院设置得到调整,学科结构得到优化,子弟校、物业等办学附属单位得以剥离。确立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机制明显理顺。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实现了专网共享。学生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整合后勤管理机构,后勤服务保障机制日益优化。原教学实验场总体改革工作圆满完成。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得到提高,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7、办学基础条件切实改善。构建了“三轴、两带、八景区”的校园建设发展格局。土地利用与清理工作顺利推进。基础设施建筑面积累计新增9万平方米,维修面积27万平方米,扩建校园硬化路面1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共5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7.3%。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运行,实现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财务、国有资产等管理的网络化;图书馆、档案馆建设不断加强,数字化管理得到推进;建立了实用而全面的数字化-4-资源体系。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全面推进。8、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和改进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测评满意度达到93.48%,活动得到了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夯实基层党组织工作基础,合理调整和设置了基层党委和党总支;在本科学生班级中进行了建立党支部的试点工作。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将组织资源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源。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采取竞争上岗、民主推荐、组织推荐并用的工作模式,成功进行了科处级干部全员竞争上岗,建立了以业绩、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领导全方位联系学院、教师、学生的长效机制;加大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构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深化民主管理,建立并完善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级教代会制度得到有效加强,校务公开扎实推进。群团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统战工作日益巩固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不断创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9、社会声誉与影响与日俱增。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建校60年校庆为契机,推进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省属院校第一个院士、第一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第一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功诞生;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国家“三大奖”、国际培训项目、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等空白得到迅速填补;博士、硕士点连年递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幅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种类及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体系日趋完善,监督体系日臻成熟;科研项目总量连创新高,科研成果不断刷新,科研平台不断拓展,科技服务继续延伸;国际、国内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应接不暇,高层次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这些办学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学校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由2006年的205位跃升至目前的178位,并呈持续稳步上升趋势。-5-专栏1“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主要指标“十一五”规划数据“十一五”期末数据教育教学工作学科建设学科群二级学科总数60~70个51【新增4个自主设置学科】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力争1~2个博士点学科,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10~15个11个校级重点学科20~25个【未遴选过】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规模年招收博士生60~80人52人年招收硕士生700~900人758人在职硕士研究生200人331人在校研究生2000~2500人2661人(博、硕)硕士博士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博士点2~4个2个二级博士点15~20个17个一级硕士点10~15个10个二级硕士点45~55个5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7个本科教育在校生规模年招生规模4000人左右4054人在校生16000人左右16055人专业专业数量50~55个57个特色专业——7个国家、9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16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4个省级优秀课程——5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育教学工作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年招生规模稳定在200人左右126人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人左右90人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每招收函授生2500人左右2700人在校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左右9000人培训年培训2500人次3418人类别主要指标“十一五”规划数据“十一五”期末数据科研工科技创新各类平台1~3个(新增15)26个科研经费年到位经费2010年达到5000万6133万-6-作经费总量——1.85亿科研奖励各类奖励30项以上79项国家级奖励实现零的突破4项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5~20项35项社会服务科技示范区主持承担8~10个12个县(市)共建新增2~4个27个星火科技专家大院争取再主持承担一批13个星火科技专家特派员选派20~30名20人推广实用技术300项左右360项左右技术增收80亿元左右70亿元左右场站工作教学科研用地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完善设施170公顷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师总量固定编制教师1130人969人在岗教师数——841人专任教师数——1082人管理队伍总体规模总数260人以内203人(事业编)占事业编比例10~15%12.8%党政机关人员总数200人以内144人(事业编)占事业编比例7~10%9.1%校园和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31000平方米完成体育训练场馆9000平方米的体育训练馆、第二个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完成9000m2体育训练馆建设工作其它创新大厦、工程训练与交通服务中心、动物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完成工程训练与交通服务中心、动物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生物防治研究所实验室建设省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建设一批6个(无国家级)实验室数量40个54个藏书182万册148万册期刊种数1500种1534种电子书刊和数据库存储空间15000GB65000种/32000GB年购置新书数量生均5册生均2.88册(二)“十一五”时期事业发展取得宝贵经验-7-根据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学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学校对事关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战略思考和宏观决策,在治校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经验。1、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学校领导集体始终以学校发展振兴为己任,进一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在逐步形成发展共识基础上,冲破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和体制束缚,抛弃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科学谋划了战略全局和治校方略,制定并实施了“三步走”战略及相应的行动策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广大教职工的开放意识和战略思维全面增强,教育发展理念、教育发展思路、教育发展举措及具体工作方法不断创新,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落实到了具体工作和谋求新的突破上,为学校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必须坚持以质量提升为主题。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始终坚持把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先进大学建设的根本要求,作为衡量学校是否达到
本文标题:吉林农大“十二五”规划(10-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7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