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基因工程制药的发展及应用
基因工程制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的建立,基因工程制药开始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深入,基因工程药物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突破性进展。本综述主要从基因工程制药的发展、种类、应用和进展作一概述。关键词:基因工程制药应用1.引言生物学发展推动着医学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丰富了对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为医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基因工程制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图,将外源基因整合入宿主基因组中,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药物。基因工程制药的快速发展开发了一系列针对疑难病症的工程药物,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当传统制药业的增长速度减慢时,基因工程制药正在加速发展,全世界基因工程药物持续6年销售额增长率都在15%~33%,基因工程制药已成为制药业的一个新亮点[1-2]。基因工程药物自年问世以来,每年平均有一个新药疫苗问世,开发成功的约五十个药品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肝炎、发育不良、糖尿病、囊纤维变性和一些遗传病上,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基因工程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多是以对疾病的分子水平上的有了解为基础的,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高疗效。基因工程制造药行业在近二十年中的飞速发展是以分子遗传、分子生物、分子病理、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以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基础工程学科的高速进展为后盾的。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时间为一年,比开发新化学单体一年要短一些,适应症不断延伸也是蛋白类药物的一大特点[1]。基因工程药物又称生物技术药物,是根据人们的愿望设计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DNA连接,然后将载体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纯化及做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或疫苗[2]。目前人类60%以上的生命科学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这些药物包括细胞因子、菌苗、疫苗、毒素、抗原、血清、DNA重组产品。体外诊断试剂等等,在预防、诊断、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保护人类健康,延长生命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因工程药物引入医药产业,由此引起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使得医药产业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发展历史和现状20世纪70年代,随着DNA重组技术的成熟,诞生了基因工程药物,高产值、高效率的基因药物给医药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基因药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药用蛋白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等细菌中,通过大肠杆菌等表达药用蛋白,但这类药物往往有缺陷,人类的基因在低等生物的细菌中往往不表达或表达的蛋白没有生物活性。第二阶段是人们用哺乳动物的细胞代替细菌,生产第二代基因工程药物。但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条件相对苛刻,生产的药物成本居高不下。第一、二代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已经成熟。从第一个反义核酸药物Vitrovene于1998年和1999相继在美国和欧洲上市以来,发展迅速。第三阶段是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家可以将人们所需要的药用蛋白基因导入到哺乳动物体内,使目的基因在哺乳动物身上表达,从而获得药用蛋白。携带外源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这种动物,我们称之为转基因动物。由于从哺乳动物乳汁中获取的基因药物产量高、易提纯。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用转基因牛、羊和猪等家畜生产贵重药用蛋白的成功实例已有几十种,一些由转基因动物乳汁中分离的药物正用于临床试验,但还没有一例药品成功上市。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主要针对功能基因组和基因转录本mRNA,两类生物大分子,以基因为靶的药物研发有3种手段:同源重组基因剔除,与DNA或RNA作用的合成寡核苷酸,以及和DNA或RNA结合的其它分子[3]。据不完全统计,欧美诸国目前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近100种,还有约300种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处于研究和开发中的品种约2000个。近两年基因药物上市的周期明显缩短,与一般药物研究开发相比,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投入大。基因重组技术的发源地和众多基因工程药物的第一制造者———美国,每年在这方面的投资高达数十亿元,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刺激其发展,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领头军”。日本、欧洲等地也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也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4]。我国这项技术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一开始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浪潮,863计划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并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863计划”最优先发展的项目和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我国的这一重大决策为现代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批基因工程产品的上游研究正在努力展开,一些产品正逐步进入研究开发阶段,不少产品已步入临床试验阶段或已获得新药证书,进入工业化生产[5]。3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目的基因和载体在体外进行剪切、组合和拼接,然后通过载体转入受体细胞(微生物、植物或植物细胞、动物或动物细胞),使目的基因在细胞中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或组建成新的生物类型。自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诞生以来,最先应用且目前最为活跃的是在医药领域,尤其在新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4基因工程制药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用蛋白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药物的优点是:(1)大量生产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理活性物质和多肽,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保障;(2)发现、挖掘更多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3)对内源生理活性物质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造和去除;(4)可获得新型化合物,扩大药物筛选来源[3]。4.1基因工程药物治疗肿瘤李振宇[6]等制备慢病毒载体为基础的野生型及突变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工程T细胞并研究应用HSV2sr392TK/ACV系统进行防治GVHD,以达到减轻前体药物毒性,拓宽前体药物选择范围的目的。高丽等[7]研究基因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rBTI)诱导HL260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表明来自蓼科植物的重组荞麦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HL260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对正常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进一步研究这类药物有望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韩明勇等[8]采Lipofectamine2000将携人IL218基因的质粒pCDNA3112hIL218转导入Bcap37细胞中,并筛选出阳性克隆。裸鼠致瘤实验和抗瘤实验表明IL218基因转染降低了Bcap37细胞的肿瘤原性,IL218基因修饰的Bcap37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该药于2003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属于国家一类新药,是高活性、低毒性的基因工程TNF。金阳等[9]对比研究了rmhTNF联合化疗治疗人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联合化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化疗,能明显改善SCLC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临床应用安全。4.2基因工程药物治疗病毒感染杨延梅等[10]应用安福隆(第二代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45例,第1个月每天肌肉注射1次安福隆500万单位,后改为隔天肌肉注射1次,疗程为6个月,与给予甘利欣、维生素C等保肝药物治疗的对照组47例进行了比较。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HBV2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该临床研究证明安福隆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胡立华等[11]观察了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与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治疗组32例采用IF12Na2Ib干扰素500万单位肌肉注射,开始时1次/d,持续2周,此后3次/周,连续24周,胸腺肽al116mg皮下注射2次/周,两次相隔3~4d,结果其显效率为62.15%,明显高于单一使用IF1Na2Ib治疗(显效率为33.13%)的对照组。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78.11%和33.13%。HBV2DNA阴转率分别为71.18%和30.1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联合用药的强大抗病毒活性,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为理想的方案。4.3基因工程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余蓉等[12]通过计算机分子设计,预测了水蛭素12肽通过柔性肽(Gly)3与r2PA连接形成的融合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并构建了表达该融合蛋白的工程菌,融合蛋白表达后通过复性,得到了分子设计预期的具有较高溶栓抗凝双功能活性的新型蛋白。该研究首次将重组水蛭素HV3的C末端12肽与rPA基因融合,具有作用半衰期更长,选择性更高,抗原性、出血性等副作用更小等特点。体外活性分析证实该工程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凝纤溶双功能,具有成为新一代溶栓药的潜力。余榕捷等[13]利用PCR方法扩增纳豆激酶酶原基因,并克隆到表达载体上,构建表达pro2NK和载体上22氨基酸短肽的融合蛋白的表达质粒pENK,表达质粒pENK分别转化溶源化宿主菌内获得表达菌。SDS2PAGE结果显示两菌株均表达42kD的目的蛋白。纤维蛋白平板法显示表达产物具溶栓的活性,本研究为开发纳豆激酶成为新一代溶栓药物奠定了基础。4.4基因工程药物治疗艾滋病艾滋病患者的后期一般会感染上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FAD上市了针对这种病毒的首个反义药物福米韦生,该药是新的反义硫代磷酸脂寡核苷酸,与CMV的MRNA互补碱基链相结合,特异性的抑制CMV的复制,而不干扰人体正常的基因功能。临床用药8天便可观察到边缘浑浊降低,明显延缓了病人CMV视网膜炎的病变[14]。4.5基因工程药物治疗其他疾病成骨生长肽(OGP)是一种促进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和体内成骨的多肽。利用人工合成的人成骨生长肽基因,与质粒pTYB2重组,转化大肠杆菌E1coliBL21,经异丙基硫代2β2D2半乳糖苷诱导,融合蛋白在E1coli中得到表达,经一步亲和层析纯化得到重组人成骨生长肽。体外实验证明rhOGP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体内实验证明rhOGP加速兔移植骨成活,使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骨钙素增高。rhOGP促进成骨,有可能成为治疗骨移植及骨折愈合的有效药物[15]。梁宁生等[16]将不同浓度的重组PLA2与不同的菌株在37℃共同孵育2h,然后铺琼脂板,次日记录每一琼脂板上的菌落生成数,计算出PLA2作用后细菌生存率和杀灭95%细菌的PLA2浓度。结果PLA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有较强杀菌作用,PLA2LD95的范围在6~400ng/mL,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较强的作用,LD95为400ng/mL。该研究表明重组人血小板型PLA2对革兰阳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具有发展成为新型抗菌药物的巨大潜力[17]。5基因工程制药的发展[4-8]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等5个部分。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人工进行基因切割、重组、转移和表达的技术。基因工程诞生于70年代。自1978年成功地用大肠杆菌生产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以来,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胸腺素、干扰素、尿激酶、乙肝病毒疫菌和肿瘤坏死因子等数十种基因工程产品相继问世;1982年开始进入商品市场,在疾病防治中获得广泛应用,并已取得或正在取得巨大的效果和收益。基因工程发展的大事件,1972年,以H.Boyer,P.Berg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科学家发展了关于重组DNA技术。并于1972年得到了第一个重组的DNA分子,1973完成头一个细
本文标题:基因工程制药的发展及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7271 .html